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夹竹桃》就是其中的一篇。《夹竹桃》文质兼美,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直抒胸臆:“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夹竹桃既不名贵,也不是最美的,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它呢?
纵观全文,我们知道,夹竹桃的花开三季、韧性可贵令人敬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令人遐想。这些,才是作者喜爱夹竹桃的真正原因。
你们瞧,季羡林先生对院中的夹竹桃的描写是何等细致生动: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从“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我们不难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当我们感受到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的花能与之相比的时候,也就自然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作者为了突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还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景象,这样一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由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以及那顽强的生命力,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文章的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有许多熠熠闪光的精神。韧性,贯穿了季羡林的一生。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1946年,季羡林婉言谢绝了恩师的挽留,从德国回到了祖国,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牛棚”挨整的时候,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他迈入古稀之年,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一个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在他八十多岁时,虽已疾病缠身,他仍完成了80万字的《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到了九十五岁高龄的季老先生,在病榻之上,在治疗之中,还一笔一划完成了24万字的《病榻杂记》。
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败。季羡林历经风雨,著作等身。季羡林如此惊人成就的取得,不正是凭借那如夹竹桃一般可贵的“韧性”吗?这样的韧性又怎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敬佩呢?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直抒胸臆:“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夹竹桃既不名贵,也不是最美的,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爱它呢?
纵观全文,我们知道,夹竹桃的花开三季、韧性可贵令人敬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令人遐想。这些,才是作者喜爱夹竹桃的真正原因。
你们瞧,季羡林先生对院中的夹竹桃的描写是何等细致生动: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从“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我们不难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当我们感受到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的花能与之相比的时候,也就自然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作者为了突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还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景象,这样一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由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以及那顽强的生命力,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文章的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有许多熠熠闪光的精神。韧性,贯穿了季羡林的一生。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1946年,季羡林婉言谢绝了恩师的挽留,从德国回到了祖国,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牛棚”挨整的时候,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他迈入古稀之年,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一个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在他八十多岁时,虽已疾病缠身,他仍完成了80万字的《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到了九十五岁高龄的季老先生,在病榻之上,在治疗之中,还一笔一划完成了24万字的《病榻杂记》。
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败。季羡林历经风雨,著作等身。季羡林如此惊人成就的取得,不正是凭借那如夹竹桃一般可贵的“韧性”吗?这样的韧性又怎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敬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