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明确提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实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这一具体目标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估算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估算=先算再估
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生1:28 43=71(元),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用去70元,剩下的钱买水杯够了。
生2:28 43 24=95(元),95元小于10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
很显然,学生先精确计算,再取和的近似数当作估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碰到新问题时,学生习惯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二是学生首次学习估算,不理解估算的意义,觉得估算麻烦,因此出现不愿意估算和“先算再估”的现象。
2.估算=大约
小亮计划写100个字,昨天写了29个,今天要写42个,两天一共写了()个,大约还有()个字没写。
许多学生第一步精确计算:两天一共写了(71)个字;第二步再估算:大约还有(30)个字没写。学生在完成课本和《每课一练》的估算习题中,经常会遇到大约、大概、估计等字眼,于是他们仿佛掌握了估算的“潜规则”:有“大约”就估算,没有“大约”就精算。而当学生以后在面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又有谁来提醒他们注意“大约”呢?
3.估算的结果是唯一的
今天学校打甲流预防针,一年级有392人,二年级有415人,两个年级大约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预防接种?
生1:392≈390,415≈420,390 420=810。
生2:392≈400,415≈420,400 420=820。
生3:392≈400,400 415=815。
对于“810、820、815”这三个答案,教师说“错”,因为这些答案与他心中的标准答案“800”不符。
4.估算=随意算
在估算323 167≈()时,一个学生说323≈330,167≈169,330 169=499。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不追求唯一,但估算并不是无章可循、随心所欲地乱算。有部分学生没有体会估算的意义,也没有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而是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怎么方便口算就怎么算。
二、优化估算教学的策略
1.让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
要让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教师要创设估算情境,善于把握估算契机,让学生真正体会估算的意义。
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P31例4时,先呈现现实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1)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2)当妈妈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3)当收银员数妈妈所付的费用时;
(4)当妈妈试图确认100元钱是否够用时。
有效创设估算情境,有利于改变学生处处都得精确计算的观念,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2.让学生了解估算的一般策略
(1)简约策略。
简约策略,即把数简化成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3218可以简化为3200。
(2)转化策略。
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进一步简单化。如49 52 47≈(),一个好的估算者可以把该问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问题:因为49≈50、52≈50、47≈50,50×3=150,因此答案大约是150。
(3)补偿策略。
补偿策略,即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会做出一些调整,来补偿前面运算中的不足,使计算比较准确。如900-385-218≈(),
有的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提出:385≈400,把385看大了,第一步多减了,第二步应当少减,把218看成200,而不是220。显而易见,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和精确结果最接近。
3.让学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估算教学贵在估算方法的指导。估算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尾数凑整估算,即先把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计算。以减法估算为例:
(1)先把被减数和减数看成整百数,再估计结果。
如607-198≈(),因为607≈600,198≈200,所以607-198≈400。
(2)单独把减数看成整百数。
如,765-396的结果是否小于400?学生在运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出现了困难:765≈800,396≈400,800-400=400,没法估算。原因在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被减数765不是很接近800,而减数396很接近400,所以在估算时会出现没法估算或估不准的情况。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估算时,可以将减数看作整百数来估计,而被减数仍是原来的765,这样的估算才比较合理。
(3)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进行估算。
如人教版第三册P32第一题:“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90-11,许多学生被难住了。在实际教学中,当第一种估算策略和第二种估算策略之间出现冲突时,教师应抓住具体问题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并掌握合适的估算方法。讲解这道题时,我引导学生从减数入手,11≈10,90-11≈80,把11看成10,小看了1,也就是少减了1。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得数80看大了,应该还要再减去1,实际得数要比80小。经此点拨,一个学生在小结时“画龙点睛”:“被减数不变,减数如果看小了,差就看大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用在估算教学上再适合不过了。只要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接受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教师有为,课堂才能有效。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优化策略,学生估算的结果才会从相差甚远,到与实际差不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用等待的目光看待学生,不可急于求成。
(责编黄桂坚)
一、估算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估算=先算再估
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生1:28 43=71(元),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用去70元,剩下的钱买水杯够了。
生2:28 43 24=95(元),95元小于10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
很显然,学生先精确计算,再取和的近似数当作估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碰到新问题时,学生习惯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二是学生首次学习估算,不理解估算的意义,觉得估算麻烦,因此出现不愿意估算和“先算再估”的现象。
2.估算=大约
小亮计划写100个字,昨天写了29个,今天要写42个,两天一共写了()个,大约还有()个字没写。
许多学生第一步精确计算:两天一共写了(71)个字;第二步再估算:大约还有(30)个字没写。学生在完成课本和《每课一练》的估算习题中,经常会遇到大约、大概、估计等字眼,于是他们仿佛掌握了估算的“潜规则”:有“大约”就估算,没有“大约”就精算。而当学生以后在面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又有谁来提醒他们注意“大约”呢?
