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是一门与音乐、美术和文学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儿童舞蹈的创作植根于儿童生活,了解和熟悉孩子们的生活,知道他们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和讨厌什么,懂得他们的追求和希望……在校园文艺工作中,如何创编校园舞蹈精品节目,是舞蹈教师们颇伤脑筋的问题。特别是在创编少儿舞蹈时,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因为孩子年龄小,身体机能各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大多没有受过足够的正规训练,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肢体语言没有足够的表现力,不能较完美地去表现一个舞蹈节目的内涵。因此,很多小学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感到选材编排时无从下手、无章可循,以至于东拼西凑,往往事倍功半。
2006年元月,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应邀参加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魅力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经过慎重考虑,结合赣南地方特色,最后学校选择了《秧麦娃》这个舞蹈主题,我也很荣幸地接受了参与编导的任务。通过这次节目编创的实践,我得出少儿舞蹈编创的心得。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的音乐首先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也应顺口、押韵,富有感染力,让孩子们听后能展开想象,有想跳、爱跳的欲望。作为编导一定要熟悉音乐,并根据乐曲的意境捕捉人物形象,使音乐与舞蹈完美地结合起来。
乐曲是凭借声音创造听觉形象,舞姿是凭借形体创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视听结合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和音乐,两者反映生活,都以抒情见长,舞蹈的视觉形象有了音乐的听觉形象的结合,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对舞蹈的作用,总的表现在:一是使舞蹈动作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中表现出来,使舞蹈动作的组合、交替都有一定的依据;二是配合舞蹈反映主题,表达情绪,烘托气氛,展示意境和体现风格。因此,舞蹈音乐——不论是纯舞形式的器乐伴奏,还是歌舞形式中的人声伴唱,它们的作用,绝不是仅仅给舞蹈配音响、打节拍,而是舞蹈刻画人物、表达情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什么样的舞蹈音乐,常常关系到一个舞蹈作品的成败,因此在音乐的选择上尤为重要。
这里,我想以少儿舞蹈《秧麦娃》的编排过程为例,谈一点体会。舞蹈《秧麦娃》的音乐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家、词作家罗晓航老师创作的。音乐充满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具有鲜明的赣南地方色彩。如何把这首乐曲的主题、情感意境用舞蹈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呢?那么,首先应该进行的是舞蹈创编的整体构思。进行《秧麦娃》的舞蹈创编,就是要把乐曲的内容变成动作形象,把自己对音乐和对生活的感受,寄托到舞蹈形象创作中去。
本次实践中的第一步我便是在音乐中进行整体构思。舞蹈的构思是舞蹈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舞蹈编导创作作品从萌芽、酝酿到成熟的一个复杂的孕育过程。没有舞蹈的构思,生活就不能升华为舞蹈艺术。如果编导对作品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概念,没有对音乐内涵的充分理解,要编出好的作品是很难的。所谓整体构思,也就是“意想”过程。“意想”是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创作的概念。他认为:“舞蹈工作者要善于学习音乐,善于从作曲家的‘乐想’中去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养成一种听到音乐就仿佛看到画面一样的能力,而当音乐展开和变化时,又仿佛看到这些画面的继续。这样不断地来训练自己的‘意想’,使它和‘乐想’结合,就可以逐步丰富自己的现象力。只有这样的‘乐想’和舞蹈的‘意想’高度地结合,才能创造出内容和形式完整的舞蹈形象。”因此,我一遍又一遍地听《秧麦娃》的音乐,整个身心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在视觉和听觉的微妙关联中去展开创造形象的想象。
