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iba34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上对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复习时具体教学的应用案例,总结反思概念图在必修一复习课教学上的利与弊。
  【关键词】概念图 生物 复习课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知识点非常多,有浅表的基础知识,也有丰富的内在知识,在现行的高考模式和平常生物课时偏少的情况下,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笔者运用概念图这种教学策略在2007年2月第2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为例进行了教学尝试。
  复习课的中心任务有两个,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之前学过的知识系统地呈现出来,构建出基本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是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迁移和升华,在新情境下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复习课上进行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利用概念图替代原有的简单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复习,利用相似概念,不同概念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理,构建出概念图进行复习,以下是笔者以《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运用概念图进行的教学案例。
  酶的来源、作用、本质和特性:
  图1:以酶为中心词复习教学时构建的概念图
  以上构建的概念图只是本节复习课教学的主干部分,在课堂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心词对其余知识点进行概念图教学。例如对酶的基本单位进行复习时,可以围绕“基本单位”这个中心词对必修一上的生物大分子运用概念图进行构建和评测,又如讲到酶的鉴定时,可围绕“鉴定试剂”这个中心词对必修一上涉及到的所有物质的鉴定运用概念图进行复习和评测,等等。通过构建不同的概念图,以达到复习本册书所有知识的目的。
  从以上构建的概念图来看,运用概念图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概念图的构建,无论是复习课教学还是对知识点进行评测时,构建的概念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为评测学生是否已经真正掌握已学知识点提供了很多的变式,对刚接触概念图的学生而言,也是比较容易学会的。当然,这种变式的多少,也要取决于学生已经掌握概念的多少,在综合复习课中,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尤其突出。在高一年级阶段,教师在复习课教学时,可以通过课前由教师多准备一些概念图,让学生进行思考,到了高二特别是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时,当学生熟悉了这种教学策略时,教师可以多让学生在课前获课堂中自主构建概念图,也定会起到较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其次,在复习课中,由于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之间或多或少存在某种联系,可以将相关概念通过概念图联系起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也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复习到酶的知识点时,可以将酶、激素与蛋白质从“来源及作用场所”、“化学本质”、“生物功能”、“共性”几个方面比较,将三者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概念上的误区通过概念图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学生就很容易区分这三个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也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再次,概念图是一种有效教与学的策略,在复习课教学时,概念图策略改变了传统生物教学对于基础知识死记硬背的方法,将复杂的知识点通过关联纽带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如果熟练掌握了这种学习策略,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情境下的应用,学生都能够自主构建,自主学习,这对教师教育学生学来说,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概念图策略在教学中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它一定的缺点:
  一方面,学生受原有教学模式的影响,要突然改变其固有的学习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模式,接受一个新的教与学的策略,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是短时间内能熟练掌握的。而且对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构建的能力需要前期进行训练,在现有课时本身比较少的情况下,怎样保障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概念图构建的训练值得思考。
  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概念图策略进行教学肯定教学效果各不相同,有使用后成绩显著提高的,也有得不到提高的,怎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概念图策略进行教学,才能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新课改的理念,值得我们教师多去研究与思考。不同的生物知识点是否都能运用概念图策略进行教学,如必修一复习到细胞有丝分裂时,对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动态变化特点是不能通过构建概念图进行呈现的,所以在进行概念图策略教学时,知识的选择要适合概念图表达,而不是千篇一律。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它自身的利与弊,我们教师只有多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应对不同学生和知识点时才能游刃有余。概念图教学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其优点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概念图策略,把握好度,我想教师教与学生学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发散性思维就是从某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角度去思考,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单从概念上来理解,我们在思考过程中越是不循常理、不依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上来思考,就越是符合发散性思维的特性。  然而,历史学科有着它自身的严肃性和规律性,历史课堂教学也有它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历史的学习、探索与体悟,需要发散性思维,但发散性思维又是学生所有思维中最难以掌控的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已经转到了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正成为新课程倡导的。这样的发展变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成为学习者,还应当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一线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关键的,教学过程要以此前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当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指导意识和能力,还要在此基
【内容摘要】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重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把以往单调、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美化改造成“一副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让学生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本文主要结合“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实践,讨论如何使美丽的德育在课堂成为现实。  【关键词】情境 体验 欣赏 对话  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永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笔者教学时对此颇感困惑,相对于“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三个专题来,“学习写得充实”这个专题的内容显得十分薄弱:一是对“充实”在文章学里的含义未作诠释;二是对“写得充实”的标准语焉不详;三是对“写得充实的前提”教材和教参提法不一,侧重点不同(教材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很显然认为二者相辅相成。教
连续听了两节校内公开课,分别是初二和高一的课文。听后心里感触颇多。有时常想,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清楚我们应给予孩子们什么,我们只知道按照教案、教参,生搬硬套,强加给学生所谓的各种语文知识。有少数人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但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合适的,于是也只好无奈地选择依然如故。语文教学的改革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孩子们在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找不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多元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作为生本课堂的重要内涵与实施策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聚焦多元互动,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探索。本文中,笔者从构建轻松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发,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拓展互动天地,以发展能力实现互动教学目标,为构建高效课堂迈出坚实的步伐。  【关键词】高中语文 高效课堂 多元互动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致力于构建有活力的、符
随着7号上午语文考试的结束,高考语文安徽卷材料作文中的一只蝴蝶占据了当天各大高考网站的头条,一时间,安徽卷的作文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对今年安徽卷作文题乃至于整套语文试题的口诛笔伐甚嚣尘上。正如那只在南美洲扑腾翅膀的蝴蝶,却能在整个亚洲引起轩然大波。  冷静观之,其实不然。  细读此则材料,我们大略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揣度命题老师的用意:角度一、科学出真知。材料中蝴蝶颜色的探讨源自于科学的实验,也源
【内容摘要】教师、学生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各自处于不同地位,展现不同作用,又相互密切联系,在互融并进中共同推动课堂教学进程。本文作者从初中生情感、能力等几个不同方面,对防止“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增强初中生数学课堂参与度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参与度 方法 认知  教育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部件”,并且二者之间在其发展进程中呈现着不可替代的
【内容摘要】随着本校谐进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观念的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观念引领下,教师课堂上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地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那们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如何呢?因此我们进行了高效评价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谐进教育 教学评价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谐”,指团结和谐;“进”,指共同进取。“谐进”,指和谐共进。
【内容摘要】2006年高考首次出现新材料作文,2007年增至5篇。现在,它已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审题立意是理解材料的关键环节,是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读懂材料,全面准确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关键词】新材料 全面 侧面 多角度  何谓“新材料作文”,至今还没一个统一的定义,“新”主要是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的材料作文,它有明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