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论’是总论,这是卢展工书记亲自点的题,作为前八论的集大成者,九论更应该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要有国际眼光、世界视野”。在布置任务时,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和王亚明副总编辑就开门见山,对九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讨论:理清思路 打牢基础
对于写作小组来说,第九论就是要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理性思考,更丰富的逻辑表达,集中完整地阐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命题当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前八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用更深刻的理论来阐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力图用全新的视角、权威的解读,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实际上,这也是对打造“何平文章”必读性的基本要求。
在第一次务虚会上,我们觉得,省委给报社布置这么重大的任务,目的是要为中原经济区这项伟大的事业做好准备,在省委领导看来,目前我省广大党员干部还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够的状况。所以,这九论就是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这是第一点共识。
第二,“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九论”当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从中央精神来看,中央领导干部提出要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许多具体要求。就河南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领导干部是组织者和发动者,而不是旁观者,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回答和探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河南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这一做法,吻合了我党对执政方式的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既然有了这么一个理论基础,那么,有哪些理论意义?哪些实践意义?又是怎么具体指导实践的呢?
在理论意义上,大家觉得可以这样概括:这个命题对党的建设是贡献,对中原经济区的实践是贡献,对推动历史发展是贡献,对丰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是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贡献。
有了理论意义,那么还要接地气,具体就体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最终还是要发展和为民。这里面是不是可以用必要性、必需性、必然性来总结几条?
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大家提出“转变让发展更科学”、“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几个标题。
虽然在很多细节上,大家都还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是作为第一次务虚会,基本有了一个目标和方向,大家心里宽慰不少。
第二次务虚会,大家又觉得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升到那样一个理论高度,局限在党的建设当中,是否符合省委领导的意图?而且,这样做文章,把这个命题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三方面来阐释,如果写出来,文章一点都不会生动,整个就是一篇理论文章,而不是评论,不是“何平文章”。大家一时陷入困顿,只能开动脑筋,另辟蹊径。
第三次务虚会上,大家觉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定不能脱离国际国内互相发展互相影响的背景,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对“领导力”的具体要求,也是九论的一个核心。这个背景讲清楚了,也许这个命题对党建而言是一个突破口。大家讨论至此,顿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大家觉得,第九篇既然是总论,就不能再树“靶子”,不能再批评具体的现象,而是要把握好整个命题,处理好几个关系。要回答诸如什么是领导方式、发展方式,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等前面八篇没有回答的问题。
对于标题,大家觉得“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有很好的意向性,也符合“何平文章”的文风。
这三次务虚会历时三天,其间大家不停地翻阅资料,彼此不停地碰撞,最后理清了思路,确定了大方向以及行文的意向。此时,大楼的骨架已经摆好,就等添砖加瓦装饰了。
行文:抓住主线 明确方向
针对九论,我们始终把握两条线,一条明线:领导方式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辩证关系;一条暗线:春的意向,象征中原经济区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
写作这篇文章时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逻辑性要强。时刻注意文章的前后连接是否断裂,前面埋下的伏笔,后面一定要接上,这也是对文章两条线的紧密把握。像开头和结尾对春的意向性描述,就是其中的一点。还有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都颇费周折。
二是理论性要强。因为是总论,立意要高,站位要高,所以更应该有说服力,说理就要透彻,引用就要准确,总结就要到位。
比如第7段,“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富含时代新意的命题……这一段话,我们字斟句酌,仔细揣摩,回想起来,总结归纳得相当到位,颇为得意。
三是意向性要强。正是因为总论的理论色彩比较浓,所以要避开这一障碍,要把“何平文章”的特点发挥出来,不至于文章生硬。
比如第13段,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这段对发展交响曲的描述,让人意向丛生,又有效舒缓了文气,也可谓得意之笔。
