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情境创设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例如:在教学统计中“购买水果”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新年就要到了,新年联欢会上班级要买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橘子这四种水果最多,我们就在这四种水果中选择,应该怎样购买呢?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议一议。”学生回答:先要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每种水果的情况,知道了同学们最喜欢吃哪种水果,最不喜欢吃哪种水果,再决定怎样买水果。如何购买新年联欢会上的水果,是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也是学生有兴趣解决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问题决策的全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利用数据统计分析而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已经分析得出了圆的直径越大,圆的周长越长。想到了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和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对老师所发的4个圆(每组的圆是一样的)进行测量,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算出圆的周长与对应直径的关系,填入表格里。这样的活动,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无形中喜欢上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数学课应以生活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我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对于问题三,可作恰当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而自主探究。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长学生的见识
教师应把教学知识融入到生活情景中,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可这样设计的情景:旅游需要解决有关租车问题,“小车限乘10人,租金每辆车240元,大车限乘15人,租金每辆车300元。分别有8人一组,11人一组,18人一组,30人一组,48人一组,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这些组应怎样租车?“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以现实的生活情景为基本背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数学化”历程。这个情境的设计,首先通过提出“小车限乘10人,租金每辆车240元,大车限乘15人,租金每辆车300元”,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这一导语为学生思维多样化做了必要铺垫,使问题更有广度,容易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聚焦到如何租车省钱这一问题上。怎样租车最省钱?这本身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其一,在没有其他条件约束的前提下,就花在每个人身上的钱而言,租大车省钱。其二,由于大车和小车都有载客人数的限制,如果给定不同的乘车人数,则未必一定租大车省钱,如何租车更省钱就需要合理规划。这里既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又有严谨系统的逻辑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对后续问题的展开具有铺垫作用。尤其是情境中设置8、11、18、30、48等一连串的数据,使问题具备梯度和逻辑关系。如何租车才省钱?这一思考过程足以让学生在对问题的逐一分析和解决的完整有序的历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思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一、情境创设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例如:在教学统计中“购买水果”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新年就要到了,新年联欢会上班级要买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橘子这四种水果最多,我们就在这四种水果中选择,应该怎样购买呢?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议一议。”学生回答:先要调查班级同学喜欢吃每种水果的情况,知道了同学们最喜欢吃哪种水果,最不喜欢吃哪种水果,再决定怎样买水果。如何购买新年联欢会上的水果,是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也是学生有兴趣解决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问题决策的全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利用数据统计分析而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已经分析得出了圆的直径越大,圆的周长越长。想到了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和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对老师所发的4个圆(每组的圆是一样的)进行测量,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算出圆的周长与对应直径的关系,填入表格里。这样的活动,不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无形中喜欢上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数学课应以生活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我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办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对于问题三,可作恰当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而自主探究。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长学生的见识
教师应把教学知识融入到生活情景中,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可这样设计的情景:旅游需要解决有关租车问题,“小车限乘10人,租金每辆车240元,大车限乘15人,租金每辆车300元。分别有8人一组,11人一组,18人一组,30人一组,48人一组,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这些组应怎样租车?“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以现实的生活情景为基本背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数学化”历程。这个情境的设计,首先通过提出“小车限乘10人,租金每辆车240元,大车限乘15人,租金每辆车300元”,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这一导语为学生思维多样化做了必要铺垫,使问题更有广度,容易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聚焦到如何租车省钱这一问题上。怎样租车最省钱?这本身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其一,在没有其他条件约束的前提下,就花在每个人身上的钱而言,租大车省钱。其二,由于大车和小车都有载客人数的限制,如果给定不同的乘车人数,则未必一定租大车省钱,如何租车更省钱就需要合理规划。这里既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又有严谨系统的逻辑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对后续问题的展开具有铺垫作用。尤其是情境中设置8、11、18、30、48等一连串的数据,使问题具备梯度和逻辑关系。如何租车才省钱?这一思考过程足以让学生在对问题的逐一分析和解决的完整有序的历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思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