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生活化 情景教育 兴趣培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枯燥的教育方式往往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根据新《纲领》精神,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开始尝试以将数学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数学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数学教学看似独立,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幼儿数学教育更加需要与生活相结合,以幼儿的生活为主体,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数学的认识程度所出发,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和游戏,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想象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贴近现实、十分自然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1.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内容,为幼儿模拟出一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超市的样子,并且把每种商品设定为5元钱一件。然后分别发给每个幼儿面值不同的纸币,让幼儿学习怎样通过组合不同的纸币购买商品。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分别使用了哪些纸币。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思维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帮助幼儿识别纸币,最终达到使幼儿学会组合纸币的目标。从而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利用区角活动游戏配合幼儿数学教育,让幼儿通过对某些材料的操作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幼儿坐在各自座位上时,教师可以借机让幼儿数出第一排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头,并一起数出6个小朋友。之后,教师取出5个苹果,问:“把5个苹果分给6个小朋友,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呢?”幼儿会齐声回答:“少一个。”接下来,教师可以让每排负责发苹果的小朋友根据每排的人数领取相对应的苹果,并放到每位小朋友的盘子里。用这种“发苹果”的方法使幼儿在脑中形成算数和对比的数学能力,在提供给幼儿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数量少的物品,再提供数量多的物品,供幼儿进行分辨,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和魅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吃水果的时候用水果的形状启发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有的幼儿喜欢吃整个橙子而不喜欢吃切开的橙子,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两个半球形的橙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橙子,使幼儿在吃橙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球形、半球形”的认识,这种方法比专门教授形状更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桌椅、门窗的形状;在吃饭时观察饭碗、勺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引导幼儿认识形状,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一定就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3.在生活中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配合教学活动,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发现数学的情境,让幼儿运用学到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橱,或者在与家长共同到超市购物时,运用学到的简单加减法计算购买商品的价钱。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互动,幼儿能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生活化,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对数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强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时,目的不仅是让幼儿学会认识纸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自己认识到十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引导幼儿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探索意识。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分别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等,同时准备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幼儿在选择完物品之后结账,比如一件玩具是6元,教师付给幼儿10元,应该找回多少呢?由此启发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并可以趁机提示他“10-6=?”幼儿会及时反应过来:“等于4。”于是他拿出四张1元的纸币找给顾客。这种玩游戏的方法不仅让幼儿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幼儿生活的经验,懂得在超市中购物的每个环节,培养了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幼儿生活,把握幼儿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一种情感唤醒和认识的动力,因此,只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醒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往往会发现幼儿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吃饭时,幼儿会关心其他人碗中的食物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样多;在玩投球游戏时,会关心其他人是否比自己投的更远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生活包含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够清楚地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放大,使幼儿近距离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和做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幼儿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获得知识,从各方面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等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新时代的幼儿数学教育提倡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营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
[2]张莉.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07(02).
[3]徐海晶.幼儿数学教育刍议[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
[4]黄凤美.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4).
[5]肖玉云.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7).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生活化 情景教育 兴趣培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枯燥的教育方式往往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根据新《纲领》精神,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开始尝试以将数学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数学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数学教学看似独立,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幼儿数学教育更加需要与生活相结合,以幼儿的生活为主体,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数学的认识程度所出发,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和游戏,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想象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贴近现实、十分自然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1.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内容,为幼儿模拟出一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超市的样子,并且把每种商品设定为5元钱一件。然后分别发给每个幼儿面值不同的纸币,让幼儿学习怎样通过组合不同的纸币购买商品。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分别使用了哪些纸币。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思维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帮助幼儿识别纸币,最终达到使幼儿学会组合纸币的目标。从而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利用区角活动游戏配合幼儿数学教育,让幼儿通过对某些材料的操作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幼儿坐在各自座位上时,教师可以借机让幼儿数出第一排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头,并一起数出6个小朋友。之后,教师取出5个苹果,问:“把5个苹果分给6个小朋友,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呢?”幼儿会齐声回答:“少一个。”接下来,教师可以让每排负责发苹果的小朋友根据每排的人数领取相对应的苹果,并放到每位小朋友的盘子里。用这种“发苹果”的方法使幼儿在脑中形成算数和对比的数学能力,在提供给幼儿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数量少的物品,再提供数量多的物品,供幼儿进行分辨,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和魅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吃水果的时候用水果的形状启发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有的幼儿喜欢吃整个橙子而不喜欢吃切开的橙子,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两个半球形的橙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橙子,使幼儿在吃橙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球形、半球形”的认识,这种方法比专门教授形状更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桌椅、门窗的形状;在吃饭时观察饭碗、勺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引导幼儿认识形状,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一定就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3.在生活中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配合教学活动,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发现数学的情境,让幼儿运用学到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橱,或者在与家长共同到超市购物时,运用学到的简单加减法计算购买商品的价钱。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互动,幼儿能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生活化,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对数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强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时,目的不仅是让幼儿学会认识纸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自己认识到十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引导幼儿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探索意识。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分别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等,同时准备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幼儿在选择完物品之后结账,比如一件玩具是6元,教师付给幼儿10元,应该找回多少呢?由此启发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并可以趁机提示他“10-6=?”幼儿会及时反应过来:“等于4。”于是他拿出四张1元的纸币找给顾客。这种玩游戏的方法不仅让幼儿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幼儿生活的经验,懂得在超市中购物的每个环节,培养了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幼儿生活,把握幼儿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一种情感唤醒和认识的动力,因此,只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醒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往往会发现幼儿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吃饭时,幼儿会关心其他人碗中的食物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样多;在玩投球游戏时,会关心其他人是否比自己投的更远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生活包含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够清楚地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放大,使幼儿近距离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和做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幼儿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获得知识,从各方面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等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新时代的幼儿数学教育提倡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营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
[2]张莉.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07(02).
[3]徐海晶.幼儿数学教育刍议[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
[4]黄凤美.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4).
[5]肖玉云.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