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特别重视“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评价都特别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方式的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预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初步理解,使学生更自信地面对老师的课堂提问,学生真正融入数学学习全过程,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了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改背景 初中数学 预习 能力培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断丰富这一体系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思维的生长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问题与疑点不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学习中的疑点与问题是由其认知结构决定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新旧认知结构的矛盾冲突,是自然形成的。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能够展开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其运用数学的能力,并能自然形成课堂教学中的疑点与问题,使学生听课有的放矢,真正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材施教”等提供可能与机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做题。预习时找疑难,听课时抓关键,重要题目变式练。”这句话反映了数学教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其中预习为首,它是学习的起始阶段。
那么怎样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细心研读
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细心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通过细心阅读,应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即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重点关键是什么等。预习时一般要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和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讲解问题
通过预习问题解答,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确保学生主体发挥的三条重要途径。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会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如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内切圆》后提出:“三角形内心和外心哪一个是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怎么区别?”有问题,就会去探索,慢慢地,学生学会了观察图形,了解问题本质,学会自己来解决各种问题。
通过预习、讨论,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来讲。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成功的快乐。既掌握了新知识,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初中数学中很多数学问题解法比较灵活,教师讲解的方法不一定是学生想的方法,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讲解,说出思考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自信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三、不止习题,让学生尝试做题
在老师还没有讲解习题以前,可以在预习时尝试着去解答某些习题。这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预选做习题可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在试解习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出来,可以提高解题的信心和兴趣;如果解不出来,或者解错了,则可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才能把习题搞懂。
四、组织学生互相讨论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習”向纵深发展,最好的方法是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做到精讲,学生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也不能解决的,教师再点拨,再讨论,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非智力因素对预习的影响,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学习由于受智力影响,预习中必然出现程度上、结果上的差异,有一部分学困生会停留在一般粗读教材的基础上,不求甚解,甚至不读。特别是预习开始时,学生认识不足,有应付思想。此时教师应该静心、耐心,正确对待这种现象。通过检查预习,发现好的及时表扬,而对学困生应耐心辅导,指导预习的要领,树立其预习的信心。教师要不放过每一个不预习就听课的学生,真正使学生认识到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自觉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预习是对新课内容进行准备性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应当从心理上作好学习新知识准备,激活背景知识,调用识储备,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固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一些能够独自解决的题,发现自己尚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课堂,新知兴趣盎然,对疑窦急切求解,讨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建新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谭锡平.谈中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J]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5(l0).
[2]陈国阳.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指导[J]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5(l0).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数学教材[M]华东师大版.
[5]仲世龙.例谈初中数学的有效预习[J]教海探航2006.
关键词: 课改背景 初中数学 预习 能力培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并不断丰富这一体系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思维的生长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问题与疑点不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学习中的疑点与问题是由其认知结构决定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新旧认知结构的矛盾冲突,是自然形成的。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预习能够展开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其运用数学的能力,并能自然形成课堂教学中的疑点与问题,使学生听课有的放矢,真正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材施教”等提供可能与机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做题。预习时找疑难,听课时抓关键,重要题目变式练。”这句话反映了数学教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其中预习为首,它是学习的起始阶段。
那么怎样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细心研读
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细心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通过细心阅读,应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即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重点关键是什么等。预习时一般要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和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讲解问题
通过预习问题解答,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确保学生主体发挥的三条重要途径。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会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如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内切圆》后提出:“三角形内心和外心哪一个是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怎么区别?”有问题,就会去探索,慢慢地,学生学会了观察图形,了解问题本质,学会自己来解决各种问题。
通过预习、讨论,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来讲。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亲自体验一下成功的快乐。既掌握了新知识,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初中数学中很多数学问题解法比较灵活,教师讲解的方法不一定是学生想的方法,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讲解,说出思考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自信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三、不止习题,让学生尝试做题
在老师还没有讲解习题以前,可以在预习时尝试着去解答某些习题。这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预选做习题可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在试解习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出来,可以提高解题的信心和兴趣;如果解不出来,或者解错了,则可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才能把习题搞懂。
四、组织学生互相讨论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習”向纵深发展,最好的方法是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做到精讲,学生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也不能解决的,教师再点拨,再讨论,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非智力因素对预习的影响,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学习由于受智力影响,预习中必然出现程度上、结果上的差异,有一部分学困生会停留在一般粗读教材的基础上,不求甚解,甚至不读。特别是预习开始时,学生认识不足,有应付思想。此时教师应该静心、耐心,正确对待这种现象。通过检查预习,发现好的及时表扬,而对学困生应耐心辅导,指导预习的要领,树立其预习的信心。教师要不放过每一个不预习就听课的学生,真正使学生认识到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自觉养成先预习后听课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预习是对新课内容进行准备性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应当从心理上作好学习新知识准备,激活背景知识,调用识储备,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固已有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一些能够独自解决的题,发现自己尚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课堂,新知兴趣盎然,对疑窦急切求解,讨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建新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谭锡平.谈中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J]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5(l0).
[2]陈国阳.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指导[J]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5(l0).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数学教材[M]华东师大版.
[5]仲世龙.例谈初中数学的有效预习[J]教海探航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