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法国文化艺术机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作为重要文化机构的国有艺术博物馆,法国实施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决策和管理权集中在政府机构。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与法国的经济模式直接相关:即政府指导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国有部分和私有部分并存,计划指导和市场机制互补,国家调控和自由竞争相辅相成。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的产业化经营也是在政府主导下,有节度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其发展模式对中国博物馆的产业化、专业化建设借鉴尤为重要。
关键词: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运营现状
中图分类号:I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6-0001-03
1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的组织结构
蓬皮杜中心成立于1977年,至今已成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重镇。就藏品而言,蓬皮杜中心的馆藏已经超过十万件,为全球第二大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其内部结构上,蓬皮杜中心有两个部门和八个事务处与一个独立的会计事务所。蓬皮杜中心的馆长由文化部任命,各部门主管由文化部根据馆长的推荐而任命;而各事务处的主管任免权则掌握在馆长手中。因各部门或事务处事务多寡,其下又设有一个或多个科室、中心等次级单位,形成一种以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主导部门,其他部门为辅的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比如,当蓬皮杜中心决定举办某个主题的特展,首先由其下属部门国家现代美术馆开列相关藏品名单,若某件藏品并未收入馆藏,将由联络与合作处试图与该藏品的收藏者(个人、企业、基金会等)进行协调,达成合作意向后,再由文化发展部向外界通报。其后,编辑处将筹划相应宣传资料,入画册等物料,交由生产处印刷,最终由编辑处中的销售科统计销售情况。
2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的运营状况
2.1 参观人数
二十世纪末开始,蓬皮杜中心的整体参观人数从最高峰的八九百万人次,逐渐下降至本世纪初十年的四百余万人次,如表1所示。
我们可以说,蓬皮杜中心是应运而生的文化机构,在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参观人数高居不下,可见,它确实满足了当时法国社会民众的需求。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博物馆因应时代发展,积极改革的成果。然而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在本世纪初,法国社会对于文化艺术机构的需求又产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的繁荣,使得大众獲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手段也更为便捷,对于博物馆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竞争。
2.2 资金状况
在行政关系上,蓬皮杜中心直接隶属于法国文化部。如表2所示,其每年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文化部拨款,近年来由于欧洲经济的低迷以及政府资金的压力等因素,博物馆原有的资金来源出现了萎缩,即使对于蓬皮杜这类国有大型美术馆而言,政府拨款的资金数额也是连年缩减。
2.3 产业化趋势
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的繁荣,使得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手段也更为便捷,对于博物馆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竞争。面对多重压力,蓬皮杜中心不得不进行战略转型。
在充分开发自身资源的前提下,蓬皮杜中心采取多种手段向外开拓,如2011年,在洛林地区的首府梅兹市建立分馆以吸引比利时、卢森堡等周边邻国的游客。同年三月,蓬皮杜中心又提出了“移动的蓬皮杜中心”项目,将以举办展览、设立分馆等多种形式积极向海外发展:2015年3月,蓬皮杜中心与西班牙城市马拉加的合作项目开始运行,此项目为期五年,蓬皮杜中心借出70件藏品以换取每年一百万欧元的收入;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城市,如巴西、慕尼黑、东京、纽约,或采取独自运作的方式,或协同其他艺术机构,蓬皮杜中心实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求在从文化传播、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有所斩获。
3 蓬皮杜中心的运营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博物馆体系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算起,中间曲折跌宕百余年,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正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至2016年5月,文物系统的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个增长到4692个,全国公共美术馆的数量达到268个(2013年数据),再考虑到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引人注目的私人美术馆的崛起,从建设的密集程度而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博物馆时代”。
然而,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明白,单纯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中国美艺术博物馆的真正发展。单从资金一个方面来看,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博物馆资金仍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维持,这在场馆建设、藏品收集、展览设置、内部人员管理、对外营销一系列问题上形成负面的连锁反应,最终只能勉力维持。即便在《博物馆条例》发布后,能够积极回应并取得良好成效的仍是某些本身资金不匮且具有良好造血潜力的大型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从全国范围而言,中国的博物馆在公众教育、研究和交流等方面尚未达到、甚至接近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然,博物馆的产业化转变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对于绝大多数“先天不足”的中国博物馆来说,正如方世忠老师在《都市戏剧产业——国际对标和中国案例》一书前言中提到的,“把文化当做一个产业的思维,还只是初步建立,仍阻力重重”。如果将中国的博物馆完全推向市场,无论其程度如何,或许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笔者在法国留学时,曾多次参观蓬皮杜中心,对其建筑和展览的风格印象深刻。固然,从全球范围而言,蓬皮杜的市场化经营没有卢浮宫那样规模庞大,也没有古根海姆博物馆那样引人注目。但考虑到其藏品、行政等特点和所处社会背景之后,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引进、学习运用全球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及项目运作方式,挖掘、提升、传播中国文化、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上,蓬皮杜中心的发展模式对中国博物馆的产业化、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
