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素质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可以激活课堂,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学贵有疑,没有探索的发问,就没有疑惑的眼神,也就没有疑问的回应和解疑后的喜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以设问、发问等方式联系实际的生产生活来设疑。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时,首先指出光合作用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但同时又提出,在正午阳光最强烈时,光合作用会减弱,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并产生“愿听其详”的渴望,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講“家蚕的变态发育”时。在课堂上,笔者请一位养过蚕的同学根据观察到的蚕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向大家提出问题。他问:“蚕在结茧时,为什么不吃东西也能活?”这样,学生就会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从而较好地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了鸟类的生殖发育后,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有的鸡生双黄蛋和软壳蛋?”笔者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解疑难。
  二、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培养创新能力
  联想是由于事物间存在某种关系或联系,使人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它包括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但也可指把两种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实践发现,引导联想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诱发灵感,启发创新,科学史上由联想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会联想、善于联想、善于反思,这样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如由某些相似问题引起联想,或由植物联想到动物、由动物联想到植物,由特殊联想到一般,等等。例如,植物生长是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如果根患了病,吸收能力就会减弱,甚至丧失,最终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枯死。这时,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想医治禽畜的方法,提出防病的可行性措施。经过联想后,学生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①将枯死的植物挖掉焚烧,并对带病菌的土壤撒石灰粉进行消毒。②对患根腐病的草本植物,如蔬菜、中草药等,浇高锰酸钾、多菌灵水溶液等。此外,还可以由微生物联想到水净化。教学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联想,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三、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对某些问题要鼓励学生超越常规,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心理气氛。在学生突发奇想,提出质疑时,不应一笑置之,而应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以获得结论。例如,在讲到植物的茎有运输功能,而且还有贮藏作用,如甘蔗茎中贮藏的糖可供人食用时,有一位学生问:“植物‘吃’糖吗?”他是想知道能否将糖施于土壤中以提高农作物的甜度。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笔者请学生将无机盐肥料分别加糖与不加糖溶入水中,然后再分别施于果树的根部,以进行比较。大约一周后,发现加糖的植物树叶比较浓绿,这说明糖作为有机营养能被植物吸收。又如,在讲授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出示了挂图和实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分析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是否有益无害。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移栽蔬菜和花卉最好在什么时候进行?应采取什么措施保证移栽成活?等等,他们都通过实验,解决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在实验(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在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生物实验,二是教材中的“DIY”活动。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本内容,联系生产实际指导学生做实验,以解决身边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一个美妙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如在做盆栽榕树的实验时,有的学生将苗木倒置栽插,结果萌发的枝条向下伸,像一把雨伞一样,非常漂亮。在这种情况下,茎里的导管是上下倒置的,这说明有的植物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而有的是向下运输。此外,还有学生问到:能否将染料直接注入观赏植物的茎里,以提高观赏价值。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做实验,结果他们发现多数草本观赏植物都可通过茎部注入染料,使茎和叶脉染上所需的颜色。由此可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既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但在传统的生物实验课中,往往是教师一边讲一边做,或是教师一边讲实验,学生一边背实验。这其实是一种缺乏激情和探究欲望的操作,它忽视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束缚和制约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根据所讲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时,笔者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启发他们思考应怎样设计简单实验来加以说明。在实验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经过组内讨论后推荐一个实验方案,鼓励他们对各种实验方案自由发表看法,并允许小组之间进行辩论和质疑。这种实验教学不是把现有的实验方案简单地“送”给学生,而是他们充分开动脑筋去探究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从而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实践不仅能检验理论知识的客观真理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要勇于打破“惟书至上”的陋习,重组“教材内容”,要善于拓宽教学内容,充分开放教学时空,大胆走出课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以探索“大教学”的路子。如带领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对校园植物分类挂牌;通过扦插、嫁接培养优良植物品种,利用顶端优势设计优美的植物造型;到农田、池塘、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当“小小营养师”,分析自己膳食的不合理之处,设计科学的食谱,等等。只要接通生活的洪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观察到很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并在头脑中产生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从而努力进行探究,最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学习”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多种经验和做法。  一、构建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思维品质以及情感和态度,启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源,促使学生的数学发展和进步,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传统的评价是以量化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方面的大容量和高效率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而是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记转向主动的合作探究学习的三层教学模式.(即:师生/生生/师师的评价体系).这也对我们向课堂要效率和向45分钟要成绩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生情况的教学方式方法。本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学法
【摘要】农村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提升了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促进了教学工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优化了教育质量,推动了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对农村英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进一步分析,就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英语教学。  【关键词】农村 英语教师 职业生涯  一、农村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概念  农村英语教师职业生涯是指我国行政区划中所涉及的乡、镇及以下行政划分中教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极具探索性与革新性的学习方式,对于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采用穿插设置“专题研究”课,全面渗透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学"研究"化两种形式。  一、在语文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未来发展的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能够度过幸福的一生奠定必备的语言文化基础。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法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优化教师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的中心问题。教师的教学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就高。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