四是创新性要强。我们在写到如何把前八论的关键词在九论当中体现出来的时候,突然联想到《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提到的“两个能力”,大家就说能不能用八个领导力来替代八个关键词,大家就在12段中尝试,结果发现这八个领导力太给力了,这篇文章的“腰”马上就给支撑起来了。对于这一处创新,即使到后期修改的时候,我们始终不愿意改动它一丁点,说明创新太美妙了,真的舍不得。实践证明,“何平文章”很多章句后来之所以被广泛引用,都是我们辛苦创新的结果。
正是把握住了这些原则,九论在经历了三天的字斟句酌之后,最终诞生。其间也曾有一个上午只写出一段的苦恼,更有为衔接词绞尽脑汁的累,但总的来说,整篇文章气脉完整,环环相扣,也能体现“何平文章”的大气磅礴。
修改:加强气势 增添文采
当文章摆放在朱社长、常总、亚明副总编辑和自合编委面前时,他们对文章的整体基本表示满意,由于时间较紧,在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审阅后,经过共同研究,一同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时,我们也發现了几个问题:
一、有些概念尽管提到了,像什么是发展方式,尽管想到了,但是在文章中不靠前、不明显、不突出。特别是八论当中的八个关键词更应该给予突出表现,虽然我们有创造,但突出显现还是必要的。
二、按照“何平文章”一般“凤头、虎腰、豹尾”的要求,文章的开头都很完美,但文章的“腰”还显单薄,于是我们按照领导和大家的意见,在“腰”这个位置用八个关键词结结实实地给它撑了起来,使文章愈加丰满、好看。
三、我们最初讨论的这九论的目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思想准备”的这层意思被忽略了,最后,我们在结尾给予补充体现。
四、标题也几经琢磨,从“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到“投身中原崛起新的征程”,再到“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凝聚了大家一遍又一遍的思考,既要有气势又要吸引人,“文章的标题想好了,整个文章就成了一半”,这话听起来很虚,但写完文章后体会相当深刻。
在最后的通稿过程当中,夏炎社长、亚明副总编辑亲自上手,删繁就简,并增添了不少有文采、有气势的句子和词汇,让人感觉有新意,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等有诗意的句子直接提升了整个文章的气势,当然,老总们下手也“狠”,其中我们花费一个下午字斟句酌的并认为相当合理的一些段落,被老总生生地划掉,实在心疼,但通观整个文章结构,觉得老总去得有道理,就忍痛割爱吧!
仔细回想写作的过程,不管是那一点点的创新,还是那自鸣得意的逻辑安排,都是我们辛勤付出的结果,是思想认识深化的结果,我们为此而高兴。
启示:用必读性塑造党报评论品牌
朱夏炎社长曾提出,河南日报要做成权威大报,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出自己的必读性,塑造自己的言论品牌。具体说,就是能够以“高层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第一时间获知并报道党委政府的政策动向和意图、人事变动和背景等,做出权威解读和预测。必须用最新锐的观点、最科学的理论、最超前的思维,做到为你解读、为你评说,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九论刊发完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说,“何平九论”彻底征服了读者,河南日报的这一品牌也在中原大地传播,甚至在省外乃至中央都引起了关注,这些都表明:我们所积极打造的言论必读性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努力,用更多的精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不断提升党报的品牌。
(执笔:王华岗)编校:董方晓
讨论:理清思路 打牢基础
对于写作小组来说,第九论就是要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理性思考,更丰富的逻辑表达,集中完整地阐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命题当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前八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用更深刻的理论来阐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力图用全新的视角、权威的解读,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实际上,这也是对打造“何平文章”必读性的基本要求。
在第一次务虚会上,我们觉得,省委给报社布置这么重大的任务,目的是要为中原经济区这项伟大的事业做好准备,在省委领导看来,目前我省广大党员干部还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够的状况。所以,这九论就是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这是第一点共识。
第二,“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九论”当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命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从中央精神来看,中央领导干部提出要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许多具体要求。就河南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领导干部是组织者和发动者,而不是旁观者,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回答和探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河南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这一做法,吻合了我党对执政方式的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既然有了这么一个理论基础,那么,有哪些理论意义?哪些实践意义?又是怎么具体指导实践的呢?
在理论意义上,大家觉得可以这样概括:这个命题对党的建设是贡献,对中原经济区的实践是贡献,对推动历史发展是贡献,对丰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是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贡献。
有了理论意义,那么还要接地气,具体就体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最终还是要发展和为民。这里面是不是可以用必要性、必需性、必然性来总结几条?
