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重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把以往单调、乏味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美化改造成“一副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让学生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本文主要结合“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实践,讨论如何使美丽的德育在课堂成为现实。
【关键词】情境 体验 欣赏 对话
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扎根于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执着于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众所周知,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能动性被否定,内在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被动地视为填充容器。于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变成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的独角戏。新课改背景下,要使美丽的德育在课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强调运用多样化手段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审美化设计,变“外求”、“他塑”的“灌输型”思想品德课教学为“内求”、“自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学案例】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
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勇担责任,是每个人成才成人必备的优秀品德之一。为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活动一:“寓言猜测感知责任”。希腊神话中说,人是背负了一个行囊在赶路的,肩上担负着家庭、朋友、儿女、事业、希望等,虽历尽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这背囊上写着“XX”两字……猜一猜背囊上写着的会是哪两个什么字?
活动二:“图片欣赏感悟责任”。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请同学结合图片以及实际谈谈对责任的理解。
活动三:“视频剖析理解责任”。通过视频播放《2012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让学生感受到有爱就有责任,责任心最能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光辉。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孟佩杰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有责任感的人。
活动四:“角色扮演践行责任”
环节一:小品表演《扶不扶》
环节二:辩论交锋,马路旁有人跌倒该扶?不该扶?
环节三:问题探究,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做?引导学生了解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还承担一定道义上的社会责任。
活动五:阅读升华勇担责任。通过阅读《生死间选择勇敢 危难中学会担当》,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生活中我们要做有责任感的人。
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就是要把思想品德课教学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欣赏型德育”教学理念。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高质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的钥匙。一个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参与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单调乏味的导入,会使学生在第一感觉上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兴趣。歌曲、故事、漫画、视频、实物等,都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例如,在《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通过“神话寓言导入”。希腊神话中说,人是背负了一个行囊在赶路的,肩上担负着家庭、朋友、儿女、事业、希望等,虽历尽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这背囊上写着“XX”两字……猜一猜背囊上写着的会是哪两个什么字?一方面,通过猜一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始了此次责任之旅。
二、创设情境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美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交流过程。传统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二元对立”起来。教师照本宣科,单纯空洞的说教,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很难内化并外化为具体行为。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责任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问题。首先,多媒体分别展示医生、记者、公交司机、交警等图片,请同学结合四幅图片以及实际谈谈对责任的理解?其次,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视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平凡人所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感受责任心最能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光辉。在学生沉浸于感动的氛围下,顺势创设了几个情境问题:你如何评价孟佩杰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向孟佩杰学习?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过后,大家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像孟佩杰学习,孝敬父母,勇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三、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常可以通过做游戏、演小品等方式,让学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或模拟人和物来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而且观看者也会自我反思。通过角色体验,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增进自我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领会各种角色的责任,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为此,在《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品《扶不扶》,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表演者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另外,在愉悦无形的氛围下,使学生懂得要勇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四、辩论赛,探究体验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初中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辩论赛,让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图式去探究体验新的知识,形成高尚的情操。在这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小品《扶不扶》,让学生辩论“马路旁有人跌倒该不该扶”,辩论中,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通过辩论,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课堂阅读,对话体验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习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通过与自己、他人和客体的对话,从而重建自身、重建伙伴和重建世界。教学中,“对话”可以分为“自我对话”和“与外在对话”。在“与外在对话”中除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还有与文本的对话。与文本对话是学生基于原有认知图式对文本资源进行理解、编码和建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以生为主、贴近实际”的原则,使思想品德教育文本生活化,使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体验真善美,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自己,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在上《社会身份和责任》一课时,我让学生阅读《生死间选择勇敢 危难中学会担当》小故事,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小英雄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机智勇敢,在此基础上,及时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要勇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它既可以是道德知识的传授,也可以是道德活动的体验。要使美丽的德育在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欣赏型教学理念。一方面,利用视频、音乐、生活故事等方式把教学过程改造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真实平凡的人物故事打动学生心灵,使整个教学寓教于乐,以情动人。另一方面,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参谋或朋友”式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特质是:平等性、交互性。这意味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话语机会上的平等,即教师与学生都有发表主张的权利,师生、生生间是一种共同欣赏,相互对话交流心得的关系。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就是让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和魅力,接受其传递的价值内涵,使学生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2] 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56-58.
