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和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只有设计优质问题,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的提问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如提问琐碎。结果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看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现象
根据观察与体会,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提问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不切实际,空泛无效。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
2、枝蔓繁杂,凌乱无序。一堂课内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
3、方式单一,思维疲劳。教师提问总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或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要依据文本顺藤摸瓜,总能顺利找到答案,这种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价值不大,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疏于动脑,甚至懒于动脑。
4、浅尝辄止,挖掘不深。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所提问题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解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忽视了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追求真善美的人。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认为,主问题设计不失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科学合理的主问题设计,它能调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潜能。现就小学语文課堂教学提问主问题设计谈四点体会:
1、立足学生,主问题设计力求符合客观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缺腿;问题也不适宜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假如笼统地设计问题“这则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问学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惘然,难以回答。若进行分步引导,效果则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可作如下分步设计:1、巨人第一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巨人第二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当巨人第三次呵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分步设计问题范围比较窄,学生易于理解,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再问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那么,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变散为聚,主问题设计力求理清文章脉络。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教学《猫》这一课文,我们可设计问题:1、课文写了哪两种猫?2、这两种猫各有什么特点?3、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细读课文,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课文介绍了大猫和小猫。大猫则主要介绍了其古怪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有时胆小,有时勇猛。小猫则主要介绍其可爱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小猫在屋里和院子里各种方式的玩耍。
3、化顺为逆,主问题设计力求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化顺为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顺,就是顺问,即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提问的问题设计上,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精心构思,恰当运用,让寥寥几问牵住悠悠课堂,牵住学生的心。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新华区联盟路小学 河南】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的提问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如提问琐碎。结果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看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现象
根据观察与体会,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提问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不切实际,空泛无效。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
2、枝蔓繁杂,凌乱无序。一堂课内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
3、方式单一,思维疲劳。教师提问总是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或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要依据文本顺藤摸瓜,总能顺利找到答案,这种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价值不大,学生易产生思维疲劳,疏于动脑,甚至懒于动脑。
4、浅尝辄止,挖掘不深。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所提问题仅仅局限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解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忽视了语文作品中隐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追求真善美的人。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认为,主问题设计不失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科学合理的主问题设计,它能调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潜能。现就小学语文課堂教学提问主问题设计谈四点体会:
1、立足学生,主问题设计力求符合客观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不适宜太宽太大,含糊不清,如果问题问得漫无边际,课堂定然会出现僵局,教师也只有自问自答,包办代替,这就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缺腿;问题也不适宜超越学生知识水平,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假如笼统地设计问题“这则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提问学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惘然,难以回答。若进行分步引导,效果则会大不一样。上述问题可作如下分步设计:1、巨人第一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巨人第二次呵责孩子们时,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当巨人第三次呵责那个小男孩时,他本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花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分步设计问题范围比较窄,学生易于理解,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再问巨人最终明白了什么,那么,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变散为聚,主问题设计力求理清文章脉络。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凌乱,以免把教材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教学《猫》这一课文,我们可设计问题:1、课文写了哪两种猫?2、这两种猫各有什么特点?3、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细读课文,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课文介绍了大猫和小猫。大猫则主要介绍了其古怪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有时胆小,有时勇猛。小猫则主要介绍其可爱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小猫在屋里和院子里各种方式的玩耍。
3、化顺为逆,主问题设计力求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问,才能开拓学生思路,突破重难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化顺为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顺,就是顺问,即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提问的问题设计上,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精心构思,恰当运用,让寥寥几问牵住悠悠课堂,牵住学生的心。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新华区联盟路小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