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学校教师群体老龄化、优质生源流失等现象的产生,农村学校的发展越来越举步维艰。为了求得区域内教育相对均衡,近年来,各地在“教育均衡”的口号下,纷纷采取刚性制度,将校长、教师进行流动,将撤点并校作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些重要举措。那么,靠这些举措,真的就可以改善农村的教育吗?这样的现象又会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想要改善这样的现状,还需要进行哪些努力?
应以科学的教科研制度保障县域教育均衡
如今,有很多的县域采取刚性制度将校长、教师进行流动,并花很大力气组建县域教研合作共同体,期待着以这两项措施来实现县域教育均衡。从理想化的角度来看,这两项措施也许有效,但根据我多年在乡村薄弱校工作的体会,我感觉从实际出发,这两者远远不能解决乡村学校所面临的困境,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县域教育不均衡的现状。
用刚性制度规范校长、教师的流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薄弱校的师资力量。但这样做有削峰填谷的嫌疑,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让优秀的校长流动至薄弱校,一定能够带好这所学校吗?不尽然。因为学校情况不同,教师素养也不同,而刚性流动去的校长不一定熟悉这样的工作环境,因此常常会感觉要么无处使力,要么要到处救火。这样的结果对流出的那所城镇学校是一个损失,对流入的学校也并未发挥出所期望的作用。
其次,将城镇优秀教师流动至薄弱校,更是不可取的措施。面对的教学环境不同,面对的生源不同,面对的家长不同,很多优秀教师会“水土不服”。如果没有什么奖励措施,只是用行政手段将之交流到农村薄弱校,更有可能让其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农村薄弱校,还使城镇校失去一个优秀的教师。
组建县域教研合作共同体来促进县域教育均衡更是一种过于理想的设想。说实在的,现在乡村薄弱校缺的不是教研,而是教研的氛围与实效。组建一个共同体容易,但如果想有实质的提升则难。而这一切,需要有科学可行的制度保障。如有的地方,平时领导只是鼓励教学成绩的提升,并不理会教师的教研成果,所获得的教研成果也只是在评估时拿给评估组检查一下,对于教师的评优评先、晋级加薪丝毫没有帮助。那么,在这种“教学成绩好才是真的好”的氛围下,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勇于创新这些美好的品质可能就只是些口号,教研也就不可避免地沦为走过场了。
因此,靠人员流动与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想要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还得从制度入手,从薄弱校自身入手。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科研保障制度,让所有人都有教研的热情与需求,才能真正让薄弱校不再薄弱。
撤点并校应全盘考虑、合理规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于对知识的渴求,也因为交通的不便,农村地区基本每个行政村都办了自己的小学。回想我小的时候,农村遍地都是这样的小学。那时,这些学校非常的红火,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交通不便的农村带来了知识与希望。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小学的学生数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不足十人。于是,撤点并校悄然兴起。
撤点并校后,农村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现在大部分中心校都能够顺利地使用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等等。教育资金也得到了有效的使用。建校舍、添电脑、拉网线、勤培训,使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习条件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时,撤点并校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另一些大的影响,如,孩子上学的路程越来越远。
首先,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秋冬时节,每天天还没亮,路远的孩子已匆匆出门上学,直至月亮升起,才又看到他们背着书包往家赶。好多孩子不得不常备着一支手电筒。遥远的路途既减少了孩子们宝贵的睡眠时间,也过多消耗了他们的体能,使他们疲惫不堪。
其次,就餐问题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由于路途较远,孩子们的午餐不得不在学校解决。而这午餐也给很多的孩子带来了伤害。《中国教育报》曾报道,好多的孩子中午只能吃黄豆泡饭,这样下去,孩子的身体健康必然受到影响。还有很多的孩子,因为自控能力不足,用就餐的费用去买零食或饰件等等。中餐的缺失,使得部分孩子的身体素质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再次,路途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路途的遥远、农村交通网络的不发达,让绝大多数的孩子选择了骑车上学。也有部分家长选择帮孩子包车上学——所包的车绝大多数是没有营运资格。而无论是骑车还是包车上学,都有着巨大的交通隐患。
为解决这类问题,我国有些地方实行了农村寄宿式学校,但寄宿式学校的出现依然有着众多的缺憾,其中的饮食问题可能在寄宿后变得更加明显与突出。同时,还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首先,亲情缺失。农村寄宿式学校的出现,在方便了孩子就学的同时,使孩子过早地远离父母。而这种亲情的缺失,容易引发孩子的抑郁症与孤独感。孩子内向、不善于交流的情况更为突出。这样的阴影是很难随着时间抹平的,它极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其次,安全问题也难以保障。农村寄宿式学校由于受资金、人员等制约,很难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安全保卫工作。因此,社会闲杂人员进校骚扰孩子,孩子私自外出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在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同时,也给孩子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当下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撤点并校这一举措全盘考虑、合理规划,以便在给农村教育带来新的生机的同时,尽量减少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保沙中心学校)
