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观察,探究“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观察背景与准备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得很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笔者对“教师指导”的探究,源于2010学年在本区组织开展的“利用课堂观察开展课例研究”小学信息技术系列教研活动,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指导”是课堂观察框架中的主要维度。笔者所制订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指导情况观察记录表》(见表1),旨在通过课堂观察,更加全面、具体、科学地对信息技术课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具体观察背景由四个方面深入展开。
  1.是否需要教师指导——指导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学生还处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对信息技术还比较陌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也有限,自学起来还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演示重难点、归纳梳理知识规律等来指导,引领学生逐步进入信息技术的殿堂,构建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信息技术成为他们今后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手段。
  2.什么时候需要指导——教师指导的时机
  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也就是说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因此,“教师指导”要把握课堂时机。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不同,教师指导的时机可能发生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在一般的情况下,在情境导入、新知学习、巩固操作、评价交流、课堂小结等环节中,都需要“教师指导”,以有效落实对应的教学目标。
  3.教师要指导些什么——教师指导的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指导”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主要包括:知识概念的学习、操作步骤与方法的习得、重点难点的化解、具体问题的解决、对作品评价的指导等。另外还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指导。尤其是对那些操作能力较弱、胆子较小、动作较慢的学生,要特别留意,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鼓励。
  4.教师如何进行指导——教师指导的方式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实际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指导的方式应有所不同,通过集中讲解、操作示范、问题分析、个别指导、总结归纳等多种形式,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际需求,灵活应变,有的放矢,真正达成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二、观察记录与统计
  本次课堂观察确立了一个观察维度,六个观察视角,十八个观察点,由四位教师组成观察小组,根据制订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指导情况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课《我们的作文集》中“教师指导”情况。
  观察内容: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课《我们的作文集》
  观察地点:杭州市采荷二小电脑教室
  观察时间:2010年9月29日
  观察班级:采荷二小四年级二班
  学生人数:36人
  执教者:杭州市采荷二小高燕锋老师
  观察者:徐群伟等四人观察小组
  课后,笔者与其他观察员共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交流,并整合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与学生情况调研,结合新课标要求,听取指导专家的意见后,一致认为:虽然本课教学时教师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以“合并古诗”为题材设计了三个任务,比较符合认知发展的需要,但通过对教师指导情况观察记录表的数据整理,却发现“教师指导” 的有效性不甚乐观:“教师指导”环节共20次(第3、6环节中各包含2次),有效占9次,较为有效为1次(共计50%),低效占6次(30%),无效占4次(20%)。18个环节中,集中指导13次,巡视指导5次。总体来看,“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不容乐观。
  三、拓展研究与分析
  在本次课堂观察的后续教学中,笔者又参照观察框架中确立的观察维度、观察视角及观察点对信息技术课中“教师指导”做了进一步的拓展研究,观看了以往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录像4节、区域/片组教研课6节、本校信息技术教师随堂听课2节和自己 的课堂教学录像1节,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归纳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教师指导”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学流于形式,疏于过程指导
  【现象】 在完成用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复制”和“粘贴”的方法完成两首古诗的合并操作后,教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未等学生思考,教师马上让学生看书,可是不到1分钟,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到相关内容,教师马上讲解了操作要点“可以利用工具栏中‘复制’和‘粘贴’按钮来进行合并操作”,之后就让学生操作了。此处的看书指导是无效的。
  【分析】 新课程倡导多种学习方式, 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自学书本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时,缺少了应有的目标指向和内容指导,学习活动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那么看书自学只能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能发挥真正的效益。
  2.介入时机不当,指导考虑不周
  【现象】本课教学中介绍了三种“复制 粘贴”的方法来合并文档,一般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三种操作方法后,教师再归纳小结。而在本堂课中,可能教师疏忽,第三种方法引出后并没有让学生练习,教师就进行了三种方法的归纳小结,这对于全课教学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系统性来说是不合适的。同样,教师在学生的美化工作完成后,再出示美化作品的要求,而后面又没有时间给学生进行美化修改,这样的学习指导也不能较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分析】什么时候指导才是最佳时机呢?从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可以找到答案,即我们的指导就应该在学生的“愤、悱”之时,即学生想做经过思考、探索而又做不出时,这样的指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指导喋喋不休,影响学生操作
  【现象】在一些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出示了任务以后,已经说了让学生开始操作,但话锋一转又在讲解操作时要注意什么;终于让学生动手操作了,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不停地提示、讲解,安静的教室中充斥着教师喋喋不休的声音……再看学生们,都埋头操作,基本没人理会教师在讲什么。
  【分析】讲解是教师的专长,绝大多数信息技术课上,我们经常听到整节课都是教师的声音,其实这是违背了教学规律的。学生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必要的讲解是需要的,但观察后发现,每当学生操作时,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不但没有效果,还影响到学生的心境。