[3] 钟玉海、檀江林.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视野[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英. 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
【关键词】情境 体验 欣赏 对话
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扎根于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执着于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众所周知,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能动性被否定,内在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被动地视为填充容器。于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变成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的独角戏。新课改背景下,要使美丽的德育在课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强调运用多样化手段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审美化设计,变“外求”、“他塑”的“灌输型”思想品德课教学为“内求”、“自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学案例】
《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
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勇担责任,是每个人成才成人必备的优秀品德之一。为此,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活动一:“寓言猜测感知责任”。希腊神话中说,人是背负了一个行囊在赶路的,肩上担负着家庭、朋友、儿女、事业、希望等,虽历尽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这背囊上写着“XX”两字……猜一猜背囊上写着的会是哪两个什么字?
活动二:“图片欣赏感悟责任”。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图片,请同学结合图片以及实际谈谈对责任的理解。
活动三:“视频剖析理解责任”。通过视频播放《2012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让学生感受到有爱就有责任,责任心最能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光辉。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孟佩杰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有责任感的人。
活动四:“角色扮演践行责任”
环节一:小品表演《扶不扶》
环节二:辩论交锋,马路旁有人跌倒该扶?不该扶?
环节三:问题探究,如果你在场,你会怎样做?引导学生了解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还承担一定道义上的社会责任。
活动五:阅读升华勇担责任。通过阅读《生死间选择勇敢 危难中学会担当》,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生活中我们要做有责任感的人。
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就是要把思想品德课教学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价值内涵。《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欣赏型德育”教学理念。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高质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的钥匙。一个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参与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单调乏味的导入,会使学生在第一感觉上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兴趣。歌曲、故事、漫画、视频、实物等,都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例如,在《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通过“神话寓言导入”。希腊神话中说,人是背负了一个行囊在赶路的,肩上担负着家庭、朋友、儿女、事业、希望等,虽历尽艰辛,却无法丢弃其中任何一件,因为这背囊上写着“XX”两字……猜一猜背囊上写着的会是哪两个什么字?一方面,通过猜一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始了此次责任之旅。
二、创设情境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美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交流过程。传统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二元对立”起来。教师照本宣科,单纯空洞的说教,很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很难内化并外化为具体行为。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责任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问题。首先,多媒体分别展示医生、记者、公交司机、交警等图片,请同学结合四幅图片以及实际谈谈对责任的理解?其次,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视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平凡人所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感受责任心最能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光辉。在学生沉浸于感动的氛围下,顺势创设了几个情境问题:你如何评价孟佩杰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向孟佩杰学习?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在这种情境氛围下,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讨论过后,大家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像孟佩杰学习,孝敬父母,勇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三、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常可以通过做游戏、演小品等方式,让学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或模拟人和物来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而且观看者也会自我反思。通过角色体验,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增进自我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领会各种角色的责任,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为此,在《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品《扶不扶》,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个个踊跃参加,表演者的表情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另外,在愉悦无形的氛围下,使学生懂得要勇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四、辩论赛,探究体验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初中生虽然年龄小,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辩论赛,让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图式去探究体验新的知识,形成高尚的情操。在这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小品《扶不扶》,让学生辩论“马路旁有人跌倒该不该扶”,辩论中,先让正方、反方的同学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推出四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通过辩论,同学们不仅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课堂阅读,对话体验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习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通过与自己、他人和客体的对话,从而重建自身、重建伙伴和重建世界。教学中,“对话”可以分为“自我对话”和“与外在对话”。在“与外在对话”中除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还有与文本的对话。与文本对话是学生基于原有认知图式对文本资源进行理解、编码和建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以生为主、贴近实际”的原则,使思想品德教育文本生活化,使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对话,体验真善美,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自己,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在上《社会身份和责任》一课时,我让学生阅读《生死间选择勇敢 危难中学会担当》小故事,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小英雄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机智勇敢,在此基础上,及时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要勇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其行为,它既可以是道德知识的传授,也可以是道德活动的体验。要使美丽的德育在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欣赏型教学理念。一方面,利用视频、音乐、生活故事等方式把教学过程改造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真实平凡的人物故事打动学生心灵,使整个教学寓教于乐,以情动人。另一方面,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参谋或朋友”式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特质是:平等性、交互性。这意味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话语机会上的平等,即教师与学生都有发表主张的权利,师生、生生间是一种共同欣赏,相互对话交流心得的关系。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就是让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和魅力,接受其传递的价值内涵,使学生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2] 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56-58.
[3] 钟玉海、檀江林.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视野[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英. 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