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书目】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成果。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所著,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全书共有十二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是对基本概念和教育观的阐述。作者首先对生命、生活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自己的核心立场——生命成长是幼儿教育的核心立场。通过讨论哲学领域关于生活和生活世界的学说,作者强调了幼儿园是“儿童的花园、乐园”这一初衷。随后,作者讲述了自己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经验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幼儿园课程是与幼儿操作、探究、交往、感受等行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幼儿是在生活中尤其是在行动中学习的。在此定义基础上,作者指出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生活化的,并阐述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幼儿的最大心理需求,是幼儿自己的现实生活。作为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游戏以生活化的内容和途径之双重身份进入幼儿园课程。
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是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及其重要特质——适宜性进行了阐述。作者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生活与课程关系的三种主要观点:生活预备说、生活当下说、生活联系说。尽管对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就幼儿教育而言,它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与生活紧密相连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特点。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幼儿园课程与生活背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如:课程建设更多地关注书面的工作,而不是实实在在地研究幼儿:教师更关注自己教案的执行情况,而不是幼儿有没有得到发展: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教师话语过多,幼儿的表达、探究过少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提出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机制:以生活为导向,全面贯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观念:以生活作为出发点,使生活教育的思想统领整个课程设计:以生活作为切入点,使生活教育的思想统领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生活化幼儿园课程有其自身特质,适宜性就是其中的重要特质。只有适宜的,才是真正生活的,符合幼儿生命成长规律的。适宜的幼儿园课程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反映其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适宜的幼儿园课程不仅是适宜于幼儿的,它也是适宜于幼儿园的,以幼儿园为本的。课程适宜于班级是适宜幼儿园的具体表现。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十章,作者对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和资源、课程编制与组织、课程审议、课程实施、课程中的游戏、课程评价等实践层面如何操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目标要求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培养目标与幼儿园的现状、课程资源和教师的特点联系起来。与幼儿园中现实的幼儿联系起来,与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联系起来,真正反映特定幼儿的现实生活愿望和生活状况。课程目标要具体、有操作性、有针对性。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在关注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有生活性、适宜性、趣味性、综合性、过程性的课程内容,并积极整理和发掘幼儿园周围的各种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生活化课程让行政人员、专家、园长、教师、幼儿都参与到其中。在以学定教的原则指导下,用渗透性的思维,主要采用主题的方式进行幼儿园课程编制。为了保证课程真正趋向幼儿的生活、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化课程要求进行课程审议。课程审议的主要力量是教师,可以采取选择性审议、展开性审议、论证性审议、判定性审议、形成性审议等多种方式。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有很多,有些是与不同课程共同采用的基本途径,包括教学、日常活动和游戏活动,有些是生活化课程特别关注的,如“实习场”。实习场是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它让幼儿在真实或者拟真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带着任务、扮演角色、运用材料进行体验,最终获得直接经验。这样学习对于促进儿童发展大有裨益。游戏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生活化幼儿园课程中,游戏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的。对游戏的规划、观察和指导。作者都根据实践案例指出应该如何操作。对于课程评价,作者提出要坚持在过程中、贴近幼儿心灵、行动导向、全面关怀、以经验获得为指向的原则,并针对不同的实施途径,提供了各种评价方式的量表。
第四部分为第十一、十二章,是作者对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继续发展的构想。课程要发展不是远离实践、远离生活,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实践、关注生活:不是追逐所谓新潮,而是兼容并蓄和创新发展。生活化课程不只是关注眼前的现实生活,还要关注课程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关注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生活化课程是理论引领下的课程实践,也是在积极的课程实践中形成课程理念。让实践滋养理论,让理论引领实践,这样课程才更有生命力。更具生活性。课程发展离不开课程文化建设。当前课程发展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就是没有注重文化建设。幼儿园课程发展要注重文化自觉,让文化引领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的未来。
【读后有感】
一、让幼儿教育关注幼儿真正生活
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征,幼儿教育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真正生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的蛊惑下,形形色色的幼教课程、方案层出不穷,珠心算、读经等许多并不是幼儿真正生活的内容也进入到课程之中。这样的幼儿教育是远离幼儿真正生活的,就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手掌上的,如果把这只手掌当成成人的,那么儿童的身心发展就不能依据正常的途径前进,而每次活动也因此变成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幼儿园课程要积极理解和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根据社会要求,积极营造适宜挑战的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真正的生活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让幼儿用适宜的方式学习
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的,一日生活都有教育意义。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惑就是幼儿的学习机会。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并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的。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有情境性的,幼儿的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情境性。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实习场”的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情境性学习方式,实习场不是一个情境,而是情境脉络,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情境。幼儿在实习场中的学习是整体的、综合的、操作的学习。一个扎染布匹的实习场,除了扎染外,对材料的认识、测量、计数,对晾晒场的美化。同伴间的合作等工作,都能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智慧。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练习了各种技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情境中带着任务去操作、学习,获得生长、生活所必须的一些经验。