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大家提出“转变让发展更科学”、“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等几个标题。
虽然在很多细节上,大家都还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是作为第一次务虚会,基本有了一个目标和方向,大家心里宽慰不少。
第二次务虚会,大家又觉得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升到那样一个理论高度,局限在党的建设当中,是否符合省委领导的意图?而且,这样做文章,把这个命题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三方面来阐释,如果写出来,文章一点都不会生动,整个就是一篇理论文章,而不是评论,不是“何平文章”。大家一时陷入困顿,只能开动脑筋,另辟蹊径。
第三次务虚会上,大家觉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定不能脱离国际国内互相发展互相影响的背景,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对“领导力”的具体要求,也是九论的一个核心。这个背景讲清楚了,也许这个命题对党建而言是一个突破口。大家讨论至此,顿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大家觉得,第九篇既然是总论,就不能再树“靶子”,不能再批评具体的现象,而是要把握好整个命题,处理好几个关系。要回答诸如什么是领导方式、发展方式,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等前面八篇没有回答的问题。
对于标题,大家觉得“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有很好的意向性,也符合“何平文章”的文风。
这三次务虚会历时三天,其间大家不停地翻阅资料,彼此不停地碰撞,最后理清了思路,确定了大方向以及行文的意向。此时,大楼的骨架已经摆好,就等添砖加瓦装饰了。
行文:抓住主线 明确方向
针对九论,我们始终把握两条线,一条明线:领导方式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辩证关系;一条暗线:春的意向,象征中原经济区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
写作这篇文章时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逻辑性要强。时刻注意文章的前后连接是否断裂,前面埋下的伏笔,后面一定要接上,这也是对文章两条线的紧密把握。像开头和结尾对春的意向性描述,就是其中的一点。还有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都颇费周折。
二是理论性要强。因为是总论,立意要高,站位要高,所以更应该有说服力,说理就要透彻,引用就要准确,总结就要到位。
比如第7段,“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富含时代新意的命题……这一段话,我们字斟句酌,仔细揣摩,回想起来,总结归纳得相当到位,颇为得意。
三是意向性要强。正是因为总论的理论色彩比较浓,所以要避开这一障碍,要把“何平文章”的特点发挥出来,不至于文章生硬。
比如第13段,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这段对发展交响曲的描述,让人意向丛生,又有效舒缓了文气,也可谓得意之笔。
四是创新性要强。我们在写到如何把前八论的关键词在九论当中体现出来的时候,突然联想到《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中提到的“两个能力”,大家就说能不能用八个领导力来替代八个关键词,大家就在12段中尝试,结果发现这八个领导力太给力了,这篇文章的“腰”马上就给支撑起来了。对于这一处创新,即使到后期修改的时候,我们始终不愿意改动它一丁点,说明创新太美妙了,真的舍不得。实践证明,“何平文章”很多章句后来之所以被广泛引用,都是我们辛苦创新的结果。
正是把握住了这些原则,九论在经历了三天的字斟句酌之后,最终诞生。其间也曾有一个上午只写出一段的苦恼,更有为衔接词绞尽脑汁的累,但总的来说,整篇文章气脉完整,环环相扣,也能体现“何平文章”的大气磅礴。
修改:加强气势 增添文采
当文章摆放在朱社长、常总、亚明副总编辑和自合编委面前时,他们对文章的整体基本表示满意,由于时间较紧,在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审阅后,经过共同研究,一同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时,我们也發现了几个问题:
一、有些概念尽管提到了,像什么是发展方式,尽管想到了,但是在文章中不靠前、不明显、不突出。特别是八论当中的八个关键词更应该给予突出表现,虽然我们有创造,但突出显现还是必要的。
二、按照“何平文章”一般“凤头、虎腰、豹尾”的要求,文章的开头都很完美,但文章的“腰”还显单薄,于是我们按照领导和大家的意见,在“腰”这个位置用八个关键词结结实实地给它撑了起来,使文章愈加丰满、好看。
三、我们最初讨论的这九论的目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思想准备”的这层意思被忽略了,最后,我们在结尾给予补充体现。
四、标题也几经琢磨,从“拥抱中原崛起新的春天”,到“投身中原崛起新的征程”,再到“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凝聚了大家一遍又一遍的思考,既要有气势又要吸引人,“文章的标题想好了,整个文章就成了一半”,这话听起来很虚,但写完文章后体会相当深刻。
在最后的通稿过程当中,夏炎社长、亚明副总编辑亲自上手,删繁就简,并增添了不少有文采、有气势的句子和词汇,让人感觉有新意,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等有诗意的句子直接提升了整个文章的气势,当然,老总们下手也“狠”,其中我们花费一个下午字斟句酌的并认为相当合理的一些段落,被老总生生地划掉,实在心疼,但通观整个文章结构,觉得老总去得有道理,就忍痛割爱吧!
仔细回想写作的过程,不管是那一点点的创新,还是那自鸣得意的逻辑安排,都是我们辛勤付出的结果,是思想认识深化的结果,我们为此而高兴。
启示:用必读性塑造党报评论品牌
朱夏炎社长曾提出,河南日报要做成权威大报,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做出自己的必读性,塑造自己的言论品牌。具体说,就是能够以“高层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第一时间获知并报道党委政府的政策动向和意图、人事变动和背景等,做出权威解读和预测。必须用最新锐的观点、最科学的理论、最超前的思维,做到为你解读、为你评说,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九论刊发完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说,“何平九论”彻底征服了读者,河南日报的这一品牌也在中原大地传播,甚至在省外乃至中央都引起了关注,这些都表明:我们所积极打造的言论必读性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努力,用更多的精力,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不断提升党报的品牌。
(执笔:王华岗)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