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高三物理总复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必要的知识、而且初步认识了人类探索、研究未知世界的方法,增强了能力。搞好物理总复习,不仅对于参加高考是必须的,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一生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我在此对物理总复习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学习过程中参考。
  一、物理总复习中的几个关系
  1.记和懂的关系
  记,指记忆。对于知识,必要的记忆是需要的,否则就谈不上应用它们。但对于物理知识,必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即首先要强调“懂”。在复习某一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应该首先弄明白它们是怎样来的,与它们相联系的一些重要实验是怎样的。对概念、规律本身,应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它的定义、表达形式、物理意义及其成立条件等。还要进一步弄清它们与其它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能鉴别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说法。这种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不但记得牢靠,而且便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应用它们。
  2.量与质的关系
  学习物理,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因此,我们反对题海战术,而强调提高做题的质量。提高做题的质量。
  (1)克服拿过题来首先想用什么公式,然后马上列式求解,解出结果来不进行思考,立即找答案核对这种不正确的程式,而应首先认真分析题目涉及的物理内容,包括物理情景、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等等,在分析清楚的基础上再选择适用规律,拟定解题方案。
  (2)对解题结果进行论证,看它是否合理,必要时进行验算,或用其它方法来复核,对于自己检验后,认为正确无误的答案,一般不必去核对答案。这是一种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提高正是能力提高的反映。
  (3)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思考,特别是对一道“生题”。对于做错了的题,应认真思考和总结,想得越深、联想越广泛,常常收获也越大。
  (4)提高做题的准确率,耐心、细致、依理而行。这不仅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必须,而且对养成良好品质、提高个人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3.新与旧的关系
  “温故而知新”。在总复习的最后阶段,回忆、整理做过的旧题,特别是那些曾经做错的题,虽然考完后老师又讲过,自己也觉得明白了。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能又生疏了,甚至仍然不会,此时再来补习这些漏洞,比起再做新的“生题”来,效果会更好些。
  二、关于审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字或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词语”,常常视而不见。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本题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本题所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2.隐含条件的挖掘
  不少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这常常是解题的要点。例如题目说“光滑平面”,就表示“磨擦可忽略不计”;题目说“恰好不滑出木板”,就是表示小物体“恰好滑到木板边缘处而具有了与木板相同的速度”,等等。
  3.干扰因素的排除
  在题目中设置干扰因素,常常是命题者考查能力,特别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手段。所谓干扰因素,是指那些与解答本题没有关系,但却对考生的思维产生干扰的已知条件,能够迅速地找出它们,明确它们的确与本题无关,解题过程中敢于大胆地摒弃它们,解题才能迅速而正确。
  4.临界状态的分析
  有很多物理问题都有涉及到临界状态,由于临界状态是“问题”发生突变的关键所在,在物理问题中又事有其隐蔽性,稍不留心就导致错解。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审清题意,弄清物理过程。特别要注意临界状态的分析,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临界值。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示意图的借助
  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幅好的示意图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借助示意图可帮助我们审题,可丰富对物理图景的想象力,为正确的解题叩开大门。
  三、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
  不论是力学问题、热学问题、电学问题或其他问题,都有一个选择和确定研究对象的问题。研究对象或是某一个物体,或是某一个物体系(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有的问题始终都是同一研究对象,而有的问题在不同阶段应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2.建立物理模型
  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一般都很复杂,为了解决它,常常需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物理模型就是忽略次要因素的产物,例如质点、理想气体、理想透镜、理想变压器,以及光滑平面、不可伸长的细绳、不计质量的轻弹簧、定值电阻、内阻可忽略的电源,等等,都是理想模型。对一个具体物理问题,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
  3.分析“状态、过程”
  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可能是个较简单的过程,始终按同一个规律变化,也可能它是个较复杂的过程。不同的阶段遵循不同的规律。对于一个始、末状态确定了的物理过程,则可能存在着不止一种的变化路径,对一个物理问题,如果能把相应的状态和过程分析清楚,问题一般说来就已基本上解决了。
  4.选择适用规律
  在对物理状态、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再去选择适用的物理规律。对于同一个物理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可以遵循不同的物理规律。因此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案,应通过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例如一个力学问题,可以从受力产生加速度去分析讨论,也可以从做功和能量变化的角度去讨论,还可以利用动量及动量变化来解决问题,到底用哪种方法好,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5.讨论所得结果
  对于解出的结果,应进行必要的讨论,看它是否合理,物理意义是否明确,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等等。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物理的确有难学的一面,但并非高不可攀。我们只要在平时学习中,紧紧抓住“理解”二字,力求真正学懂,并且在复习与练习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克服,物理是会学好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成效低下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重要难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研究方面加大力度,以改革促发展,以效率换成绩。作者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主要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过程不够优化,以及教学手段与空间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治课太乏味。为什么会这样?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概念、原理抽象、枯燥,长期以来,老师强调学生接受,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很多老师认为难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一、掌握材料,激发兴趣  
进行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的嫩枝扦插育苗试验,通过不同激素浓度的处理及芽条的不同部分等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泡桐嫩枝扦插时,用带顶芽的枝条扦插,扦插成活率可达98%
本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这学期我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尝试,在此加以总结,期望广大同仁给予指教。  一、对于现实的思考  现实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不亚于老师。因而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收,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对老师教授知识方式,变得相当挑剔。同时,现实社会日显功利化,已经影响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体制,学校不得不在老师间、学生间分出个排名。学生在学习方面变得非常功利,上课要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
摘 要: 随着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PISA国际学业成绩测评的结果已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并以此作为改革本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参考。教师深入分析PISA项目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重要启示。  关键词: PISA 中学物理 学业评价 启示    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实施的情况,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是考察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进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一、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
摘 要: 在教学行为改变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的分析、研究、改造和创新。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和指导,重建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而且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理念 教学行为 教学细节    如果说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话,那么,教学细节则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教学理念,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