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我们一起跑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v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青春期,是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似乎一到这个年龄,所有人都会为之苦恼,可它却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青春期虽不是洪水猛兽,但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问题。作为教师,只有我们跟上他们“成长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把控课堂。现在学生青春期普遍提前,很多高年级的小学生面临着青春期的诸多问题。
  二、案例呈现
  11月末的沈阳天气很冷,简单的热身后,我开始领学生做“大渔网”的游戏,可玩着玩着,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组成“渔网”的男女生之间变得“害羞”起来,他们不是手拉着手,而是攥着对方的衣袖,表情紧张,显得很不自然。“青春期”三个字一下子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没想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就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十分微妙,既渴望了解异性,又羞于与异性有直接的接触,要怎么打破这个心理上的屏障呢?我想了想,计上心来……
  三、案例分析
  1.追根溯源,了解问题本质
  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是学生青春期的主要特征。第二性征的出现不仅仅作用于他们的身体,也对其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面对这些变化,教师绝对不能视而不见,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能让他们安全、愉快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在关注他们身体变化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异性”是青春期绝对无法回避的话题,既然不能逃避,那就想办法面对,抓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2.主动参与,正确引导学生
  我走到了学生中间,示意“渔网”中间的学生给我让出来一个位置,我拉着学生继续开始游戏。在“捕鱼”的过程中,我故意向前加大了些力量,学生们也快速地跟着我向前跑去,可是,由于学生之间都是相互攥着衣袖,没有足够的力量结成“渔网”,所以“渔网”多处断开,这一次的“捕鱼”以失败告终。“嘟……”我用哨音暂停了游戏,并示意学生们向我靠拢。我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觉不觉得今天的游戏有点儿不顺利?”很多学生点头表示赞同。“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不顺利呢?”“我们的渔网总断!”“就是,每次要逮到人的时候就断了……”我紧接着问:“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渔网会断?”学生们有些沉默,似乎不好意思开口说出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听从指挥吗?”我继续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孩子们都摇头。“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一直揪着这个问题不放。“我们没有把手拉紧。”一个不太大的声音出现在队伍中。“非常好!大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大家为什么不把手拉紧?是怕同学说闲话?还是不好意思?你们是小学生,这是人生中最纯洁无邪、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们大家手拉手,组成一个团队,是为了获得游戏的胜利。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为了团队共同的目标去努力。而当你的同伴向你伸出手,你却只是抓住了他的衣袖,这难道不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吗?我希望大家在能够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你有纯洁的心灵,想和团队的同伴一起努力获得胜利,那你就一定会紧紧抓住伙伴的手。但如果你心里有一些低级趣味的想法,你就会有所顾忌,这样别人也会发现你心里不纯洁的想法,你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同学们,珍惜这份友谊吧,让我们手拉手,一起奔跑,我相信大家都有最纯洁的心灵,抛开那些复杂的想法,尽情地享受游戏,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3.静待花开,收获一份美好
  游戏继续,刚开始有些学生仍是不好意思,虽然把手拉在一起,但只是手指头扣在一起,没有握紧。不过,在“渔网”两次断裂后,我看到学生们开始主动地提醒身边的同伴要把手拉紧。随着跑动距离的增加,学生们的脸颊都泛起红晕,额头也都渗出汗水,但他们的手还是拉得紧紧的,脸上也都挂起了灿烂的笑容,似乎没有人再在意“拉异性的手”这件事。整个游戏过程中我没有再说一句话去打断学生,我知道他们那道心理的屏障终于被打破了。
  四、案例反思
  青春期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节点,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值得教师思考。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变化极其微妙、复杂,懵懂、冲动、叛逆等情绪时刻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课堂中生成的事件并加以引导,就会让学生找到一条走过青春期的正确道路。反之,学生则有可能误入歧途。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小学生十分敏感,也有一点儿叛逆,如果这时教师总是抓住他们的错误不放,难免会让孩子心生厌恶而加重其逆反情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并反复强化这种正确行为。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用规则去限定学生,都要去做“正确的事”,同时也要学生相互提醒,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不正确行为”影响整个集体。在体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今天,体育教师更有必要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我们不仅是学生课堂上的教师,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我愿拉起学生们的小手,陪着他们一起度过一段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