三、让幼儿园关注课程文化建设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国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幼儿园课程建设跟风情况较为严重,自我定位不清楚,课程建设处于“高原期”,不知如何转向。这些问题都是和缺乏课程文化建设有关系。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幼儿园会形成一定的幼儿园课程文化,只是园长和教师尚未注意。我们现在就要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文化看似无形,但是可以通过许多有形的东西反映,如园长和教师的信念、教师知识、行事方式、物质环境,等等。我们要在了解自己的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地传承原有的课程文化,并不断改造课程文化,改善我们的课程,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园课程建设也就是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目的。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成果。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所著,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全书共有十二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是对基本概念和教育观的阐述。作者首先对生命、生活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自己的核心立场——生命成长是幼儿教育的核心立场。通过讨论哲学领域关于生活和生活世界的学说,作者强调了幼儿园是“儿童的花园、乐园”这一初衷。随后,作者讲述了自己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经验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幼儿园课程是与幼儿操作、探究、交往、感受等行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幼儿是在生活中尤其是在行动中学习的。在此定义基础上,作者指出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生活化的,并阐述了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幼儿的最大心理需求,是幼儿自己的现实生活。作为幼儿的基本生活方式,游戏以生活化的内容和途径之双重身份进入幼儿园课程。
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是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及其重要特质——适宜性进行了阐述。作者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生活与课程关系的三种主要观点:生活预备说、生活当下说、生活联系说。尽管对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就幼儿教育而言,它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与生活紧密相连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特点。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幼儿园课程与生活背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如:课程建设更多地关注书面的工作,而不是实实在在地研究幼儿:教师更关注自己教案的执行情况,而不是幼儿有没有得到发展: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教师话语过多,幼儿的表达、探究过少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提出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机制:以生活为导向,全面贯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观念:以生活作为出发点,使生活教育的思想统领整个课程设计:以生活作为切入点,使生活教育的思想统领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生活化幼儿园课程有其自身特质,适宜性就是其中的重要特质。只有适宜的,才是真正生活的,符合幼儿生命成长规律的。适宜的幼儿园课程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反映其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适宜的幼儿园课程不仅是适宜于幼儿的,它也是适宜于幼儿园的,以幼儿园为本的。课程适宜于班级是适宜幼儿园的具体表现。
第三部分为第五至第十章,作者对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和资源、课程编制与组织、课程审议、课程实施、课程中的游戏、课程评价等实践层面如何操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目标要求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培养目标与幼儿园的现状、课程资源和教师的特点联系起来。与幼儿园中现实的幼儿联系起来,与幼儿园课程的实践联系起来,真正反映特定幼儿的现实生活愿望和生活状况。课程目标要具体、有操作性、有针对性。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在关注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有生活性、适宜性、趣味性、综合性、过程性的课程内容,并积极整理和发掘幼儿园周围的各种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生活化课程让行政人员、专家、园长、教师、幼儿都参与到其中。在以学定教的原则指导下,用渗透性的思维,主要采用主题的方式进行幼儿园课程编制。为了保证课程真正趋向幼儿的生活、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化课程要求进行课程审议。课程审议的主要力量是教师,可以采取选择性审议、展开性审议、论证性审议、判定性审议、形成性审议等多种方式。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有很多,有些是与不同课程共同采用的基本途径,包括教学、日常活动和游戏活动,有些是生活化课程特别关注的,如“实习场”。实习场是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它让幼儿在真实或者拟真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带着任务、扮演角色、运用材料进行体验,最终获得直接经验。这样学习对于促进儿童发展大有裨益。游戏是幼儿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生活化幼儿园课程中,游戏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的。对游戏的规划、观察和指导。作者都根据实践案例指出应该如何操作。对于课程评价,作者提出要坚持在过程中、贴近幼儿心灵、行动导向、全面关怀、以经验获得为指向的原则,并针对不同的实施途径,提供了各种评价方式的量表。
第四部分为第十一、十二章,是作者对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继续发展的构想。课程要发展不是远离实践、远离生活,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实践、关注生活:不是追逐所谓新潮,而是兼容并蓄和创新发展。生活化课程不只是关注眼前的现实生活,还要关注课程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关注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生活化课程是理论引领下的课程实践,也是在积极的课程实践中形成课程理念。让实践滋养理论,让理论引领实践,这样课程才更有生命力。更具生活性。课程发展离不开课程文化建设。当前课程发展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就是没有注重文化建设。幼儿园课程发展要注重文化自觉,让文化引领生活化幼儿园课程的未来。
【读后有感】
一、让幼儿教育关注幼儿真正生活
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征,幼儿教育应该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真正生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的蛊惑下,形形色色的幼教课程、方案层出不穷,珠心算、读经等许多并不是幼儿真正生活的内容也进入到课程之中。这样的幼儿教育是远离幼儿真正生活的,就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手掌上的,如果把这只手掌当成成人的,那么儿童的身心发展就不能依据正常的途径前进,而每次活动也因此变成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幼儿园课程要积极理解和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根据社会要求,积极营造适宜挑战的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真正的生活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让幼儿用适宜的方式学习
幼儿园课程是生活化的,一日生活都有教育意义。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和困惑就是幼儿的学习机会。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并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的。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有情境性的,幼儿的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情境性。就像书中所提到的“实习场”的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情境性学习方式,实习场不是一个情境,而是情境脉络,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情境。幼儿在实习场中的学习是整体的、综合的、操作的学习。一个扎染布匹的实习场,除了扎染外,对材料的认识、测量、计数,对晾晒场的美化。同伴间的合作等工作,都能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智慧。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练习了各种技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情境中带着任务去操作、学习,获得生长、生活所必须的一些经验。
三、让幼儿园关注课程文化建设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国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幼儿园课程建设跟风情况较为严重,自我定位不清楚,课程建设处于“高原期”,不知如何转向。这些问题都是和缺乏课程文化建设有关系。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幼儿园会形成一定的幼儿园课程文化,只是园长和教师尚未注意。我们现在就要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文化看似无形,但是可以通过许多有形的东西反映,如园长和教师的信念、教师知识、行事方式、物质环境,等等。我们要在了解自己的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有目的地传承原有的课程文化,并不断改造课程文化,改善我们的课程,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园课程建设也就是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