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汉字文化,优化文言文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olution_j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古汉字导入,增强趣味
  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一篇文言文新课的教学,学生极易在一开始就形成畏惧心理,要怎样导入才能既减少学生的恐惧,又吸引学生目光,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迅速投入课堂学习,而且还紧密结合文本呢?教师可以以趣味古汉字字形解析作为导入,调动课堂氛围,赶走学生的恐惧心理。
  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里边,有一些有趣的字,如“鸡豚狗彘”,其中“彘”也是比较难写的生僻字,教师可以以“看图猜谜”的方式,让学生先看这些表示动物的字的古文字形(如小下表所示3),猜一猜其意思。当学生的兴趣都调动起来时,热情高涨地想着这图的意思时,老师不要直接点破其字义与现代汉语字形,而是让学生们从课文中找答案。这时,课堂教学节奏便自然而然地从吸引学生的导入走向了快速浏览文本的环节。
  汉字的表意性是其突出特点之一。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中有言,文字的构成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多数文字的字形都是和字义相关联的。于漪曾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语文课应该有趣味性,要使学生迷恋。通过展示课文中的重难字词的古文字形体,以猜谜的趣味性的方式导入新课,既可以让学生投入课堂,又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掌握字形、字义,减轻学生死记硬背之苦。
  二、关键字点拨,强化理解
  对于文言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学名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如朱绍禹主编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就介绍了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熟读背诵、翻译讲解和圈点评注。陈建伟主编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提出“对于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方法上,首先要强调熟读背诵”。众所周知,理解字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若基础没打扎实,而只关注讲课速度与形式,在薄弱的底子上添砖加瓦,这样的语文文言文“楼宇”是难以建得高伟、坚实的。因此,在学生理解文言文时,教师必须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关键字点拨。对于古文的理解,语文教师可以借鉴文字学和训诂学对字词的解释,以展示文字的形体的变化和探寻词语的语义流变来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我国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字学研究的是文字的形体,训诂学则研究汉字语义。而“六书”说是文字学和训诂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六书”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细目则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第首次提到,而第一次给“六书”下定义的是东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后人讲“六书”时,名称和定义多采用许慎的说法,但是顺序则是依照班固的居多,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我们根据以“六书”为出发点的文字学和训诂学理论,可以知道汉字是由一定功能的构建组成的(独体字由一个构建组成),构建的组合是有成系统的词语理据的。而现代汉字的形体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依然是有规律可循。中学教师参照汉语体系讲解文言文,能有效防止胡乱讲解汉字的情况发生。
  三、汉字文化引用,拓展课堂
  对于教学《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之后,可联系文本的内容和辩论技巧,拓展引入汉字文化。本篇文言文是一篇思辨性很强的文章,梁惠王问孟子,为什么他在水灾来时,积极采取措施施救,他的子民依然不见增加?孟子则打了一个“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委婉而又形象生动地告诉梁惠王勤政爱民的程度还不够。在最末一段,孟子又以“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来类比“徒有饿殍,人死则怪收成”,劝告梁惠王勤政爱民。孟子以常见易懂的情形来与抽象的问题进行类比,从而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这不得不得益于汉民族的“象”的思维方式。而“象”思维即是汉字形成的重要理据,也反过来强化了汉民族的象思维模式。象思维模式,是指汉民族特有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过程,即通过仔细观察与感受万物,将象征属性有相似之处的归为一类。而象形字的造字理据就是使字与事物想象,如上文提到的“弃”、“曳”等。如果学生能积极锻炼自己的“象”思维,那么对于阅读和写作肯定都是大有裨益的。
  孟子在向梁惠王论述“使民加多”的策略时还运用了正反论证方法。他先正面论说如何做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接着又反面论说“狗彘食人食而不之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等不正确做法。这里体现了孟子的辩证性思维模式,即说到正面就会想到反面。这在我们的汉字中也有所体现,如“市”既有“买”,也有“卖”的意思;“乞”既有“乞求”,又有“给予”的意思;“从”甲骨文是,像一前一后两人跟从,而“比”的甲骨文字形则与“从”相反。《说文解字》说“从,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学生可以通过对古汉语的了解,也进一步理解这种辩证思维模式,从而了解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其实《寡人之于国也》的通篇都是孟子在强调仁政思想,对此我们又怎能错过绝佳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机会呢?《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二。古文仁,从千心。”,它是一个会意字,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礼敬,而“仁”也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主张,孟子继承儒家的仁政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为亲民、爱民思想,提出“仁者无敌”。