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将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新知中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作好铺垫。预习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三种,本文主要就课前预习谈谈有效课堂呼唤下的有效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它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为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积极的、活跃的探究心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智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一、有效预习需要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浪费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2010年5月,我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的课题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有60%的学生对如何预习、预习的方式、方法不甚了解,很多学生认为预习只是读读单词、课文而已,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1.听录音
课前将新授的课文听几遍不但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情境的整体理解。小学英语课文在编写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点与生活情境的交融,原生态情境的再现和地道的发音都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2.查单词
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词通过查字典或查词汇表注上音标,正确读出单词,初步了解单词的用法,随后找出并记住与新单词有关的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相似词等,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找出与之搭配的词组。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记忆新旧单词,找出新旧单词的相同点与相异点,进行比较、归纳和整理,这样既掌握了新的单词,又巩固了旧知识。
3.读全文
做到多读、熟读、反复读,读深、读透,同时边读、边思、边画、边批,读课文时力求五到:心到(用心力)、口到(求准确)、眼到(认清楚)、手到(画生词)、耳到(辨正误),理解语言,感知语言,掌握方法,形成能力。阅读时要注意断句、语音、语调和重读,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掌握每一句的意思,找出重要的句子,从而了解课文大意。预习课文内容后,要针对课文提出若干个问题,自问自答。高年级的学生还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复述。
4.画出疑问之处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尽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可以写下自己对疑问之处的理解,以便在听课过程中对此知识点进行检验。还可以课前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在教学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有效预习需要教师掌好舵
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预习是学生的事情,应该由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殊不知,教学永远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预习也不例外。教师应成为一名好舵手,为学生的预习掌好舵。
例如,《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11册)Module 4的教学内容是关于节日的话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除了按照常规“听、查、读、画”四法来预习课文之外,还要查阅与课文相关的感恩节和圣诞节的由来、习俗等背景知识,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描述这些节日。
教师应就知识点的不同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培养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有时还可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效果。
三、有效预习离不开课堂的演绎
预习是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它不同于自始至终的完全自学,因为完全自学是在毫无指导下的自学;它又不同于课内的自主学习,因为课内的自学是在教师引领下的自学;它还不同于课后延伸拓展的自学,因为延伸拓展中的自学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无法把握每位学生预习的效果,也无法对学生的持续预习进行掌控,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必要的手段,让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激起他们持续预习的热情。
1.提供展示的舞台,肯定预习成果
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为了防止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预习带来的乐趣和好处,从而培养预习的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新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跟读课文录音环节,以“录音机的小帮手”的名义请部分学生模仿课文录音进行带读。这样,一方面可以抽查学生的听音模仿课文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带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将课文模仿得惟妙惟肖,也促使学生为了赢得赞赏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2.适时补充,弥补预习的不足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不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10册)Module 8 Unit 2的教学内容是有关风筝制作的话题,由于教学内容简明,学生对预习的内容无法深入,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制作风筝的步骤和工具比较留意,而对描述制作过程采用的时态没有关注,从而忽视了“cut,put”这两个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用过去式来描述制作过程。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因此,教师不能把预习当做仅仅是学生的事、课外的事和读读看看,要认识到预习的地位并研究预习的最佳方法,这样,最终受益的才能是学生。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它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为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积极的、活跃的探究心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智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一、有效预习需要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浪费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2010年5月,我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的课题研究,在调查中发现有60%的学生对如何预习、预习的方式、方法不甚了解,很多学生认为预习只是读读单词、课文而已,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1.听录音
课前将新授的课文听几遍不但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情境的整体理解。小学英语课文在编写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点与生活情境的交融,原生态情境的再现和地道的发音都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2.查单词
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词通过查字典或查词汇表注上音标,正确读出单词,初步了解单词的用法,随后找出并记住与新单词有关的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相似词等,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找出与之搭配的词组。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记忆新旧单词,找出新旧单词的相同点与相异点,进行比较、归纳和整理,这样既掌握了新的单词,又巩固了旧知识。
3.读全文
做到多读、熟读、反复读,读深、读透,同时边读、边思、边画、边批,读课文时力求五到:心到(用心力)、口到(求准确)、眼到(认清楚)、手到(画生词)、耳到(辨正误),理解语言,感知语言,掌握方法,形成能力。阅读时要注意断句、语音、语调和重读,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掌握每一句的意思,找出重要的句子,从而了解课文大意。预习课文内容后,要针对课文提出若干个问题,自问自答。高年级的学生还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复述。
4.画出疑问之处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尽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可以写下自己对疑问之处的理解,以便在听课过程中对此知识点进行检验。还可以课前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在教学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有效预习需要教师掌好舵
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预习是学生的事情,应该由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殊不知,教学永远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预习也不例外。教师应成为一名好舵手,为学生的预习掌好舵。
例如,《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11册)Module 4的教学内容是关于节日的话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除了按照常规“听、查、读、画”四法来预习课文之外,还要查阅与课文相关的感恩节和圣诞节的由来、习俗等背景知识,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描述这些节日。
教师应就知识点的不同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培养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有时还可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效果。
三、有效预习离不开课堂的演绎
预习是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它不同于自始至终的完全自学,因为完全自学是在毫无指导下的自学;它又不同于课内的自主学习,因为课内的自学是在教师引领下的自学;它还不同于课后延伸拓展的自学,因为延伸拓展中的自学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无法把握每位学生预习的效果,也无法对学生的持续预习进行掌控,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必要的手段,让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激起他们持续预习的热情。
1.提供展示的舞台,肯定预习成果
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可能更大,为了防止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通过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预习带来的乐趣和好处,从而培养预习的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新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跟读课文录音环节,以“录音机的小帮手”的名义请部分学生模仿课文录音进行带读。这样,一方面可以抽查学生的听音模仿课文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带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将课文模仿得惟妙惟肖,也促使学生为了赢得赞赏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2.适时补充,弥补预习的不足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不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10册)Module 8 Unit 2的教学内容是有关风筝制作的话题,由于教学内容简明,学生对预习的内容无法深入,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制作风筝的步骤和工具比较留意,而对描述制作过程采用的时态没有关注,从而忽视了“cut,put”这两个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用过去式来描述制作过程。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因此,教师不能把预习当做仅仅是学生的事、课外的事和读读看看,要认识到预习的地位并研究预习的最佳方法,这样,最终受益的才能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