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助学系统对其教学的指向性分析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h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散步》助学系统的单元导读、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三大维度进行研读分析,以期发现助学系统对《散步》教学的指向性。研读归纳助学系统,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指向:一是感受并列对称句式蕴含的亲情与责任,二是初步感受生命,三是学习以小见大、举轻若重的写作手法,四是重视朗读。希望能对《散步》一文的教学有所启发,并供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散步》教学指向;内容分析法;助学系统;
  一、前言
  在教育部主编的部编本教材中,《散步》入选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此前也曾入选北京版、人教版、苏教版和沪教版等语文教材,这充分说明《散步》一文的教学价值。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散步》的教学都教了些什么,《散步》的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其教学价值,这是广大语文工作者需要去关注的问题。《散步》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文本、学情、编者等多个方面去考量,《散步》入选教材肯定隐含着编者的教学价值导向,而编者的教学价值导向则隐含在助学系统中,因此,仔细研读《散步》一文的助学系统对于我们理解编者意图,进而帮助确定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本文主要从《散步》的助学系统出发,研读分析助学系统对教学的指向性,希望能对《散步》一文的教学有所启发,并供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参考。
  二、《散步》助学系统简述
  助学系统,包括单元导读、课前预习、阅读提示、注释、课后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指导、阅读链接等。《散步》作为一篇精读选文,其助学系统主要包括单元导读、课前预习、注释、课后练习,因本文的注释只有一条关于作者与选文的介绍且意义不大,故不算入内容分析之列。研读分析本文的助学系统主要从单元导读、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三大维度入手。
  三、单元导读对教学的指向
  ①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我的则深层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部编本教材的单元结构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结构。从单元导读①可归纳出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从单元导读②可以总结语文要素是通过朗读体会情感。这也给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供了指向,教师要重视通过朗读与细读文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预习对教学的指向
  课前预习:
  ①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受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也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②朗读课文,力求读出文章的情味。
  我们先来看课前预习①,“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受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课前预习说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浅,但仔细品味感受到亲情,对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举轻若重进行了揭示。“会感受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著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这句话揭示了编者对文本内容的教学选择—亲情。我们可以选择感受文本蕴含的亲情与责任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接着我们来看课前预习②,提示注重通过朗读的方式来体会情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学法指导。
  五、课后练习对教学的指向
  课后练习:
  ①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②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他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④课文多次运用对称的句子。划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⑤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课后练习第①题:“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换个角度拟个题目。”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思考散步这一件小事窥见背后的亲情与责任,最终达到揭示以小见大、举轻若重的写作手法,并且强调朗读。课后练习第一题为课前预习写作手法的启示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课后练习第②与第④题:这两题都是要求我们品味文中句子,说说理解。不同的人对文中所运用的并列对称句式所表达的意蕴有不同的理解,一说亲情与责任,另一说生命。我们暂且先搁置这一争议。我们再来看课前预习,“会感受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这句话揭示了编者对文本内容的教学选择—亲情。由课后练习结合课前预习对文本内容的揭示,我们可以选择感受文本蕴含的亲情与责任作为教学内容。
  综述学术界对《散步》文本主题的解读,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尊老爱幼说、二是亲情责任说、三是生命说。作者莫怀戚本人曾撰文说《散步》骨子里是想写生命,写作角度是强化生命,淡化伦理,并认为孝是亲情和责任使然。《散步》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并且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大部分导向的教学内容是“亲情与责任”,有一道题导向了“生命”教学内容。对于刚上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认识理解世界的经验尚浅,还不能够深刻理解宏大抽象的“生命”主题,但亲情与责任确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结合作者、编者、学生多方面因素考虑,本文认为将《散步》的教学内容拟定为感受“亲情与责任”较为恰当,如果学生还有接受的空间,可适当扩展“生命”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亲情与责任,编者也给出很好的切入点—并列对称句式。
  课后练习第③题: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生命。这两处景物描写都是紧跟着对母亲的描写的,其实是想我们通过上下文联系亲情与责任感受生命,特别是母亲的生命。文中共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我带熬过严冬的母亲出来散步伊始描写的初春景物,二是母亲决定顺从孙儿走小路时望过去的象征着美好希望的菜花、桑树与鱼塘。第一处景物描写作者直接点出了“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第二处是写母亲视角里的美好事物。这似乎与课前预习揭示的教学内容指向不太一致,但我们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便可知,写亲情与写生命是协调统一的,只是解读的深度问题。作者此次陪同母亲散步,是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好不容易熬过一个严冬的时候,作者年迈的母亲好不容易熬过严冬活了过来,作者对母亲生命的关注体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亲情与作者作为儿子的责任,所以作者在与母亲散步时看到初春景物时想到生命是很合乎情理的遐思,作者想到的不仅仅是复苏的景物的生命,也还有熬过严冬的母亲的生命。熬过严冬的母亲最終决定顺从孙儿走小路,这里面有亲情的因素在,但作者更在后面用母亲的视角描写了象征美好希望的景物,这是不是也说明母亲即使年老,也仍然追求生命的美好。这也契合作者曾说过《散步》骨子里想写生命的说法。但考虑到学生学情的因素,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并不能够深刻理解。