应以科学的教科研制度保障县域教育均衡
如今,有很多的县域采取刚性制度将校长、教师进行流动,并花很大力气组建县域教研合作共同体,期待着以这两项措施来实现县域教育均衡。从理想化的角度来看,这两项措施也许有效,但根据我多年在乡村薄弱校工作的体会,我感觉从实际出发,这两者远远不能解决乡村学校所面临的困境,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县域教育不均衡的现状。
用刚性制度规范校长、教师的流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薄弱校的师资力量。但这样做有削峰填谷的嫌疑,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让优秀的校长流动至薄弱校,一定能够带好这所学校吗?不尽然。因为学校情况不同,教师素养也不同,而刚性流动去的校长不一定熟悉这样的工作环境,因此常常会感觉要么无处使力,要么要到处救火。这样的结果对流出的那所城镇学校是一个损失,对流入的学校也并未发挥出所期望的作用。
其次,将城镇优秀教师流动至薄弱校,更是不可取的措施。面对的教学环境不同,面对的生源不同,面对的家长不同,很多优秀教师会“水土不服”。如果没有什么奖励措施,只是用行政手段将之交流到农村薄弱校,更有可能让其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职业倦怠,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农村薄弱校,还使城镇校失去一个优秀的教师。
组建县域教研合作共同体来促进县域教育均衡更是一种过于理想的设想。说实在的,现在乡村薄弱校缺的不是教研,而是教研的氛围与实效。组建一个共同体容易,但如果想有实质的提升则难。而这一切,需要有科学可行的制度保障。如有的地方,平时领导只是鼓励教学成绩的提升,并不理会教师的教研成果,所获得的教研成果也只是在评估时拿给评估组检查一下,对于教师的评优评先、晋级加薪丝毫没有帮助。那么,在这种“教学成绩好才是真的好”的氛围下,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勇于创新这些美好的品质可能就只是些口号,教研也就不可避免地沦为走过场了。
因此,靠人员流动与教研共同体的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想要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还得从制度入手,从薄弱校自身入手。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科研保障制度,让所有人都有教研的热情与需求,才能真正让薄弱校不再薄弱。
撤点并校应全盘考虑、合理规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于对知识的渴求,也因为交通的不便,农村地区基本每个行政村都办了自己的小学。回想我小的时候,农村遍地都是这样的小学。那时,这些学校非常的红火,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交通不便的农村带来了知识与希望。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小学的学生数越来越少,甚至有的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不足十人。于是,撤点并校悄然兴起。
撤点并校后,农村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现在大部分中心校都能够顺利地使用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等等。教育资金也得到了有效的使用。建校舍、添电脑、拉网线、勤培训,使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习条件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时,撤点并校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另一些大的影响,如,孩子上学的路程越来越远。
首先,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秋冬时节,每天天还没亮,路远的孩子已匆匆出门上学,直至月亮升起,才又看到他们背着书包往家赶。好多孩子不得不常备着一支手电筒。遥远的路途既减少了孩子们宝贵的睡眠时间,也过多消耗了他们的体能,使他们疲惫不堪。
其次,就餐问题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由于路途较远,孩子们的午餐不得不在学校解决。而这午餐也给很多的孩子带来了伤害。《中国教育报》曾报道,好多的孩子中午只能吃黄豆泡饭,这样下去,孩子的身体健康必然受到影响。还有很多的孩子,因为自控能力不足,用就餐的费用去买零食或饰件等等。中餐的缺失,使得部分孩子的身体素质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再次,路途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路途的遥远、农村交通网络的不发达,让绝大多数的孩子选择了骑车上学。也有部分家长选择帮孩子包车上学——所包的车绝大多数是没有营运资格。而无论是骑车还是包车上学,都有着巨大的交通隐患。
为解决这类问题,我国有些地方实行了农村寄宿式学校,但寄宿式学校的出现依然有着众多的缺憾,其中的饮食问题可能在寄宿后变得更加明显与突出。同时,还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首先,亲情缺失。农村寄宿式学校的出现,在方便了孩子就学的同时,使孩子过早地远离父母。而这种亲情的缺失,容易引发孩子的抑郁症与孤独感。孩子内向、不善于交流的情况更为突出。这样的阴影是很难随着时间抹平的,它极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其次,安全问题也难以保障。农村寄宿式学校由于受资金、人员等制约,很难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安全保卫工作。因此,社会闲杂人员进校骚扰孩子,孩子私自外出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在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同时,也给孩子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当下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撤点并校这一举措全盘考虑、合理规划,以便在给农村教育带来新的生机的同时,尽量减少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保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