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中无力挣扎,幻灭中茫然追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7006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写“真我”的抒情散文,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色彩,贴有“朱自清”标签,是特定时期朱自清灵魂世界的一面镜子。
  《荷塘月色》一文记录了朱自清的心路历程,也记下了朱自清的人生历程。在这里我们结识了处在风雨飘摇、政治动荡时期的朱自清,他以如椽之笔把自己的一颗饱受煎熬的心捧给了世人。
  《荷塘月色》写作的前三个月,在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悲剧,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大批共产党人、革命群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从此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没有停止过他的呼喊与战斗。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他怀着愤怒的心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与《荷塘月色》写作时间很近的标题为《一封信》(九月二十七日)的文章里有这样的话: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
  这就比较清楚地看出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朱自清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了研究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过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他又说:“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现在……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一个题目。”显然,那时的朱自清,由于对革命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使他对光明和前途失去了希望,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与寂寞之中。因此,他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走了一条钻进国学、研究学问的道路。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朱自清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态度,这就是朱自清,这就是朱自清“真我”。但是,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革命的行为,朱自清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极大的愤慨。他说:“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因此敌人的屠刀与革命者的鲜血,使朱自清“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话可作《荷塘月色》思想的一个注脚。《荷塘月色》缺少战斗的力量,这大概是事实,但我们不能说它缺少挣扎。而作品恰恰表现了诗人的“挣扎”,当然是贴有朱自清标签式的“挣扎”,是一种特殊方式与形态的挣扎。
  这种挣扎,首先表现为朱自清对反动势力和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作者明白地告诉我们,夜游荷塘不是由于闲情逸致,而是出于心里的“颇不宁静”。当我第一次读《荷塘月色》的时候,我一下想到了一袭青衫,腋下夹书,从容地走向清华池的王国维,不过了解朱自清后,我不再担心了,因为那时朱自清的理想尚不十分真切,前路在朱自清的眼里还十分浑浊。正因他思想的动荡,他需要找一个清静的所在,以发泄胸中的忧愤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荷塘便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作品有一段言外有言,音流弦外的抒情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与荷塘这“另一个世界”相对应的,自然是那时黑暗的现实世界。正因在白天的黑暗现实世界里,诗人感到是一个负荷重压的不“自由”的人,所以在夜晚的荷塘世界里才感到是一个如释重负的“自由的人”;正因刀山剑丛的现实世界扭曲了“爱群居,也爱独处”的个性,所以只得到荷塘里寻求“独处”,以排解白天做事、说话的种种烦恼:这些潜台词,是诗人的神经与心灵搏动的音响,虽然藏锋不露,却有“一团火”的锋芒。
  这种挣扎,还表现在作者对未来的一种蒙眬的追求。
  《荷塘月色》的一个明显的思想,是作者流露出对江南的怀念。作品由月夜荷塘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借引古人的诗赋,再现江南水乡充满爱情和生活气息的风俗风景画面,寄托着诗人的怀念之情。
  朱自清的怀念江南,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江南湖光山色的一般留恋,而是有着深一层的思想。江浙五年,作者遍结好友,像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等人,他们志同道合,作诗为文,在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中推波助澜。对这一段战斗生涯,朱自清曾经如痴如醉地抒写过他的思恋之情;而在白色恐怖骤然袭上诗人心头时,他在《荷塘月色》中所表露的这种情思不再是痴醉的热烈,而是在刀光剑影下的一种苦痛的思考了。由此可见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条路。当然这也是诗人思考与追求的一条路,在回首中寄托着个人的追求。光明在哪里?希望又在哪里?朱自清没有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我们从所描写的那种美好的情调来看,姑且作这样的解释:诗人幻想着黑暗的天空能够自行地烟消云散,希望那种以文会友、呼朋引伴的斗争生活能够重新回到现实中来。显然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善良的愿望,一种对于未来的蒙眬的追求。
  这种挣扎,还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
  古人多以菊比喻傲世,以松比喻高洁……大概受周敦颐《爱莲说》的影响。作者以比兴和象征的手法,以“荷花”和“明月”来附物象征,以抒写自己正直清高、纯净无瑕的品格,和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气节。他说:“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
  作者赋予荷塘和月色以一种主观的感情色调。这种色调渲染和透露着她们“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在情韵。那荷花的主体形象中,倾注着诗人的理想、精神和情操,成为有感情有生命的艺术形象。仿佛,她就是诗人自己,就是诗人自己人格美的写照。同样,作者笔下的月色,也寄托着他的情感,淡雅、静谧、朦胧和纯净,使整个荷塘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扑朔迷离、超世脱俗的氛围。朱自清咏唱的荷塘与月色,无疑是作者形象的比拟与象征,这正是一位孤傲清高、正直不阿、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拟态”。
  由此看来,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作者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方面又抒写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对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朱自清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作者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北县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相反,如果没有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永远不会有创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而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却很少见到学生主动提问,即使是所谓启发式教学,也一般是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虽然也去思考了问题,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设置的问题,其实学
期刊
人们常常把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过分地斟酌词句称之为“咬文嚼字”。然而,在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过程中,有些题目中的字眼儿一经“死抠”“咬”“嚼”,考生便会顿觉眼前一亮,原本闭塞的解题思路之门便一下子被打开,显得豁然开朗。如果在日常备考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种做法加以强化训练以形成习惯,那么,考场上的解题速度以及表述语言的准确性便可大大提高。    一、“咬文嚼字”审清题目暗示的答题内容 
期刊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能让符号活化、美化、性情化,它是魅力无穷的学科。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载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目前,大量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重视并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
期刊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移至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一个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学流派,它不同于左翼文学的依附政治、突出斗争哲学,也反对新感觉派的商业化色彩、颓废的描写。京派小说以其超越意识形态,强调人生艺术化的文学主张,以其人性美、人情美的表现内容,诗化的小说创作风格,在30年代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沈从文是京派的重要小说作家,他以“乡下人”的独特立场、理
期刊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  我只愿  面朝大
期刊
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重点篇目,而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作为自读篇目。如果能将这两首诗中精妙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学生肯定能从中汲取到有益的知识。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期刊
张志公先生曾于1985年和1992年两次提出:创建跟语言能力训练密切结合的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张先生说:“不能把语文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应该是以知识为依归的课。”“这种为先导的知识”不是纯粹的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而是“指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是从小到大的: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篇章。而实际应用语言却恰恰相反,是从大到小再回到整体的。”张先生认为,把那些基础
期刊
这是带有审美意味的人生旨趣,意味着人在立足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  ——题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牢牢把握“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但这三个维度的表述又是比较抽象笼统的,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能就是使一线教师迷惘的地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适度适当的情感体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高尚的
期刊
对话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教学的目标、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形成,在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完成;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在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汇与碰撞中研究性地认识世界,以达到深化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独立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开展对话式教学是重新焕发语文教学生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话式教学往往很难开展下去,或者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师
期刊
互联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同时,它也提供了非常优秀的交流平台,其基本特点是广泛、深入和方便迅速。2002年以来,继Email、BBS和即时通讯工具后,另一种网络交流方式Weblog(博客)在互联网上渐渐兴起。这种方式被人们称作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一、Blog(Weblog的简称)是一种学习工具    1、关于Blog的定义  先引用几个网络用户对Blog的典型描述或比喻,来帮助我们更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