  校对有感:青春期教育是个敏感但又不可忽视和回避的话题,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与研究的话题。
其他文献
眉头紧锁的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一肚子的怒气走进家门,看到老婆和儿子也高兴不起来。看着老婆准备好的一桌美味也没有心情享用,只是简单吃了一点儿。饭后,带儿子去小区散步,临出门儿子说要带跳绳玩,我气不打一处来,用很不友好的语气说:“不许带跳绳,散散步好了!”儿子还是悄悄带上了。  我的怒气主要源于当天一年级的跳绳课。教完跳绳的方法,我带着学生一起练习2min后,开始分组进行练习。正在我指导跳得不太熟
地方课程就像人体的“腰”一样承上启下,是基层教师制订计划、编写教案的“核心硬件”。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教师产生过迷茫,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怎样制订计划、撰写教案等,这与地方课程方案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可见地方课程是落实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纽带和关键。  江苏省出版的《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一至六年级各一册),成为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师得心应手的备课、教学参考工具,解决了基层教师特别是面广量大的
正赶上双休日,我利用两天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了本组筛选任务。第一遍,研读所有案例,按照评比规程,从题目、案例框架的建构到具体内容,我都认真研读,并初步标记出“入围”“非入围”;第二遍,泛读“入围”案例,采用文体“合并同类项”的方式,优中选优,确定同类中的“入围”案例;第三遍,精读“入围”案例,遴选出符合评比条件的案例。  很荣幸,当了3届的评委,我深深地感受到参评教师的案例水平一届更比一届高,最高
一、在迷茫中不断自问,在彷徨中尝试改变  “少年强则国强”,自从我踏入教师岗位的那一刻,我就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1991年7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初出茅庐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的设施等相对落后,尤其是乡村学校,场地简陋,器材稀缺。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体育学科往往不被学校和家长重视,甚至有体育同仁转教其他学科的现象。就这样
《体育心理学》[1]中明确指出,往日的生活经验对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像耐久跑、快速跑等项目,练习本身比较枯燥,对中小学生而言,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方式练习,不但很难有效提高他们的有氧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反而会造成学生“谈长色变”“谈短心颤”。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笔者在传统练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猜拳”游戏元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头、剪刀、布”,便可以在跑步练习中用快乐“中和”疲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专集征集的1715篇案例,笔者作为筛选组的志愿者,明显感到这几年大家对如何撰写体育教育教学案例(以下简称:体育案例)有了基本共识,写出了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体育案例,给人以启迪,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笔者同时也发现,这些体育案例中案例背景与案例反思存在的问题较多。为此,在一线话题栏目组的支持下,笔者对如何撰写体育案例中案例背景与案例反思进行了初步
2001年《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推出了一个崭新的栏目——一线话题,从那一刻起我便与这个栏目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与它保持密切联系,并一直是“一线话题”栏目的联络员(图1)。我见证了它的壮大,它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回想“一线话题”栏目组组织的10次赛事,培养了如我一样不计其数的体育教师,同时也唤醒了大家的感恩之心,
科学、全面地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着可操作、可检测、可评价的原则,体育教学质量应该评什么、怎么评,及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引领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总第123期,就“如何评价体育教学质量”展开了研讨。  一、立足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效果  在研讨关于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话题时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版课程标准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基础上的完善、升华和创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对新时代深化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全面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广东省在加强
“同课异构”是指在同教材、同目标下不同教师或者同一教师在不同的场域运用不同的方法与理念,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进行上课的一种教研形式。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夯实教育教研实效性,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促进课堂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积极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以《立定跳远》这一教材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例,呈现有效促进教师的教研能力的方法。  一、发挥“同课异构”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