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名称 《画》
科目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画”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坚持与努力。当然,朗读的方法还很多很多,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就追求个性的张扬。只是切记:繁琐的讲解会让孩子们身心不堪重负,枯燥的朗读会让孩子们对母语望而却步。只有让孩子轻松地读,优雅地读,快乐地读,方能给他们留下最美好的童年。
科目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画”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坚持与努力。当然,朗读的方法还很多很多,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就追求个性的张扬。只是切记:繁琐的讲解会让孩子们身心不堪重负,枯燥的朗读会让孩子们对母语望而却步。只有让孩子轻松地读,优雅地读,快乐地读,方能给他们留下最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