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论作为一种以凸现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亮出观点,活跃思维,调动起积极性。从而明辨是非,实现道德内化。那么,该如何组织课堂辩论呢?
一、选择辩题
课堂辩论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辩题时就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 要紧扣教学目标
无论什么辩题,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因此,在选择辩题时,老师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话题才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而不能一味追求辩题的新奇。
例如,《劳动成果要珍惜》(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一课的行为目标为:愿意从小事做起,不挑吃穿,不乱用钱,不讲排场,不奢侈浪费。我在课前了解到,班上相当多的学生存在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现象,他们认为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根本就不用提倡什么勤俭节约了,而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对此,我让学生自由组成两个对立的方阵。就“现在生活是否还需要节俭”这个话题进行了辩论。通过辩论,学生逐步认识到,即使在富裕的生活条件下,也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更不能盲目攀比。这样的辩论紧扣目标,统一了学生的认识,轻松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效辩论的一个前提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辩题的选择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兴趣说。比如《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一课教学前,可让学生先查询~些相关的法律条款,然后抛出辩论题:
“在某医院门口,发现了~名弃婴。据追踪调查,因其母无力抚养才将其遗弃在此。希望有好心人能将他带回抚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通过这样的辩论,让学生懂得了,其母弃婴的行为看似迫于无奈,值得同情,实则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二章第十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学生在情与法的辩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学难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
二、准备材料
辩题确定后,下一个环节就是材料的准备。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就必须旁征博引,或借助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储备,或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更多的还是通过调查、查阅等多种有效途径来获取相关材料,使得自己这一方在辩论时能够有理有据。
1 收集资料的分工
如学习《科技是把双刃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结束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文字资料:“据统计,仅以一次性塑料泡沫包装袋和一次性快餐具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到7亿个。”~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立即各抒己见:有的说,应该回归到淳朴自然的社会,取消一切塑料制品,减少污染。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认为。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缺它不可。
此时,教师可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辩题的特点,分工收集不同的资料,如文字组——收集关于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利弊的实例、报道等:数字组——以数字的形式收集历年来科技发展的成就或对社会的灾难;图片组——收集能反映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利弊的直观图片……当然,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合理搭配,尽量使每位同学都各司其职,各显所长,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
2 辩论的分工
对于形式比较正规的辩论,同方的同学要选出能言善辩、反应敏捷的同学担任辩手,其他同学则帮着写陈词、辩词,做好预测与参谋工作。如果是自由辩论,那么每位同学都要准备好自己的辩词,同组的人应考虑。自己该从什么角度去辩驳。小组成员间的内容不要重复。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有备无患、百密无疏地进行辩论活动。
三、组织辩论
组织辩论时,要让人人参与,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教师要注意,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既要调控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又要鼓励那些不愿发言的学生,使他们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1 指导方法
“凡事预则立。”在辩论之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备而来。辩论的方式,可以是正方反方分列左右,调好座位对垒而战;也可以就近组合,群起而辩。辩论的语言要文明,避免指责谩骂。辩论的内容要有根有据,可以摆事实讲道理;可以列数字,做图表;可以引经据典,纵横五千年;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用细腻的描摹让人心服口服。
2 开渠引水
辩论伊始,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有勇气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开渠引水”的方法。所谓“开渠”,即开放课堂言论之渠;所谓“引水”,即引真情实意之水。只有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明真理,才能提高辩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教学《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以“不打不成器”为题开展辩论。开始学生都很拘束,不愿意把自己“丢面子”的经历公之于众,教室里一片冷清。于是,我开诚布公地说起了自己童年时挨打的经历,在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后,我又幽默地说:
“今天可是大家诉苦的好机会啊。”笑过之后,每个人都轻松下来,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3 随机应变
当辩论双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共识,或当学生因迷雾重重而不知何去何从时,就需要教师撩开面纱,拨开云雾,使学生豁然开朗,实现心灵的升华。在组织课堂辩论时,常出现的问题有:
(1)跑题
部分同学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偏离辩论的主题,说一些与辩论无关的或与辩论关系不甚密切的题外话。跑题现象会使辩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辩论游离于既定目标之外,甚至把辩论会变成东拉西扯的闲聊会,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辩论的方向是否偏离了主题。
如在教学《放飞和平之鸽》(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时,教师组织了一次辩论会:“拥有核武器,到底是为了战争还是和平?”一番唇枪舌剑后,辩论就悄悄地偏离了跑道:双方都不由自主地谈到了目前哪几个国家拥有了核武器,他们的军事力量如何强大,继而又为现在国际上谁是军事强国而争得面红耳赤。显然,这与今天的辩题相差十万八千里,再这样争论下去,显然与设计意图南辕北辙。面对这样的局面,我马上让学生安静下来,及时拨正辩论方向:“这些军事强国拥有了如此先进的核武器,那么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使学生言归正传。
(2)冷场
有时,辩论会开始后,学生反应冷淡,对辩论毫无兴趣,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压抑。把辩论引到课堂当中,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如果出现冷场,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作为组织者,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取激将法、鼓励法等多种方法。
(3)垄断
一般来讲,为避免垄断现象的产生,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大家,让大家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一两名同学当辩手或代表;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可做补充发言。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特别关注平时发言机会少的同学,以更好地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高年段品德课中开展课堂辩论活动是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辩论,不但能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而且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二小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3100D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一、选择辩题