3.估算的结果是唯一的
今天学校打甲流预防针,一年级有392人,二年级有415人,两个年级大约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预防接种?
生1:392≈390,415≈420,390 420=810。
生2:392≈400,415≈420,400 420=820。
生3:392≈400,400 415=815。
对于“810、820、815”这三个答案,教师说“错”,因为这些答案与他心中的标准答案“800”不符。
4.估算=随意算
在估算323 167≈()时,一个学生说323≈330,167≈169,330 169=499。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不追求唯一,但估算并不是无章可循、随心所欲地乱算。有部分学生没有体会估算的意义,也没有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而是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怎么方便口算就怎么算。
二、优化估算教学的策略
1.让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
要让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教师要创设估算情境,善于把握估算契机,让学生真正体会估算的意义。
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P31例4时,先呈现现实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1)当收银员将每种商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2)当妈妈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3)当收银员数妈妈所付的费用时;
(4)当妈妈试图确认100元钱是否够用时。
有效创设估算情境,有利于改变学生处处都得精确计算的观念,从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2.让学生了解估算的一般策略
(1)简约策略。
简约策略,即把数简化成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3218可以简化为3200。
(2)转化策略。
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进一步简单化。如49 52 47≈(),一个好的估算者可以把该问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问题:因为49≈50、52≈50、47≈50,50×3=150,因此答案大约是150。
(3)补偿策略。
补偿策略,即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会做出一些调整,来补偿前面运算中的不足,使计算比较准确。如900-385-218≈(),
有的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提出:385≈400,把385看大了,第一步多减了,第二步应当少减,把218看成200,而不是220。显而易见,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和精确结果最接近。
3.让学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估算教学贵在估算方法的指导。估算的基本方法是:根据尾数凑整估算,即先把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进行计算。以减法估算为例:
(1)先把被减数和减数看成整百数,再估计结果。
如607-198≈(),因为607≈600,198≈200,所以607-198≈400。
(2)单独把减数看成整百数。
如,765-396的结果是否小于400?学生在运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出现了困难:765≈800,396≈400,800-400=400,没法估算。原因在哪?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被减数765不是很接近800,而减数396很接近400,所以在估算时会出现没法估算或估不准的情况。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估算时,可以将减数看作整百数来估计,而被减数仍是原来的765,这样的估算才比较合理。
(3)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进行估算。
如人教版第三册P32第一题:“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90-11,许多学生被难住了。在实际教学中,当第一种估算策略和第二种估算策略之间出现冲突时,教师应抓住具体问题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并掌握合适的估算方法。讲解这道题时,我引导学生从减数入手,11≈10,90-11≈80,把11看成10,小看了1,也就是少减了1。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得数80看大了,应该还要再减去1,实际得数要比80小。经此点拨,一个学生在小结时“画龙点睛”:“被减数不变,减数如果看小了,差就看大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用在估算教学上再适合不过了。只要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接受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教师有为,课堂才能有效。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优化策略,学生估算的结果才会从相差甚远,到与实际差不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用等待的目光看待学生,不可急于求成。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