  4.问题反馈盲目,价值辨析不准
  【现象】在尝试用“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复制”和“粘贴”的方法完成合并操作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学生直接在文档图标上点击右键,选择复制,在文档中粘贴。马上要求全体学生暂停操作,然后反馈问题。
  【分析】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如果课堂中过分强调预设,以完成任务为己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教学变得机械化。但是,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其中不免会有一些“偏离型”资源:可能游离了教学目标,可能偏离了价值取向,有的只是个别情况,教师应该通过辨析,选择关键性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反馈。课堂教学的问题反馈应遵循普遍性问题集中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指导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反馈要分析其价值性,以正确选择反馈的形式。
  5.忽视展评环节,指导预设不足
  【现象】在学习三种合并方法后,教师提出如何对文章进行美化,可以用哪些方法?经过师生讨论得出:可以使用字色、字号、行距、边框底纹、动态效果、加粗、斜体、下划线等工具进行美化。然后,教师要求用上述方法完成对古诗集的美化操作。反馈时发现:几位基础好、动作快的同学居然把这些方法都用上了,并且得意地向老师示意,向同学炫耀。教师看着他们的美化效果,一下子不知如何评价。
  【分析】难道他们不会修饰字体字号、不会插入艺术字和设置图片格式?不会使用自选图形么?其实这些技术他们都会,但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实际作品中。这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要在备课时进行预设。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制订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不断反思,积极改进。只有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对连续开展的10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一是赛项设置数量和参赛获奖规模均体现出大赛的快速发展趋势。二是8大经济区域获奖分布不均衡,一等奖分布集中于部分经济区域,沿海的3个经济区域获奖总量占总体的50%,中职组获奖东部沿海经济区域一等奖获奖比例占全国中职一等奖获奖比例的50.2%。三是各省(区市)获奖分布差异较大,前10名、中间10名和其余17名的获奖比例呈5∶3
作为继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召开后在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职业教育会议,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职业教育正逐步融入到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会议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思路将深刻影响我国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从职业教育走向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理念与内涵的深刻变革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orld Federatio
《现代汉语词典》将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知中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作好铺垫。预习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三种,本文主要就课前预习谈谈有效课堂呼唤下的有效预习
【摘要】“数的概念”教学,要紧扣形象和抽象的融合点,以直观可感的“形”为依托,以形感知,建立表象;以形促思,抽象本质;以形建模,发展数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抽象 表象 数感 建模  史宁中教授提出:“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三个方面。其中,数学抽象是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維过程。”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
缘起  期中测试后,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试卷分析,发现一些被认为很有把握的“熟题”得分率居然很低。教师们把原因归结为学生审题不认真、思考不缜密,可是,稍作分析就能发现这并非偶然现象。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熟题”的负效应。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熟题”,或是跳不出陈题的框框,对题中变化的条件或问题视而不见,仍按原来的思路去分析解答,结果发生错误;或是在解答问题时遇到了“熟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概念的本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它凝结了众多专家与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那么,教师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下面笔者试以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叠》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感悟。  片段一:《理发师的困惑》  新课伊始,徐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某理发师正在理发时,听到一声门响:“叔叔,给我和
敬爱的市民们:  疫情来临,我们这座英雄的城市正面临着空前的考验。  面对艰难的时局,先辈们早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洋务运动中,先辈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只为“敢为人先”地锻造属于中国人的“汉阳造”;辛亥革命中,武昌首义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大旗,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浸染了英雄的血泪。翻开线装的史册,武大学子为民请命的呐喊响彻寰宇,历史阵痛中催生出的一个个英雄可歌可泣;打开尘封的记忆,抗日志士立馬横刀的铮铮铁
前言  我的课外阅读史  第一次读课本以外的书,是在小学五年级。我就读于一所乡村小学,那时候,几乎没有课外阅读这个概念,周围没有可读的书,家里没有,学校里除了课本,也再没有其他读物。那是在1989年,《西游记》正热播,每天两集看着很不过瘾,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还有一本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有一天,父亲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本《西游记》,这让我如获至宝,只要在家,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其实,原版的《西游记》对
【摘要】小学数学中“平行线”未涉及“平行公理”,这对教材编制和教学都带来挑战。然而平行线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应依托学生实际,把握概念本质,深度理解教材,为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平行线 教学理解 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
【摘要】“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也就是说,几何直观实质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核心概念之一的几何直观,其本质含义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体现的是“数形结合”中“以形助数”的思想,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