注释:
①图中的数据源自蓬皮杜中心2004、2006、2009至2015年年报,经作者参考当时媒体消息重新修订。
②蓬皮杜中心在1997至1999年部分部门闭馆整修。
③2012年后,公共信息图书馆的参观人数不计入蓬皮杜中心的参观人数内。
④图中数据源自蓬皮杜中心2015年年报第179-181页。
关键词: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运营现状
中图分类号:I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06-0001-03
1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的组织结构
蓬皮杜中心成立于1977年,至今已成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重镇。就藏品而言,蓬皮杜中心的馆藏已经超过十万件,为全球第二大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其内部结构上,蓬皮杜中心有两个部门和八个事务处与一个独立的会计事务所。蓬皮杜中心的馆长由文化部任命,各部门主管由文化部根据馆长的推荐而任命;而各事务处的主管任免权则掌握在馆长手中。因各部门或事务处事务多寡,其下又设有一个或多个科室、中心等次级单位,形成一种以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主导部门,其他部门为辅的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比如,当蓬皮杜中心决定举办某个主题的特展,首先由其下属部门国家现代美术馆开列相关藏品名单,若某件藏品并未收入馆藏,将由联络与合作处试图与该藏品的收藏者(个人、企业、基金会等)进行协调,达成合作意向后,再由文化发展部向外界通报。其后,编辑处将筹划相应宣传资料,入画册等物料,交由生产处印刷,最终由编辑处中的销售科统计销售情况。
2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的运营状况
2.1 参观人数
二十世纪末开始,蓬皮杜中心的整体参观人数从最高峰的八九百万人次,逐渐下降至本世纪初十年的四百余万人次,如表1所示。
我们可以说,蓬皮杜中心是应运而生的文化机构,在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参观人数高居不下,可见,它确实满足了当时法国社会民众的需求。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博物馆因应时代发展,积极改革的成果。然而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在本世纪初,法国社会对于文化艺术机构的需求又产生了新的变化。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的繁荣,使得大众獲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手段也更为便捷,对于博物馆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竞争。
2.2 资金状况
在行政关系上,蓬皮杜中心直接隶属于法国文化部。如表2所示,其每年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文化部拨款,近年来由于欧洲经济的低迷以及政府资金的压力等因素,博物馆原有的资金来源出现了萎缩,即使对于蓬皮杜这类国有大型美术馆而言,政府拨款的资金数额也是连年缩减。
2.3 产业化趋势
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的繁荣,使得大众获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手段也更为便捷,对于博物馆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竞争。面对多重压力,蓬皮杜中心不得不进行战略转型。
在充分开发自身资源的前提下,蓬皮杜中心采取多种手段向外开拓,如2011年,在洛林地区的首府梅兹市建立分馆以吸引比利时、卢森堡等周边邻国的游客。同年三月,蓬皮杜中心又提出了“移动的蓬皮杜中心”项目,将以举办展览、设立分馆等多种形式积极向海外发展:2015年3月,蓬皮杜中心与西班牙城市马拉加的合作项目开始运行,此项目为期五年,蓬皮杜中心借出70件藏品以换取每年一百万欧元的收入;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城市,如巴西、慕尼黑、东京、纽约,或采取独自运作的方式,或协同其他艺术机构,蓬皮杜中心实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求在从文化传播、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有所斩获。
3 蓬皮杜中心的运营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博物馆体系从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算起,中间曲折跌宕百余年,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正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至2016年5月,文物系统的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个增长到4692个,全国公共美术馆的数量达到268个(2013年数据),再考虑到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引人注目的私人美术馆的崛起,从建设的密集程度而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博物馆时代”。
然而,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明白,单纯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中国美艺术博物馆的真正发展。单从资金一个方面来看,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博物馆资金仍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维持,这在场馆建设、藏品收集、展览设置、内部人员管理、对外营销一系列问题上形成负面的连锁反应,最终只能勉力维持。即便在《博物馆条例》发布后,能够积极回应并取得良好成效的仍是某些本身资金不匮且具有良好造血潜力的大型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从全国范围而言,中国的博物馆在公众教育、研究和交流等方面尚未达到、甚至接近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然,博物馆的产业化转变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对于绝大多数“先天不足”的中国博物馆来说,正如方世忠老师在《都市戏剧产业——国际对标和中国案例》一书前言中提到的,“把文化当做一个产业的思维,还只是初步建立,仍阻力重重”。如果将中国的博物馆完全推向市场,无论其程度如何,或许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笔者在法国留学时,曾多次参观蓬皮杜中心,对其建筑和展览的风格印象深刻。固然,从全球范围而言,蓬皮杜的市场化经营没有卢浮宫那样规模庞大,也没有古根海姆博物馆那样引人注目。但考虑到其藏品、行政等特点和所处社会背景之后,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引进、学习运用全球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及项目运作方式,挖掘、提升、传播中国文化、海派文化的当代价值上,蓬皮杜中心的发展模式对中国博物馆的产业化、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
注释:
①图中的数据源自蓬皮杜中心2004、2006、2009至2015年年报,经作者参考当时媒体消息重新修订。
②蓬皮杜中心在1997至1999年部分部门闭馆整修。
③2012年后,公共信息图书馆的参观人数不计入蓬皮杜中心的参观人数内。
④图中数据源自蓬皮杜中心2015年年报第179-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