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师如何备好体育课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的中心任务是体育教学,怎样才能把课上地好些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钻研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1、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2、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构建健康理念;3、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4、安排和设计好备课环境;5、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和掌握有关教材的的“三基”,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设计好因地制宜、新颖和利于授课的环境,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首先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
  二、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构建健康理念。
  1、用心去理解《新课标》。
  在新课改革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理解什么是《新课标》?
  第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第二、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新课标的性质和理念,才能更有效地上好体育课。
  2、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能从学习上把握教材及选用和开发教材。此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教学计划,即水平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这些教学计划能较好地适应课程标准及其目标体系的贯彻。
  3、上好健康理论知识课。
  首先,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 “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理论课要与教材组合:体育理论课是由体育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二类组成。让学生了解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个人生活卫生公共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一些运动锻炼的两个重要方面。
  4、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期以来,教师都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过多追求成绩,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在教学难易程度上有较大的变化,一是学习的难度降低,对分层学习提出了要求。二是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加强,教师的作用与角色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主要采用的教学内容是田径、球类为主,田径进行了长跑和快速跑的学习,这项进行的内容变化不大,但在学生的跑的素质方面的难度有所降低,学生比较容易达成目标;在球类教学的学习中,以基本动作技术和教学比赛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高。
  三、認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由于教师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三基”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后效应。
  四、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五、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在备课时要提倡“双百方针”,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允许各持己见,鼓励创新,允许试验。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另外,教师应集体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应积极参与。
  总之,备课也是一门艺术,它的基础是专业理论、运动技能和教学技巧、教学环境、学生的基础溶为一体。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备好课,把自己所学的以及前人积累的经验成果,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其他文献
钢琴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艺术教育,涉及知识面广,要求技术全面,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功,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钢琴教学中一般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便于师生之间直接交流与沟通,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教师上课时板着面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粗暴地加以指责,加之言语中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摘要:语文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掌握人文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存在于专门的课程之中,在其他课程中也有所涉及。基于此,本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希望提高学生的德育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一、 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充满了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孩子们很难对数学提起兴趣。而小学数学老师都会因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而感到头疼。然而对一个学科的兴趣是能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分析小学生的特点,重视如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教学中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堂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  学的知识感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新形势下,顺应历史潮流的新举措,它使得农民“老有所养”的理想即将变为现实。这对两千多年始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都不能免于
摘 要: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深厚的连带关系。终身教育思想理念孕育于广泛的成人教育社会实践,成人教育又被包含在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之中;成人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推动了终身教育形态体系的不断完善,终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又为成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了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终身教育将与成人教育始终保持着这种良好和谐的互动关系,并在未来不断探索中共同走向学习型社会。  关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此看来,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写作存在害怕心理。不管是平时的训练,还是测验考试,总有“无话可说”、“词不达意”、“题材混乱”、“词语啰嗦”等问题。那么,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高校竞争日渐激烈,尤其是高职院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高职院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培养和建立一支质量过硬的师资队伍,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因
摘 要:近年来,深度学习逐渐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热点话题,从挖掘文本独特言语价值、重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关注学生评鉴思辨能力四方面,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方法,以供一线语文老师借鉴。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策略方法   本文将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进行梳理与研究。   一、挖掘文本独特言语价值,在一课一得积累中深入   培养
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初中生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而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的大潮中,被传统教材培养长大,已经非常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怕学、厌学到不怕,甚至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