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师要采用适用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适量学习,做到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适度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激励,采用个性化的激励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
关键词:小学数学;魅力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6-0040-02
很多学生缺乏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缺乏对数学学科价值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构建数学魅力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适用实际,解决问题
一方面,数学教材容量有限,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没有编入;另一方面,数学课本编撰周期较长,常常滞后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数学教材,处理好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备课的时候要恰当地引入一些实际生活问题,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与动力。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自然人文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价值的理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例如,“图形分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认识到不同类别图形的特点,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找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图形特点的物品带进课堂,如电脑包、水杯等。正式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就教室中摆放的物品和自己带来的物品发言,说一说每种物品对应的具体图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依次写出学生所说的物品及对应的图形,然后鼓励学生尝试对写出的各类图形按照角的数量、边的数量、是否由线段围成、是否含有直角等进行分类,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分类的方法和各类图形的特征。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拉伸用教学辅助工具制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切身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最后让学生发散思维,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运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事例,感受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运用身边具有代表性图形特点的物品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是否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进行探索。这让学生对周围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能让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通过不断探索周围事物,学生会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得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深刻地印在脑海中难以遗忘。
二、适量学习,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存在统一化、集体化教学的特点,偏向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一致性。学生在家庭背景、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统一化、集体化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适量学习,既不因知识点太容易而心生无趣之感、无所事事,也不因知识点难度过大而心生退意、无从下手。教师应当在保证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求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进行强化熟练度、提升难度训练,而让学困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例如,“倍数与因数”一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针对优等生,可以让他们熟练背诵质数表,熟练找出倍数和因数,降低错误率。教师可先讲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进而传授计算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在设置练习题时,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并要求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附加题。讲解题目时,可以邀请正确率高的学生讲解解题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同时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另外,要在课外辅导学困生,帮助他们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实现学生差异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原本以教师单边教学为主的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困生和优等生给予照顾,能够避免他们压力过大或过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
三、适度教学,个性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开展适度教学,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着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例如,教学“欣赏与设计”的时候,面对风车图、太极图、心脏线和螺旋线,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这些图案的形成方法并尝试绘画,同时鼓励学生设计有趣的图案与同学交流。很多学生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图案,充分展现了骨子里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将学生认真绘制的图案张贴在教室中,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让学生体验被赞美的愉快感。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数学天然的魅力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拘束其个性,不限制其想象力,结果学生的表现出乎教师的意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适时激励,战胜困难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必须及时地提供帮助,给予激励,避免等待给学生带来恐惧,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出现精神恍惚、心不在焉、交头接耳的情况,教师要主动了解实际情况,视情况及时采取激励策略。激励的话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用到实处,避免出现教师说而学生不以为然的现象。同时,教师要探索个性化的激励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激励与众不同,认为教师的激励具有可信度。
例如,学习“合格率”时,A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虽然写的计算式很正确,但计算时常常粗心大意,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会说:“你这么聪明,将计算式都写对了,唯独结果出了错误,是不是感觉很不值得呢?老师相信你同样的错误不会重复出现,下次一定要注意。”而有的教师会说:“老師觉得你计算式写得都正确,这很不错,但是如果你能仔细计算的话,我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些题目做成完美的工艺品,这样你就是小小艺术家。”对比提到的两种激励语言,明显后者更具个性化,先扬后抑,并带有一点趣味化的调侃,这样学生自然乐意接受指正。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注重使用个性化的语言,适时地采取激励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要使用个性化的激励语言,就需要教师提升语言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做到合理组织语言,欲抑先扬,调侃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建议和鼓励。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构建数学魅力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笔者提出四个“适”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只限于个人浅见,仍有很多策略没有涉及。希望各位数学教师能基于本文的分析研究继续进行探索,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助力学生在魅力数学课堂上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明强.魅力课堂: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材研读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13).
[2]陈金飞.智性学习——让数学课堂散发应有的魅力[J].人民教育,2020(10).
[3]孙秋.互动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J].教育观察,2019(29).
[4]董桂荣.构建和谐课堂感受数学魅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4(10).