  课后练习第⑤题:重视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情感。
  六、《散步》助学系统整体教学指向
  上文主要从助学系统的三大维度的每个小分析单元研读分析其对《散步》教学的指向性,现将各个小单元的指向集中汇总,形成下表。
  通过上面的汇总表格我们可以发现,《散步》助学系统对其教学指向性主要集中在四点,其中三点为教学内容指向,一点为学法指导指向,分别是感受并列对称句式蕴含的亲情与责任、初步感受生命、学习以小见大、举轻若重的写作手法和重视朗读。
  在研读分析助学系统的过程中,发现单元导读与具体单篇课文的助学提示是一个由大到小放缩的系统。单元导读提供大方向的指导,例如单元主题亲情,为后面《散步》亲情与责任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大的方向指引,不至于单篇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太大的偏差。例如教学方法引导我们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这为《散步》通过并列对称句式感受蕴含其中的亲情与责任感这一文本细读法指引方向。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也是很好的互补关系,课前预习提供教学内容指引,课后练习提供教学内容指引的切入点。
  希望以上对《散步》助学系统的内容指向分析能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散步》教学提供启发。
  作者简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8年研究生自由探索基金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18WKY05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戏化教学作为现代化新型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游戏化教学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研究了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开展策
期刊
摘 要:由于近年来课堂教学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对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热门话题,因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核心场所,更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只有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具有灵活多变性,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课堂的教学中,灵活地传授知识,学生能够将数学课堂重要的教
期刊
摘 要:應试教育观念影响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导,不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的话,那么,教学质量一定很差,互动效果不尽人意。师生之间有矛盾,学生衍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对于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新课程背景下,重新确立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探究氛围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提高自学的信心,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简要总结了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18个学习任务群构成课程内容标准,其中第五个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在整个必修课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新课标提出的任务群学习,回望传统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结合当前任务群教学设计实际,发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寻找相应出路和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
期刊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以下是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思维导图可以将各级主题关系以可视化的图示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可以让学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便捷、更高效的学习英语,取得理想的學习效果[1]。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写作框架搭建、文章大意理解、单词记忆等各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前言: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方式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内容。体验式教学在如今的学科教学课堂中应用十分广泛,通过动手操作或者实践研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兴趣的目的,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探究体验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
期刊
摘 要:加强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研究,能够不断地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帮助高中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古诗文;诗歌特点;教学方法  我国很多古典诗词,如《诗经》、《楚辞》等等,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古典情感,意境十分优美,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古诗词教学依然存在严重的模式化倾向,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当中,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背诵,这样的方法在
期刊
摘 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环节。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两字就头痛。改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文先导式;  教育方法创新是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工作深入落实的必要性条件,也是加强教育结构优化的主要渠道。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的外在模式,也从其教学内容的整合上进行创新,是双向
期刊
摘 要:学困生的学习问题是每位数学老师经常关注、交流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让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对学困生这一群体,学校及教师要给予充分关注,多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关爱与严格教育并举,提高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学困生转化。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转化要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念,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把转化“学困生”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只有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