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已经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公开课、展示课上,白板的运用非常之多,而且效果极佳。但这些课往往集合多人的智慧、经过多次的打磨,并不是我们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而再先进的信息技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
那么,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纷繁的功能,如何有效地运用它来服务于语文常态课堂教学呢?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二课时为例,谈谈运用电子白板基础功能创造高效课堂的做法。
一、书写功能展风采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他的多媒体软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书写功能,这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好地适应了课堂上教师“边走、边说、边写”的行为习惯。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课文的着眼点在于“发愤”一词,它是全文的文眼,是司马迁一生的写照。
我在学生读完课题后,用电子白板上配套的专用笔在课题中“发愤”二字下轻轻画了一条线,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就集中到了这两个字上。然后,我边问:“发愤是什么意思?”边在工具箱里选取红色笔,在“发愤”二字下画了个红红的问号。问号带领学生在大脑记忆库中搜索信息,答案一下子就跳出了脑海——“发愤”即发奋之意。接着,我又追问:“司马迁到底是怎样发奋写《史记》的呢?请认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下你的体会。”于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段辛酸史就在这“发奋”两字中拉开了帷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随意地圈画出自己找到的重点词,并可以在功能表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圈画出来,既区别鲜明,又让学生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在课文的阅读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扣住“四处游历” 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司马迁正在实践中获得了写史的资料。有的扣住“每天”“研读”,体会到司马迁每天做着研究、阅读、整理、查对资料的工作,如此大的工作量是多么辛苦,并联想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越发的体会到了司马迁为了写史一直在发奋学习的精神。在这种交互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课堂的“互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有效协作、交流体现出来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除了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也促进了知识的传递和建构,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使课堂因“互动”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拖拉功能入情境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个历史人物,他距离我们有2000多年了。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要想进一步体会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神境界,只有先体会他遭受宫刑时内心的辱,才能更深地体会出其为了写史的重任而饱受心灵的煎熬,最后选择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写史的内心感受。可光凭空地讲解,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牵强附会。在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随机地拖出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历史事件、父亲临死前嘱托的话语,试想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渐渐体会到了“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时内心的痛和辱,但他最终想到要写史记,将“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就是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神境界啊!
拖拉功能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一下子吸引了疲劳状态下的学生的注意力,且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贴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聚光灯结合插入声音功能贴近文本人物的世界
学生读着“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看着司马迁写史的画面,我点开声音文件。悠扬的古琴声一下子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进入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那间小屋。我点击功能表中的聚光灯,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圆形的光圈,学生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到了这个光圈所显现的画面中。我随意地放大、缩小、移动聚光灯,一会儿移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小屋、一会儿移到司马迁疲惫而又专注的脸上,一会儿移到司马迁瘦骨嶙峋的身上、一会儿移到窗外……学生的注意点也随之变动,我问道:“透过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聚光灯强化了观察的重点,学生在它的引领下,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细致性提高了,关注到了画面中的那些小小细节,学生们在细致观察后,变得有话可说了,并对课题中“发愤”一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是司马迁为写《史记》的忍辱负重。
四、页面重设功能铺篇章
当白板上留下学生争辩的思想后,要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形象有更丰满的认识,对课文结尾处——“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段话的品读不能少。可上一阶段的学习,过多地留下了争辩的痕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只要拿起笔,朝着页面重设功能一点,就能轻松回到预先做的白板课件中。看着这新铺开的篇章,教者就能引领学生快速地进入新的学习环节中。透过品读,“发愤”的第三层含义也就出来了——持之以恒。
五、资源库功能升华中心
教师可以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时调用。
我通过钻研教材,发现司马迁不仅用发奋学习、忍辱负重、持之以恒的精神写成了《史记》这本书,他这一生也像一本厚重书,值得后人好好去品味。因而在板书设计上,我将一本书作为结束语。我在课前画好书的图形,保存在资源库中,当我在总结全文时,便捷地拖了出来,形成更具内涵的板书。看着这本书,司马迁为写《史记》而付出的种种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并冲击着他们的心——为了目标要百折不回地去努力、去奋斗,让自己活得“重于泰山”!最后,学生记住了这样一位不朽的人物——司马迁,记住了这本恢弘巨著——《史记》。
