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选个接班人还真难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11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选择太子的道路上,乾隆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定律,一个让他痛哭流涕、伤心欲绝的“铁血定律”,那就是:只要他想立谁当太子,这个儿子就肯定会死!在死了两个嫡子、冤枉死自己的皇长子后,乾隆想立皇三子。结果这个念头刚一出来,皇三子就死了;后来,乾隆又动起了立皇五子的念头,结果,这个主意还未酝酿成形,皇五子也死了。
  虽然乾隆的儿子多,但也架不住这样接二连三地“挂”啊!何况,这么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乾隆哪受得了啊,所以到了最后,他干脆不想了,再也不提了。可不想提的事情,也必须要提。转眼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乾隆63岁了,这个垂暮的老者要是再不立太子,就来不及了。但是,立谁昵?
  要知道,在乾隆强大的“诅咒”下,17个皇子,活在世间的就只剩下6个了。除了年龄太小、过继给兄弟们的皇子,可供选择的皇子也就3个而已,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永理、皇十五子永琰。
  前面有两座大山,自己也不招父皇待见,永琰觉得一点机会也没有。但是,永琰之所以能够胜出,完全是造化弄人,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不是自己太厉害,而是对手们太无能。
  第一个无能的对手就是永璇。要知道,在储君的争夺战中,永璇拥有很大的优势:第一,他在幸存的兄弟中居长,年龄最大;第二,他不仅聪明绝顶,而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虽然优势明显,永璇的缺点也同样惊人——此人一副“公子哥”的派头,天天不务正业,也不喜欢上班,就喜欢在家里啃老。
  要知道,根据清朝的规定,皇子们必须自食其力,要去各个衙门上班。当然了,毕竟是皇子,不管能力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都不能做重要的工作,只能干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虽然是闲职,也要保证“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一基本准则,而且弹性也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没有什么组织纪律性。
  话虽如此,但在皇帝关注或等着消息期间的工作,还是要尽职尽责、尽善尽美的。可永璇呢?
  有一次,北方大旱,为了让老天爷下雨,国家就得举行仪式,准备老天爷爱吃的猪头、羊头,全力“祈雨”。刚开始是老百姓祈雨,这些人面子小,当然求不来;紧接着,各级官员轮番上阵,但大家的面子也不够,还是不下雨;于是,皇帝的儿子们出场了;当然,如果还求不到雨,只能皇帝自己赤膊上阵了。
  永璇要是把这件事情办好了,既能替父亲分忧,又能够替百姓祈福,更能增加自己冲击太子之位的砝码,可谓一举三得。但就是这样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却被永璇搞砸了。
  祈雨是一件无比神圣、庄严的工作,而且仪式很多。可以想象一下,在暴晒之下衣冠楚楚地站半天,各种自虐似的程序、仪式一个接着一个,根本停不下来,这得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的心脏。很显然,永璇没有这颗心脏,他更讨厌这种自虐的感觉。过了一会儿,永璇见万里无云,一时怒由心生,把祈雨祭文一扔,扬长而去。
  乾隆知道这件事后,他的反应可想而知。为此,乾隆没少训斥永璇,后来也懒得管了,对这个儿子彻底死心了。
  第二个无能的对手就是永理。如果说永璇是一个纨绔子弟,那么永理正好相反,简直就是一个大文豪、大艺术家,更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永瑆的书法造诣到了什么境界呢?可以说,数遍大清300年历史,如果说永理是第一,恐怕有点名不副实,但前五名肯定有永瑆的一席之地。可惜永理有一个争风吃醋的妈,动不动就闹着削发为尼,乾隆愤怒无比,最后把她打入冷宫,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子凭母贵,有这么一个妈,永瑆这辈子就算完了。
  实际上,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永瑆确实有一个拖后腿的妈,但他自己也不怎么样。永瑆是一个大艺术家,但艺术家除了拥有无可比拟的才能和天赋外,还存在各种“怪癖”,尽干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按说老子是皇帝,永理從小锦衣玉食,不应该抠门啊,谁知他吝啬起来,比未来的道光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天,永理家里死了一匹马,他就堵在门口哇哇地哭,死活不让别人把马拉出去埋了,他要吃了这匹马,好“弥补”自己的财产损失。因为马肉不好吃,他又不得不吃,所以才哇哇地哭。
  最后,乾隆对这个“精神病人”死心了,毕竟让这个“疯子”治理国家,不定出什么乱子呢。这么一看,能够继承大统的只剩下永琰了。可对他,乾隆也不满意,因为永琰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突出的缺点,而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任何优点。
  每每想到这里,乾隆就苦恼到了极点,自己开疆拓土、整顿朝纲,开创一片繁荣盛世,怎么生出这么一群熊包儿子。遥想爷爷圣祖时期,九子夺嫡固然凶残无比,但是连父亲都承认,他们个个拥有继承大统的能力。这么一对比,乾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根据中国的传统,要是儿子不给力,也可以传位给孙子,这样选择的余地也更大。比如当年冤死的皇长子的二儿子绵恩,不仅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而且文采出众、武功了得。对比其他不学无术的子孙,绵恩长期担任京城禁卫军的统领,直接负责北京城的生命安全,可见乾隆对他的信任程度。而且,绵恩虽然是孙子辈的,可比永琰还大14岁呢。但是,当时北京城所有文武百官更愿意把宝押在永琰身上,因为他们不太相信乾隆能绕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这样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不仅会留下祸根,也会招来后世无穷的非议。
