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毋庸置疑,而作为国民教育基石的基础教育要想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则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实施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乐于创新的创新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从事创新行为所必备的深刻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夯实创新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与素养基础上的特殊能力,是人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个性或情感倾向性表现。
  1、让学生树立“我有创新能力”的自信心
  创新能力主要由响应领域的技能、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构成。这种能力每个学生都有。然而创新精神却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创设激发、鼓励质疑、批判、反思、求异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持之以恒地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成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学科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树立学生的创新自信心。
  2、让学生认识到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知识面越广,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越强,思维的迁移及产生独创见解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储备对于创新的重要,从而有意识的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二)改进教法,提高技能,突出主题性,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培养思维的各种特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把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行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议论、交流等活动,教师不应作过多的限制;对问题的争论,不可随便的否定,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用“标准答案”,要善于发现学生见解中的亮点,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火花。多采用启发法、点拨法,通过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多以自由讨论与课堂操作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打破常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多参加实践,多接触实际问题。在经历实践、解决问题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思维。
  (1) 扩展延伸,培养创新思维的敏锐力
  创新思维的敏锐力,也就是指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教材中就有这样不少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2)选点激辩,培养创新思维的变通力
  创新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是指要能适应各种状况,意味着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有一种答案的。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作者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的两个分歧观点,我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问:“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同学们总结出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这样既揭示了主题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随机应变的能力。
  (3)同中求异,培养创新思维的独创力
  创新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特新颖性,即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念。《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个喻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同学谈出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有关狐狸的动画片吗?想想他们对狐狸是怎么看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个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它这个机灵劲还真值得我们学习呢?”……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一个事物,能够谈出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培养了思维的独创力。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特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代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刺激和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其他文献
摘要:中小学体育教学 创新氛围 营造  教育教学改革把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问题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任何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教学艺术的探究,让课堂充满创新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体育教学中怎样的氛围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1、民主、平等、和谐的教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为此,必须十分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杠杆作用,激发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但教师在批评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本文试以自己的带班
目前就作业批改问题制约了许多教师,同时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当事学生和家长的不满。那么作业到底如何批改,根据我目睹的一些现象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作业作业批改存在的现象  现象一: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但目前一些教师中存在着一些批改作业不用心的情况。有的一“阅”了之,吝啬赞赏;有的为了省事,把作业交给课代表或学生互批或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教师公布答案……甚至还出现了个别教师批改时用脏话的现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这个问题很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无数的语文教师,令语文界同仁们感到无比棘手。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起来,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在写作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只有攻克难关,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根据我多年来的经验总结,现提出几点见解,与同行们共同探究。   关键词:素材积累 兴趣 方法 良好习惯
《机械基础》是我校汽修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既有一定理论分析且实践性较强的机械类综合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汽修专业技术有关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基础。由于职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普遍存在接收慢、难点多、成绩不理想等现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校领导改变管理理念,创设新的学校文化以适应新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学校文化观念氛围   1.新课程的实施促使学校文化发生变化   新课程经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开始进入学校和课堂。这套全新的课程首先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带来了变化。由“背课”到“备课”的转变蕴含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评课标准的变化带给教师和学生的是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解放,师生因此而能够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以及不断深入,我们的英语教师逐渐更新了教育理念,比以往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及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强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或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培养语言技能、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培养优秀品质的主要渠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我们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