本文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交谈记录,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孟子重民、爱民的具体策略“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如山林”“数罟不入洿池”等。但是,对于字文化的拓展引用,教师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喧宾夺主。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作为字符的交流工具性上,更体现在它本身所承载的民族精魂。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灵活巧妙地将其引入,在印有历史痕迹的横竖撇捺中,赋予文言文课堂生动的趣味解析以及悠久的语文情怀。从导入、点拨、拓展三方面将汉字文化引入语文文言文课堂,只是课堂设计的一种,一线教师们可以在亲身实践中挖掘更多地汉字文化引入切入点,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文言文学系的兴趣和效率。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雨果曾说过:“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极思考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这几年,我们在课外阅读的推进方面,形成了一套有序、有效且日渐成熟的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我积极探索,坚持举办读书会。  一、选书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叛逆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深圳的孩子,家境相对优越,没有生活压力。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出严谨、条理化的知识体系。受此影响,阶段性测试多以中考试卷为标准,以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为蓝本,与“阶段性”的语文教学并无多大关联,导致阶段性测试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于还会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从文言文教学内容于阶段性测试中的具体体现入手,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实践与探索。   一、文言文选文在阶段性测试有效性研究中的意义   (一)文言文选文在阶段性测试中的地位 
上善若水,随物赋形, 或方或圆,尽得其妙。  2013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延续了新材料作文命题模式,但又将过去的材料加命题形式变成了材料加话题的形式。“牛奶”“矿泉水”“酒”,皆为水性物质。“方盒子”“圆瓶子”,因物而变。作文材料用了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为人生的“方圆”做铺垫,立足于考生生活经历,却又超尘脱俗,将立意定位至奇奥精深的处事之道——方圆哲学。此命题既“贴着地面飞行”,让考生人人有话说;又“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其文本短短四千余字,没有繁杂的情节,没有过多的人物内心刻画,却感人至深。学术界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已然十分详尽,但经典作品总是有着令人常读常新的神奇魔力。笔者试图从文本着手,对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征再做梳理,以便探究文章主题。  一、母亲形象的特点  首先谈谈母亲形象的特点,马尔克斯的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母亲形象。母亲这一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言: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师之师。这句话用于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每次读《烛之武退秦师》,总会生出许多感慨,查阅相关资料,总感觉赏析过于寥寥。笔者不揣浅陋,对其说辞艺术作些赏析。   对于烛之武的出场,《左传》运用的是先虚后实式——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是谁?他何来的自信,将国家的命运交付于烛之武身上?如果不成功,他还要押上烛之武与自
在普通学校里,“作文”这个词一般指的是写短文,只在学校教育和社会考试中使用,所写的通常是文字比较简单,篇幅比较短小,意思比较单纯的文章。懂得这一点,如何要求学生作文,我们心里就有了底。这样,可使我们排除“恨竹不能高千尺”的急躁情绪,有益于脚踏实地,因材施教。  我指导七年级新生作文的四个步骤是:  一、摸清底子,就材取法  新生入学后,我不急于布置作文,而是用二至三周时间,指导学生读范文。  我挑
千古霸王,至今依然昂首屹立于乌江之畔;千秋霸业,早已几度江山。但霸王在“鸿门宴”上的“沉默”却依然让人费解,难道真是范增“项王为人不忍”的谶语道破了天机?  在节选《鸿门宴》中,司马迁浓墨重彩凸显的人物有两位——刘邦和樊哙。刘邦谋、言、屈、逃,全身而退,委实令人叹服;那樊哙呢?面对霸王,却敢瞋目而视、发尽上指,确实让项王心生一丝敬意——英雄相惜呀!可这就足以让项王将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江山拱手让人吗
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  “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掉了杨修,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最阴暗的一面——权谋文化杀死了杨修。三国时代,无论杨修的主公是谁,恃才放旷的他都难免悲剧。在中华文化圈里,只要权谋文化不死,杨修之死就不止。  
一、作文命题解读  江苏省实行自主命题以来,在作文命题方面一直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稳中求胜、守正出新。从2002年到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所谓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材料作文
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角度是多元的,解读的主旨是多义的。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从老王的角度解读老王的为人处世、性格特点等,从作者的角度解读对弱者的关爱以及关爱不够的愧疚等。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人教版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也能过上好日子。当我们沉潜文本,细读文本,总有一种解读贴近作者的创作的最初动机。下面我们从老王的三送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