  此外,乾隆在谈经论史时也不止一次批判过朱元璋。说他不负责任,没事把皇位传给孙子,种下了骨肉相残的祸根。这样一看,乾隆真的没有第二个选择。
  乾隆三十八年冬,乾隆终于下了决心,立永琰为太子。储君问题终于解决了,乾隆能够放心了吧,然而并没有。这年冬天,乾隆举行祭天大典时仰望苍天,默默祈祷:“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惟愿为天下得人,以继祖宗亿万年无疆之绪。”
  在那个极其迷信的时代,把这样恶毒的语言加在亲儿子身上,乾隆完全不顾及父子之情了,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永琰信心不足,更显示了自己的不甘与无奈。
其他文献
元朝末年,傅友德参加了红巾军起义,先后在刘福通、陈友谅麾下为将,但一直不得重用,后来归顺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战,为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兔死狗烹是历代功臣难逃的魔咒。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凉国公蓝玉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随后朱元璋同时将傅友德、王弼、冯胜三位老臣调回南京。目睹蓝玉鲜血淋漓的人皮,三人十分不安,尤其是傅友德,他不仅战功赫赫,且与蓝玉走得很近。  有次,王弼私下对傅友德
[关键词]全国卷,历史论证题,考查特点,能力要求  发现问题与形成觀点不仅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论证题着力考查的基本能力。发现问题是形成观点的重要前提,形成观点是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意义建构和认识提升的结果,二者不能严格分割开来。从2013年以来的全国卷历史论证题来看,均要求考生从材料和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观点或论题,并进行阐释论证。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引
我曾经在日本札幌医科大学整容外科当了10年医生。我当医生的时候,曾经看到很多生、很多死,也看到很多解剖。当我和生与死接触时,我体会到人生存在的价值。我开始喜欢人。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和创作关于人的作品。  当癌症患者(当時还是不治之症)在深夜开始发作时,我注意到当时唯一能够拯救病人的就是爱。当一个人在病中挣扎时,有一个爱着他的人在旁边握着他因不安而颤抖的手,这就是对病人最大的安慰。因此,我的作品很多是
天启七年(1627年),毛羽健由县官升为御史,调入京师后偷养了一房小妾。一日两人正缠绵时,老婆破门而入,暴打小妾,又罚毛羽键跪了一夜。两个膝盖跪得红肿的毛羽健开始思量: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婆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对了,她来京的快速通道就是设在全国各地的大小驿站!于是,他奏请崇祯废除驿递制度。但崇祯担心此举违背祖制,没有批准。  驿递原为迎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物资等,可历经百年,名存实亡,驿递甚至成了
[摘 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中,本文试图通过《草原就是我的家》课例阐述“以生为本·有效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把握到局部,点线结合,设计有效教学课堂,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
1633年6月22日下午5点,对于罗马宗教当局及渴望真理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尖峰时刻。如果此刻圣库斯教堂的大钟被敲响,就意味着伽利略向当局同时也是向荒谬低了头。  教堂的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其中就有伽利略的学生安德雷亚。安德雷亚儿时就被母亲带到伽利略身边,母亲给伽利略当女佣,他则跟随伽利略学习各科知识。数载朝夕相处,他们情同父子。当恩师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并且极有可能做出“悔罪”行为,安德雷亚的心情
[摘 要:数学无处不在,充斥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学科也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学生掌握好数学,拥有数学思维对自己将来就业也是非常有意义。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在新课改之前的小学课堂上,数学常常是用于应试,用来对付平常的考试。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掌握好数学,更别说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产生了对数学的恐惧和厌恶。对于数学
摘 要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的两个核心概念。辽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又一高潮,也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本课以耶律楚材家族400年间的起落,折射辽夏金元统治的世事变迁。将看似松散、彼此独立的几个少数民族并立或更迭的政权,以及从并立到统一的历史过程加以勾连统合,在建构整体化知识体系的同时,窥见“多元一体”和“多元共辉”的核心
在唐朝,要想当进士,基本都要考诗歌,而且题目出得相当文艺,类似于“浅谈如何做大唐好青年”这样的题目,基本上是不会有的。  白居易参加高考那年,题目叫“玉水记方流”。这个题目,一般人别说考了,看都看不懂。因为要审清这个题目,得熟读《文选》里颜延之的诗才行。可白居易微微一笑,立刻提笔开工,开篇写的是“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凌厉点题,水中有玉,漂亮!结尾写“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抒发怀才不遇、千
[关键词]史料实证,目标分解,高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03-0047-08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