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必读性塑造评论品牌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论’是总论,这是卢展工书记亲自点的题,作为前八论的集大成者,九论更应该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要有国际眼光、世界视野”。在布置任务时,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和王亚明副总编辑就开门见山,对九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讨论:理清思路 打牢基础
  对于写作小组来说,第九论就是要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理性思考,更丰富的逻辑表达,集中完整地阐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命题当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前八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用更深刻的理论来阐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力图用全新的视角、权威的解读,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实际上,这也是对打造“何平文章”必读性的基本要求。
  在第一次务虚会上,我们觉得,省委给报社布置这么重大的任务,目的是要为中原经济区这项伟大的事业做好准备,在省委领导看来,目前我省广大党员干部还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够的状况。所以,这九论就是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这是第一点共识。
  第二,“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九论”当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从中央精神来看,中央领导干部提出要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许多具体要求。就河南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领导干部是组织者和发动者,而不是旁观者,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回答和探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河南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这一做法,吻合了我党对执政方式的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既然有了这么一个理论基础,那么,有哪些理论意义?哪些实践意义?又是怎么具体指导实践的呢?
  在理论意义上,大家觉得可以这样概括:这个命题对党的建设是贡献,对中原经济区的实践是贡献,对推动历史发展是贡献,对丰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是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贡献。
  有了理论意义,那么还要接地气,具体就体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最终还是要发展和为民。这里面是不是可以用必要性、必需性、必然性来总结几条?
  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大家提出“转变让发展更科学”、“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几个标题。
  虽然在很多细节上,大家都还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是作为第一次务虚会,基本有了一个目标和方向,大家心里宽慰不少。
  第二次务虚会,大家又觉得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升到那样一个理论高度,局限在党的建设当中,是否符合省委领导的意图?而且,这样做文章,把这个命题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三方面来阐释,如果写出来,文章一点都不会生动,整个就是一篇理论文章,而不是评论,不是“何平文章”。大家一时陷入困顿,只能开动脑筋,另辟蹊径。
  第三次务虚会上,大家觉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定不能脱离国际国内互相发展互相影响的背景,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对“领导力”的具体要求,也是九论的一个核心。这个背景讲清楚了,也许这个命题对党建而言是一个突破口。大家讨论至此,顿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大家觉得,第九篇既然是总论,就不能再树“靶子”,不能再批评具体的现象,而是要把握好整个命题,处理好几个关系。要回答诸如什么是领导方式、发展方式,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等前面八篇没有回答的问题。
  对于标题,大家觉得“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有很好的意向性,也符合“何平文章”的文风。
  这三次务虚会历时三天,其间大家不停地翻阅资料,彼此不停地碰撞,最后理清了思路,确定了大方向以及行文的意向。此时,大楼的骨架已经摆好,就等添砖加瓦装饰了。
  行文:抓住主线 明确方向
  针对九论,我们始终把握两条线,一条明线:领导方式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辩证关系;一条暗线:春的意向,象征中原经济区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
  写作这篇文章时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逻辑性要强。时刻注意文章的前后连接是否断裂,前面埋下的伏笔,后面一定要接上,这也是对文章两条线的紧密把握。像开头和结尾对春的意向性描述,就是其中的一点。还有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都颇费周折。
  二是理论性要强。因为是总论,立意要高,站位要高,所以更应该有说服力,说理就要透彻,引用就要准确,总结就要到位。
  比如第7段,“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富含时代新意的命题……这一段话,我们字斟句酌,仔细揣摩,回想起来,总结归纳得相当到位,颇为得意。
  三是意向性要强。正是因为总论的理论色彩比较浓,所以要避开这一障碍,要把“何平文章”的特点发挥出来,不至于文章生硬。
  比如第13段,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这段对发展交响曲的描述,让人意向丛生,又有效舒缓了文气,也可谓得意之笔。
  四是创新性要强。我们在写到如何把前八论的关键词在九论当中体现出来的时候,突然联想到《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提到的“两个能力”,大家就说能不能用八个领导力来替代八个关键词,大家就在12段中尝试,结果发现这八个领导力太给力了,这篇文章的“腰”马上就给支撑起来了。对于这一处创新,即使到后期修改的时候,我们始终不愿意改动它一丁点,说明创新太美妙了,真的舍不得。实践证明,“何平文章”很多章句后来之所以被广泛引用,都是我们辛苦创新的结果。
  正是把握住了这些原则,九论在经历了三天的字斟句酌之后,最终诞生。其间也曾有一个上午只写出一段的苦恼,更有为衔接词绞尽脑汁的累,但总的来说,整篇文章气脉完整,环环相扣,也能体现“何平文章”的大气磅礴。
  修改:加强气势 增添文采
  当文章摆放在朱社长、常总、亚明副总编辑和自合编委面前时,他们对文章的整体基本表示满意,由于时间较紧,在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审阅后,经过共同研究,一同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时,我们也發现了几个问题:
  一、有些概念尽管提到了,像什么是发展方式,尽管想到了,但是在文章中不靠前、不明显、不突出。特别是八论当中的八个关键词更应该给予突出表现,虽然我们有创造,但突出显现还是必要的。
  二、按照“何平文章”一般“凤头、虎腰、豹尾”的要求,文章的开头都很完美,但文章的“腰”还显单薄,于是我们按照领导和大家的意见,在“腰”这个位置用八个关键词结结实实地给它撑了起来,使文章愈加丰满、好看。
  三、我们最初讨论的这九论的目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思想准备”的这层意思被忽略了,最后,我们在结尾给予补充体现。
  四、标题也几经琢磨,从“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到“投身中原崛起新的征程”,再到“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凝聚了大家一遍又一遍的思考,既要有气势又要吸引人,“文章的标题想好了,整个文章就成了一半”,这话听起来很虚,但写完文章后体会相当深刻。
  在最后的通稿过程当中,夏炎社长、亚明副总编辑亲自上手,删繁就简,并增添了不少有文采、有气势的句子和词汇,让人感觉有新意,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等有诗意的句子直接提升了整个文章的气势,当然,老总们下手也“狠”,其中我们花费一个下午字斟句酌的并认为相当合理的一些段落,被老总生生地划掉,实在心疼,但通观整个文章结构,觉得老总去得有道理,就忍痛割爱吧!
