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中学”是我国在2001年启动的科學教育改革项目,“做中学”的宗旨是让学生爱上科学。“做中学”吸纳了美国“动手做”中的先进经验,“动手”是学生认识科学世界的主要方式,“动手做”基于“我做了,我明白了”的理念,倡导学生动手做科学,在亲手操作中探究科学。“做中学”已经成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崇拜的一种科学教学方式,进入了平常科学课堂。然而,部分科学教师对“做中学”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认为“做”就是“动手”。其实,“动手做”只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和其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探究式教育的全部,探究式教育是基于科学问题的系统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教师狭隘的观念导致他们在科学教学中出现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如重放手轻引导,重动手轻动脑,重合作轻独立,等等。
一、避免放手不引导,莫忘放导结合
随着课改的推进,“生本课堂”成为一种潮流,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生本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然而,个别教师在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主导性,对学生过分放手,使“动手做”陷入了放手不引导的误区。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的学习。科学规范是有效探究的基本要求,低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科学,缺少操作经历,缺乏操作经验,对实验器材的名称、功能、使用方法等一无所知,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几乎为零,操作不能做到科学规范。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低年级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处于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学生科学规范操作,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操作方法,形成一定的动手技能,为将来的科学探究奠定坚实基础。
“动手做”的主体是学生,但他们不是唯一主体,“动手做”是师生“联手做”,而不是教师彻底放手让学生自由做。教师也要成为“动手做”的一分子,做给学生看,为学生示范指导,和学生一起做,做好学生动手操作的引路人,当好学生规范操作的促进者。我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没有忘却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做中学”的课堂中避免放手不引导。而是放导结合,在精心指导的前提下适度放开,做到先导后放,扶放有度,有放有收。例如,在教学《玩泥巴》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初次使用筛子,为了使他们都能掌握筛土的正确方法,我边演示边讲解,并邀请学生代表展示表演,他们很快学会了筛土。接着,我引导学生选择滤网有序地筛土,先用大孔筛,再用中孔筛,最后用小孔筛。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后,我才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动手操作。精心地示范,科学地指导,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先导后放的教学流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切忌动手不动脑,鼓励手脑联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诞生了“做中学”教学理念,“动手做”几乎成为科学课堂中的主打方法。所有的科学教师都一改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操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然而,个别教师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整个科学课堂都是学生动手的影子,却很少有科学思维的训练,几乎看不见学生思维交锋的踪迹,使科学课堂失去了科学探究的味道,让“做中学”陷入了“重动手轻动脑”的误区。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通过“动手做”的方法去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但绝不能把“动手做”完全变成“动手玩”。课堂中玩的色彩不能过浓,不可毫无思维的气息,有效的“做中学”除了在玩中做,还要在玩中思,在玩中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真正的“做中学”应当让学生手脑联动,而不是只动手不动脑。“做中学”不等同于“动手做”,“动手做”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活动方式,科学探究包含提问、猜想、观察、实验、制作、解释、表达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动手做只是诸多活动中的一种,“做中学”是一种“劳力与劳心结合”的活动,是操作与思维交融的综合性活动。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走出动手不动脑的误区,要引导学生走向手脑联动,做思结合。例如,《玩泥巴》一课中有一个“和泥”的环节,和泥的动作很简单,只需往泥土里加水,然后搅拌均匀。然而,水的多少却很关键,水加少了或多了都不成功。有些教师为确保成功,预先给学生提供了合适比例的水与土。我在教学该环节时,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比例的水与泥土,也没有告知他们处理的技巧,而是引导他们在和泥之前思考讨论如何控制水量,学生动脑筋想出好办法:不要一次性将杯中水全部倒入泥土,而是一点一点地往土里加水,这样就可以避免泥太干或太稀。由于动手前动脑,学生的自主和泥活动没有出现稀泥的担忧。
三、防止合作泛滥化,关注独学能力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近几年,合作学习风靡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有些地方将合作学习视为课堂教学评价考核的指标,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陷入了一种“无合作不成课”的误区,小组合作频率过高,合作形式低效,甚至出现了合作泛滥的课堂现象。
合作共赢的合作学习价值毋庸置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做中学”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过分崇拜与过度开展小组合作,合作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独立学习的价值也不容小觑。俗话说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独立自主能力才是终身学习能力中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弱,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借智借力、互助互学,但是,过于频繁的合作也容易造成滥竽充数现象,使一些学生丧失独立意识和独学能力。我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做到合作与独学兼顾,防止合作泛滥化,关注独学能力,给学生一些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玩泥巴》一课中,我在“体验泥性”环节,给每位学生提供一块泥巴,让他们独自摸揉泥巴,独立感知和体验泥巴的特性。在“做泥人”环节,我没有采取小组合作形式,依然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独立活动中思考、制作,较好地培养了独立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避免放手不引导,莫忘放导结合
