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涉及广大的环境空间,多种多样的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这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兴趣也不浓。其实,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编写更易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具可读性和操作性,也更有利于促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笔者就地理教学中的课外活动辅助地理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参加课外活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知识紧密相连的现象和事物,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知识或借助网络分析解释,从中获得乐趣。如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局部战争到每天收听收看的新闻事件中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丰富自己的生活实际,即“学身边地理,学有用地理”。又如建立校园气象兴趣小组,举办气象小论文评比;挖掘乡土地理资源,联系对当地的产业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的影响。这样既可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可改变重知识传授,忽略真实世界的倾向,同时还可使学生学习地理学习的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段时期,有些学校在实施新课改中流于形式,课外活动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学生忙于收集整理活动材料,小组忙于热闹地讨论,教师也忙于其中,但从组织到参与、巡视,相当一部分活动是散漫、随意的,甚至是肤浅的,真的是为活动而活动。在活动中突出学科的特点,让活动有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新区考察,从新区建立的目的与意义,新区的选址区位因素,新区对该区域产生的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地联系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再通过网络查询,进一步提出更好的合理化建设。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最后联系教材地质灾害的内容,分析灾害的成因、危害程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区应采取的措施。如举办主题为“2008汶川,我们不会忘记你”的论文评比,又如结合即时出现的气象信息组织开展讲座或观测研究活动,做到充分宣传,辅之以必要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和新的体会与发现,如对“2006年8月24日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最终以237票赞成,157票反对,1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被逐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的事件,介绍知识背景,开展讨论。诸如此类的还有“神七”上天等事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宇宙丰富的空间资源及广阔的利用前景。
三、充分利用教材,夯实课外活动的基础
新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单元活动内容,有具体的目标、意义、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无论是从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养成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向,还是在增强社会生存能力、锻炼意志方面都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即使是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和知识能力测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环境保护模块”设置了四个活动内容:考察活动、辩论会、综合探究的方法、环保小展示,可操作性强,通过活动的组织,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教材深入阅读、理解的欲望,形成一些创新性的观念和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务必充分利用好、落实好每单元的活动内容,使之功能最大化发挥,这也是组织其它活动的前提。
四、重视课外活动总结,增强活动实效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有关课外活动的重要理念就是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摆脱旧有的评价体系: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定。笔者以为,地理教学中的课外活动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分等,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思想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评价可分为:事前评价、形成评价、总括评价和外在评价四个类型。其中事前评价主要指在活动前,以学生提出问题的猜想和活动准备为评价重点。形成评价是指在活动中,以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设计、实际操作的能力为重点。总括评价是在活动后根据学生对活动的反思,以及对探究的结论的探讨,交流和成果的表达,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提出对课外活动的改进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通过一系列评价,学生都能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激励,为更好地开展课外活动打下基础。
当然在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尽力做到作风民主、严格友爱、公正平等、幽默诙谐等,同时对活动费用的安排与处理,对学生安全的关注也应谨慎细心。这样会更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效果必然也会更好。我相信,只要地理教学工作者认真对待和充分开展好每一次课外活动,就一定能使更多的学生喜爱地理并能学好地理,将来成为社会上会学习、肯学习的有用之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参加课外活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知识紧密相连的现象和事物,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知识或借助网络分析解释,从中获得乐趣。如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局部战争到每天收听收看的新闻事件中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丰富自己的生活实际,即“学身边地理,学有用地理”。又如建立校园气象兴趣小组,举办气象小论文评比;挖掘乡土地理资源,联系对当地的产业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的影响。这样既可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可改变重知识传授,忽略真实世界的倾向,同时还可使学生学习地理学习的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段时期,有些学校在实施新课改中流于形式,课外活动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学生忙于收集整理活动材料,小组忙于热闹地讨论,教师也忙于其中,但从组织到参与、巡视,相当一部分活动是散漫、随意的,甚至是肤浅的,真的是为活动而活动。在活动中突出学科的特点,让活动有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新区考察,从新区建立的目的与意义,新区的选址区位因素,新区对该区域产生的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地联系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再通过网络查询,进一步提出更好的合理化建设。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最后联系教材地质灾害的内容,分析灾害的成因、危害程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区应采取的措施。如举办主题为“2008汶川,我们不会忘记你”的论文评比,又如结合即时出现的气象信息组织开展讲座或观测研究活动,做到充分宣传,辅之以必要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和新的体会与发现,如对“2006年8月24日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最终以237票赞成,157票反对,1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被逐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的事件,介绍知识背景,开展讨论。诸如此类的还有“神七”上天等事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宇宙丰富的空间资源及广阔的利用前景。
三、充分利用教材,夯实课外活动的基础
新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单元活动内容,有具体的目标、意义、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无论是从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养成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向,还是在增强社会生存能力、锻炼意志方面都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即使是对基础知识的消化和知识能力测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环境保护模块”设置了四个活动内容:考察活动、辩论会、综合探究的方法、环保小展示,可操作性强,通过活动的组织,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教材深入阅读、理解的欲望,形成一些创新性的观念和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务必充分利用好、落实好每单元的活动内容,使之功能最大化发挥,这也是组织其它活动的前提。
四、重视课外活动总结,增强活动实效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有关课外活动的重要理念就是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摆脱旧有的评价体系: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定。笔者以为,地理教学中的课外活动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分等,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思想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评价可分为:事前评价、形成评价、总括评价和外在评价四个类型。其中事前评价主要指在活动前,以学生提出问题的猜想和活动准备为评价重点。形成评价是指在活动中,以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设计、实际操作的能力为重点。总括评价是在活动后根据学生对活动的反思,以及对探究的结论的探讨,交流和成果的表达,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提出对课外活动的改进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长处,补足他们的短处。通过一系列评价,学生都能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激励,为更好地开展课外活动打下基础。
当然在活动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尽力做到作风民主、严格友爱、公正平等、幽默诙谐等,同时对活动费用的安排与处理,对学生安全的关注也应谨慎细心。这样会更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效果必然也会更好。我相信,只要地理教学工作者认真对待和充分开展好每一次课外活动,就一定能使更多的学生喜爱地理并能学好地理,将来成为社会上会学习、肯学习的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