课堂辩论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辩题时就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 要紧扣教学目标
无论什么辩题,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因此,在选择辩题时,老师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什么样的话题才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而不能一味追求辩题的新奇。
例如,《劳动成果要珍惜》(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一课的行为目标为:愿意从小事做起,不挑吃穿,不乱用钱,不讲排场,不奢侈浪费。我在课前了解到,班上相当多的学生存在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现象,他们认为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根本就不用提倡什么勤俭节约了,而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对此,我让学生自由组成两个对立的方阵。就“现在生活是否还需要节俭”这个话题进行了辩论。通过辩论,学生逐步认识到,即使在富裕的生活条件下,也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更不能盲目攀比。这样的辩论紧扣目标,统一了学生的认识,轻松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效辩论的一个前提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辩题的选择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兴趣说。比如《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一课教学前,可让学生先查询~些相关的法律条款,然后抛出辩论题:
“在某医院门口,发现了~名弃婴。据追踪调查,因其母无力抚养才将其遗弃在此。希望有好心人能将他带回抚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通过这样的辩论,让学生懂得了,其母弃婴的行为看似迫于无奈,值得同情,实则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二章第十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学生在情与法的辩论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学难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
二、准备材料
辩题确定后,下一个环节就是材料的准备。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就必须旁征博引,或借助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储备,或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更多的还是通过调查、查阅等多种有效途径来获取相关材料,使得自己这一方在辩论时能够有理有据。
1 收集资料的分工
如学习《科技是把双刃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结束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文字资料:“据统计,仅以一次性塑料泡沫包装袋和一次性快餐具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到7亿个。”~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立即各抒己见:有的说,应该回归到淳朴自然的社会,取消一切塑料制品,减少污染。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认为。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缺它不可。
此时,教师可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辩题的特点,分工收集不同的资料,如文字组——收集关于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利弊的实例、报道等:数字组——以数字的形式收集历年来科技发展的成就或对社会的灾难;图片组——收集能反映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利弊的直观图片……当然,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合理搭配,尽量使每位同学都各司其职,各显所长,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
2 辩论的分工
对于形式比较正规的辩论,同方的同学要选出能言善辩、反应敏捷的同学担任辩手,其他同学则帮着写陈词、辩词,做好预测与参谋工作。如果是自由辩论,那么每位同学都要准备好自己的辩词,同组的人应考虑。自己该从什么角度去辩驳。小组成员间的内容不要重复。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有备无患、百密无疏地进行辩论活动。
三、组织辩论
组织辩论时,要让人人参与,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教师要注意,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既要调控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又要鼓励那些不愿发言的学生,使他们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1 指导方法
“凡事预则立。”在辩论之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备而来。辩论的方式,可以是正方反方分列左右,调好座位对垒而战;也可以就近组合,群起而辩。辩论的语言要文明,避免指责谩骂。辩论的内容要有根有据,可以摆事实讲道理;可以列数字,做图表;可以引经据典,纵横五千年;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用细腻的描摹让人心服口服。
2 开渠引水
辩论伊始,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有勇气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发表独立见解。教师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开渠引水”的方法。所谓“开渠”,即开放课堂言论之渠;所谓“引水”,即引真情实意之水。只有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明真理,才能提高辩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教学《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以“不打不成器”为题开展辩论。开始学生都很拘束,不愿意把自己“丢面子”的经历公之于众,教室里一片冷清。于是,我开诚布公地说起了自己童年时挨打的经历,在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后,我又幽默地说:
“今天可是大家诉苦的好机会啊。”笑过之后,每个人都轻松下来,真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3 随机应变
当辩论双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共识,或当学生因迷雾重重而不知何去何从时,就需要教师撩开面纱,拨开云雾,使学生豁然开朗,实现心灵的升华。在组织课堂辩论时,常出现的问题有:
(1)跑题
部分同学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偏离辩论的主题,说一些与辩论无关的或与辩论关系不甚密切的题外话。跑题现象会使辩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辩论游离于既定目标之外,甚至把辩论会变成东拉西扯的闲聊会,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辩论的方向是否偏离了主题。
如在教学《放飞和平之鸽》(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时,教师组织了一次辩论会:“拥有核武器,到底是为了战争还是和平?”一番唇枪舌剑后,辩论就悄悄地偏离了跑道:双方都不由自主地谈到了目前哪几个国家拥有了核武器,他们的军事力量如何强大,继而又为现在国际上谁是军事强国而争得面红耳赤。显然,这与今天的辩题相差十万八千里,再这样争论下去,显然与设计意图南辕北辙。面对这样的局面,我马上让学生安静下来,及时拨正辩论方向:“这些军事强国拥有了如此先进的核武器,那么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使学生言归正传。
(2)冷场
有时,辩论会开始后,学生反应冷淡,对辩论毫无兴趣,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压抑。把辩论引到课堂当中,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如果出现冷场,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作为组织者,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取激将法、鼓励法等多种方法。
(3)垄断
一般来讲,为避免垄断现象的产生,可以先将题目告诉大家,让大家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经过讨论确定本方观点,推选一两名同学当辩手或代表;在自由辩论中,本组其他同学可做补充发言。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特别关注平时发言机会少的同学,以更好地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高年段品德课中开展课堂辩论活动是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辩论,不但能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而且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余杭二小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3100D0)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