随着课改的推进,“生本课堂”成为一种潮流,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生本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核心。然而,个别教师在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主导性,对学生过分放手,使“动手做”陷入了放手不引导的误区。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的学习。科学规范是有效探究的基本要求,低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科学,缺少操作经历,缺乏操作经验,对实验器材的名称、功能、使用方法等一无所知,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几乎为零,操作不能做到科学规范。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低年级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处于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学生科学规范操作,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操作方法,形成一定的动手技能,为将来的科学探究奠定坚实基础。
“动手做”的主体是学生,但他们不是唯一主体,“动手做”是师生“联手做”,而不是教师彻底放手让学生自由做。教师也要成为“动手做”的一分子,做给学生看,为学生示范指导,和学生一起做,做好学生动手操作的引路人,当好学生规范操作的促进者。我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没有忘却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做中学”的课堂中避免放手不引导。而是放导结合,在精心指导的前提下适度放开,做到先导后放,扶放有度,有放有收。例如,在教学《玩泥巴》一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初次使用筛子,为了使他们都能掌握筛土的正确方法,我边演示边讲解,并邀请学生代表展示表演,他们很快学会了筛土。接着,我引导学生选择滤网有序地筛土,先用大孔筛,再用中孔筛,最后用小孔筛。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方法后,我才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动手操作。精心地示范,科学地指导,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先导后放的教学流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切忌动手不动脑,鼓励手脑联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诞生了“做中学”教学理念,“动手做”几乎成为科学课堂中的主打方法。所有的科学教师都一改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操作材料,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然而,个别教师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整个科学课堂都是学生动手的影子,却很少有科学思维的训练,几乎看不见学生思维交锋的踪迹,使科学课堂失去了科学探究的味道,让“做中学”陷入了“重动手轻动脑”的误区。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通过“动手做”的方法去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但绝不能把“动手做”完全变成“动手玩”。课堂中玩的色彩不能过浓,不可毫无思维的气息,有效的“做中学”除了在玩中做,还要在玩中思,在玩中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真正的“做中学”应当让学生手脑联动,而不是只动手不动脑。“做中学”不等同于“动手做”,“动手做”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活动方式,科学探究包含提问、猜想、观察、实验、制作、解释、表达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动手做只是诸多活动中的一种,“做中学”是一种“劳力与劳心结合”的活动,是操作与思维交融的综合性活动。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走出动手不动脑的误区,要引导学生走向手脑联动,做思结合。例如,《玩泥巴》一课中有一个“和泥”的环节,和泥的动作很简单,只需往泥土里加水,然后搅拌均匀。然而,水的多少却很关键,水加少了或多了都不成功。有些教师为确保成功,预先给学生提供了合适比例的水与土。我在教学该环节时,没有给学生提供现成比例的水与泥土,也没有告知他们处理的技巧,而是引导他们在和泥之前思考讨论如何控制水量,学生动脑筋想出好办法:不要一次性将杯中水全部倒入泥土,而是一点一点地往土里加水,这样就可以避免泥太干或太稀。由于动手前动脑,学生的自主和泥活动没有出现稀泥的担忧。
三、防止合作泛滥化,关注独学能力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近几年,合作学习风靡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有些地方将合作学习视为课堂教学评价考核的指标,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陷入了一种“无合作不成课”的误区,小组合作频率过高,合作形式低效,甚至出现了合作泛滥的课堂现象。
合作共赢的合作学习价值毋庸置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做中学”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过分崇拜与过度开展小组合作,合作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独立学习的价值也不容小觑。俗话说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独立自主能力才是终身学习能力中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弱,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借智借力、互助互学,但是,过于频繁的合作也容易造成滥竽充数现象,使一些学生丧失独立意识和独学能力。我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做到合作与独学兼顾,防止合作泛滥化,关注独学能力,给学生一些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玩泥巴》一课中,我在“体验泥性”环节,给每位学生提供一块泥巴,让他们独自摸揉泥巴,独立感知和体验泥巴的特性。在“做泥人”环节,我没有采取小组合作形式,依然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独立活动中思考、制作,较好地培养了独立自主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