主题在升华,人物形象在逐渐高大,学生的内心也形成了新的价值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常态课堂中有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白板演绎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责编 刘宇帆)
那么,面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纷繁的功能,如何有效地运用它来服务于语文常态课堂教学呢?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二课时为例,谈谈运用电子白板基础功能创造高效课堂的做法。
一、书写功能展风采
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他的多媒体软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书写功能,这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好地适应了课堂上教师“边走、边说、边写”的行为习惯。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课文的着眼点在于“发愤”一词,它是全文的文眼,是司马迁一生的写照。
我在学生读完课题后,用电子白板上配套的专用笔在课题中“发愤”二字下轻轻画了一条线,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就集中到了这两个字上。然后,我边问:“发愤是什么意思?”边在工具箱里选取红色笔,在“发愤”二字下画了个红红的问号。问号带领学生在大脑记忆库中搜索信息,答案一下子就跳出了脑海——“发愤”即发奋之意。接着,我又追问:“司马迁到底是怎样发奋写《史记》的呢?请认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下你的体会。”于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段辛酸史就在这“发奋”两字中拉开了帷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随意地圈画出自己找到的重点词,并可以在功能表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圈画出来,既区别鲜明,又让学生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在课文的阅读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扣住“四处游历” 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司马迁正在实践中获得了写史的资料。有的扣住“每天”“研读”,体会到司马迁每天做着研究、阅读、整理、查对资料的工作,如此大的工作量是多么辛苦,并联想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越发的体会到了司马迁为了写史一直在发奋学习的精神。在这种交互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课堂的“互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有效协作、交流体现出来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除了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也促进了知识的传递和建构,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使课堂因“互动”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拖拉功能入情境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个历史人物,他距离我们有2000多年了。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要想进一步体会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神境界,只有先体会他遭受宫刑时内心的辱,才能更深地体会出其为了写史的重任而饱受心灵的煎熬,最后选择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写史的内心感受。可光凭空地讲解,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牵强附会。在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随机地拖出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历史事件、父亲临死前嘱托的话语,试想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渐渐体会到了“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时内心的痛和辱,但他最终想到要写史记,将“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就是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精神境界啊!
拖拉功能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段一下子吸引了疲劳状态下的学生的注意力,且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贴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聚光灯结合插入声音功能贴近文本人物的世界
学生读着“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看着司马迁写史的画面,我点开声音文件。悠扬的古琴声一下子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进入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那间小屋。我点击功能表中的聚光灯,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圆形的光圈,学生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到了这个光圈所显现的画面中。我随意地放大、缩小、移动聚光灯,一会儿移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小屋、一会儿移到司马迁疲惫而又专注的脸上,一会儿移到司马迁瘦骨嶙峋的身上、一会儿移到窗外……学生的注意点也随之变动,我问道:“透过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聚光灯强化了观察的重点,学生在它的引领下,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细致性提高了,关注到了画面中的那些小小细节,学生们在细致观察后,变得有话可说了,并对课题中“发愤”一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是司马迁为写《史记》的忍辱负重。
四、页面重设功能铺篇章
当白板上留下学生争辩的思想后,要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形象有更丰满的认识,对课文结尾处——“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段话的品读不能少。可上一阶段的学习,过多地留下了争辩的痕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只要拿起笔,朝着页面重设功能一点,就能轻松回到预先做的白板课件中。看着这新铺开的篇章,教者就能引领学生快速地进入新的学习环节中。透过品读,“发愤”的第三层含义也就出来了——持之以恒。
五、资源库功能升华中心
教师可以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时调用。
我通过钻研教材,发现司马迁不仅用发奋学习、忍辱负重、持之以恒的精神写成了《史记》这本书,他这一生也像一本厚重书,值得后人好好去品味。因而在板书设计上,我将一本书作为结束语。我在课前画好书的图形,保存在资源库中,当我在总结全文时,便捷地拖了出来,形成更具内涵的板书。看着这本书,司马迁为写《史记》而付出的种种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并冲击着他们的心——为了目标要百折不回地去努力、去奋斗,让自己活得“重于泰山”!最后,学生记住了这样一位不朽的人物——司马迁,记住了这本恢弘巨著——《史记》。
主题在升华,人物形象在逐渐高大,学生的内心也形成了新的价值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常态课堂中有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白板演绎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