关键词:小学数学;魅力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6-0040-02
很多学生缺乏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缺乏对数学学科价值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构建数学魅力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适用实际,解决问题
一方面,数学教材容量有限,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没有编入;另一方面,数学课本编撰周期较长,常常滞后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数学教材,处理好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备课的时候要恰当地引入一些实际生活问题,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与动力。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自然人文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价值的理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例如,“图形分类”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认识到不同类别图形的特点,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找出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图形特点的物品带进课堂,如电脑包、水杯等。正式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就教室中摆放的物品和自己带来的物品发言,说一说每种物品对应的具体图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依次写出学生所说的物品及对应的图形,然后鼓励学生尝试对写出的各类图形按照角的数量、边的数量、是否由线段围成、是否含有直角等进行分类,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分类的方法和各类图形的特征。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拉伸用教学辅助工具制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切身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最后让学生发散思维,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运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事例,感受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运用身边具有代表性图形特点的物品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是否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进行探索。这让学生对周围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能让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通过不断探索周围事物,学生会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得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深刻地印在脑海中难以遗忘。
二、适量学习,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存在统一化、集体化教学的特点,偏向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一致性。学生在家庭背景、个人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统一化、集体化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适量学习,既不因知识点太容易而心生无趣之感、无所事事,也不因知识点难度过大而心生退意、无从下手。教师应当在保证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求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进行强化熟练度、提升难度训练,而让学困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例如,“倍数与因数”一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掌握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针对优等生,可以让他们熟练背诵质数表,熟练找出倍数和因数,降低错误率。教师可先讲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进而传授计算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在设置练习题时,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并要求学有余力、感兴趣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附加题。讲解题目时,可以邀请正确率高的学生讲解解题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同时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另外,要在课外辅导学困生,帮助他们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实现学生差异化发展,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原本以教师单边教学为主的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困生和优等生给予照顾,能够避免他们压力过大或过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
三、适度教学,个性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严重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开展适度教学,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着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例如,教学“欣赏与设计”的时候,面对风车图、太极图、心脏线和螺旋线,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这些图案的形成方法并尝试绘画,同时鼓励学生设计有趣的图案与同学交流。很多学生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图案,充分展现了骨子里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将学生认真绘制的图案张贴在教室中,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让学生体验被赞美的愉快感。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数学天然的魅力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拘束其个性,不限制其想象力,结果学生的表现出乎教师的意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适时激励,战胜困难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必须及时地提供帮助,给予激励,避免等待给学生带来恐惧,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教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出现精神恍惚、心不在焉、交头接耳的情况,教师要主动了解实际情况,视情况及时采取激励策略。激励的话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前提下用到实处,避免出现教师说而学生不以为然的现象。同时,教师要探索个性化的激励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激励与众不同,认为教师的激励具有可信度。
例如,学习“合格率”时,A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虽然写的计算式很正确,但计算时常常粗心大意,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会说:“你这么聪明,将计算式都写对了,唯独结果出了错误,是不是感觉很不值得呢?老师相信你同样的错误不会重复出现,下次一定要注意。”而有的教师会说:“老師觉得你计算式写得都正确,这很不错,但是如果你能仔细计算的话,我相信你一定能把这些题目做成完美的工艺品,这样你就是小小艺术家。”对比提到的两种激励语言,明显后者更具个性化,先扬后抑,并带有一点趣味化的调侃,这样学生自然乐意接受指正。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注重使用个性化的语言,适时地采取激励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要使用个性化的激励语言,就需要教师提升语言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做到合理组织语言,欲抑先扬,调侃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的建议和鼓励。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注重构建数学魅力课堂,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笔者提出四个“适”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只限于个人浅见,仍有很多策略没有涉及。希望各位数学教师能基于本文的分析研究继续进行探索,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助力学生在魅力数学课堂上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明强.魅力课堂: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材研读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0(13).
[2]陈金飞.智性学习——让数学课堂散发应有的魅力[J].人民教育,2020(10).
[3]孙秋.互动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J].教育观察,2019(29).
[4]董桂荣.构建和谐课堂感受数学魅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