  仔细回想写作的过程,不管是那一点点的创新,还是那自鸣得意的逻辑安排,都是我们辛勤付出的结果,是思想认识深化的结果,我们为此而高兴。
  启示:用必读性塑造党报评论品牌
  朱夏炎社长曾提出,河南日报要做成权威大报,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出自己的必读性,塑造自己的言论品牌。具体说,就是能够以“高层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第一时间获知并报道党委政府的政策动向和意图、人事变动和背景等,做出权威解读和预测。必须用最新锐的观点、最科学的理论、最超前的思维,做到为你解读、为你评说,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九论刊发完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说,“何平九论”彻底征服了读者,河南日报的这一品牌也在中原大地传播,甚至在省外乃至中央都引起了关注,这些都表明:我们所积极打造的言论必读性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努力,用更多的精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不断提升党报的品牌。
  (执笔:王华岗)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在某报举办的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结业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给一条消息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介文章。参加考试的同志,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写。考试结果,在近50份考卷中,只有几份做得比较好,得了优,其余大多数是良好和及格。考试之后,有些同志问:什么是评介性稿件?为什么要写评介性稿件?如何才能写好评介性稿件?我就这些同志提出的问题,结合考卷中存在的缺点,联系自己撰写评介性稿件的体会,谈如下几点看法:  所谓评介
期刊
这几年,《河南日报》的何平著述颇丰,不少文章有一定的社会影响。2010年年末,正值中原经济区起步、“十二五”开局之际,何平在短短一个月里连续推出“九论”,如此大手笔、高“产能”,激起了众多读者的好奇心,何平是谁?“他”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其实,何平是“河南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何平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  打硬仗,破难题,是何平团队的光荣传统。“九论”
期刊
摘要: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在坚守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了合理的虚构,颇具时代性地肯定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其创作理念完全符合用影视传达历史的影视史学的理论要求。但由于电视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也由于电视剧被赋予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致使剧中的张居正成为一个高大全的清官,而这恰恰是制约我国大陆影视史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清官 张居正 影视史学 瓶颈    “影视史学”一词最
期刊
“责任”这个话題老生常谈,越是这样的文章就越难写,2005年,《人民日报》曾刊发署名“任仲平”的大型评论《论责任》,为第六论写作提供了一个思路。如何结合河南实际特别是领导方式转变谈责任,而不是泛泛而谈就责任说责任,成为第六论的重点和难点。  轮流修改集体讨论  经过讨论,小组决定先由评论工作室夏远望拿初稿,然后依次由陈学桦、张华君、高李丽修改,这样经历四稿打磨,最后集体完成第五稿。  分析消化各類
期刊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却处处受制于它……它,就是规律。”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一稿到第五稿的开头。  “历史总是以其固有的律动,激荡着未来。2011年新年的中原大地,新潮涌动,号角声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顺时而动,乘势而上,一切按客观规律办,才能无往而不胜。”  ——这是我们的文章第六稿到第十二稿的开头。  这种变化,绝非简单地在行文造句上的推翻重来,其
期刊
典型宣传难,是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新闻“四难”之一,也是党报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典型宣传难在何处?简言之,就是报道的典型人物信不过、学不来、立不久。结果是,典型人物如同流星,倏忽而过,没有真正起到动员群众、引导群众、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作用。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06年4月开始,《平顶山日报》开始了“好人报道”,通过报道“好人”这一典型人物群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
期刊
用短短的10多天时间,写出一篇“何平文章”,时间紧任务重,就好像“淬火”,让我们一下子达到了新境界。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上,我们都实现了飞跃。  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创新”不是新话题,但关于领导方式创新却少有可借鉴的表述。讨论时,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是不得不解决的:  一是创新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最初的题目是《创新就是生产力》,如何说明创新和生产力的关系十分不易。  二是创新和领导方
期刊
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是地市党报的重要内容,既包括本市领导活动,又有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工作。做好此类报道,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贴近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地市级党报,更是不惜拿出足够版面来做领导活动的报道。然而,这类新闻总是得不到读者甚至是领导的满意。对于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探索,他人之述多矣,本文着重以《南阳日报》为例,从领导视察调研活动入手,探索地市党报如何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领导活动新闻。 
期刊
广播电视是高投入、重装备、新科技的朝阳行业,其自身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的高投入;而投入的来源,则又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广告创收。自上世纪90年代始,借助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各级的高度重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城市广播电视台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但近年来,由于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省级卫视、省级人民广播电台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影响力日渐扩大,城市台本地的广告份额被中央、省级媒体一步步蚕食,城市台的
期刊
笔者1994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将近17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到一个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业内小有影响的高级记者,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这其中既有挖出独家新闻的喜悦,也有采访失败的苦恼。  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有什么样性格特点的人,更适合从事新闻工作?回顾自己业务成长的经历,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除了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