用什么样的形象合适,要根据创作的需要,由题材和主题及表演的能力来决定,不能随便用一些舞蹈基本动作来充塞。在精心的想象中,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听觉和视觉的联想,一副副生动的情景展开着,就像闭着眼睛用耳朵“看”一样,给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这样的联想,视觉与听觉沟通了,在创作激情的激发下,对人物的想象便会源源不断。
经过“意想”这一构思过程,然后把整体构思记录下来,就像建筑师绘制图纸一样。这样整个舞蹈已初具雏形,只待在排练中再表现个性和完善。接着,就应该考虑在音乐中处理舞蹈结构和构图。舞蹈的一般结构为“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这几个部分,从开头到结尾的全过程,就是作品主题、内容、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展现的过程。《秧麦娃》的结构就与此相似,这给舞蹈创造提供了方便。
(1)引子
在舞蹈中,我们常见的开头部分大约有两种形式——静中开始和舞着出场。静中开始这种手法,一般在抒情舞中经常运用。引子是舞蹈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必须准确、鲜明、生动。根据《秧麦娃》的音乐特点,我选择了“静中开始”。24个小演员在舞台上组成一副造型。作品主题渗透在有行可见的动作语言中。音乐声中,大幕徐徐开启,观众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舞蹈意境中。
(2)发展
舞蹈的发展脉络必须清晰。根据歌曲内容,第一段动作柔美、亲切、飘逸,带有浓郁的自然美感,由几个小情节表现麦子丰收的季节是娃娃们欢乐的节日。
(3)高潮
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音乐第三段旋律突然转为高亢,进入高潮。高潮应当是整个舞蹈中最感人、最精彩的部分。在此我采用了一些旋转、扩展、扭拧等手法。在造型构图上,采用了三个层次的“点斜式”。第二个层次为斜线,右力为最高,表演者以仰、跪、倒、伏等各种姿态把情感推向顶峰,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
(4)结尾
结尾是整个作品的总结,要起到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还要耐人寻味,为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们常见的结尾有动中结尾和静中结束两种形式。《秧麦娃》的音乐,我采取了静中结束。随着旋律,第四部分舞蹈表现望着金灿灿的麦浪,娃娃们乐了,娃娃们笑了,在田野上尽情地舞蹈。最后,在欢快的乐声中缓缓结束,构图与开头时完全一样,首尾相呼应,留下一副充满遐想的剪影,给人以延伸感,使它如一首清淡而有韵味的诗,给观众无穷回味。
最后,在设计肢体语言时,必须讲究对比,尤其在编排校园舞蹈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动作的对比,才能突出舞蹈形象的情绪变化。我在设计《秧麦娃》的舞蹈动作时,就较注意对比方法的运用,就像说话生动需要有抑、扬、顿、挫一样,舞蹈也有“刚”与“柔”、“慢”与“快”、“弯”与“直”、“正”与“斜”、“高”与“低”、“动”与“静”、“张”与“弛”等对比,尽可能使人体编织的动作语言更加丰满、突出,也能使舞蹈语言更生动。另外一点就是必要的重复、再现手法同样是不可少的。
同此可见,少儿舞蹈的主题与音乐主题的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功能,少儿舞蹈的主题与音乐的一致才能构成一个新的艺术生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是相依为命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古人云:“舞者,乐之容也。”把舞蹈比做是音乐的容貌,两者是内容和形态的关系,这一比喻,说明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总之,少儿舞蹈创编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手段,都必须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旨在为舞蹈的主题服务,使作品主题内蕴、人物心境、整体氛围和谐一致,使舞蹈和音乐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
2006年元月,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应邀参加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魅力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经过慎重考虑,结合赣南地方特色,最后学校选择了《秧麦娃》这个舞蹈主题,我也很荣幸地接受了参与编导的任务。通过这次节目编创的实践,我得出少儿舞蹈编创的心得。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儿童舞蹈的音乐首先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也应顺口、押韵,富有感染力,让孩子们听后能展开想象,有想跳、爱跳的欲望。作为编导一定要熟悉音乐,并根据乐曲的意境捕捉人物形象,使音乐与舞蹈完美地结合起来。
乐曲是凭借声音创造听觉形象,舞姿是凭借形体创造视觉形象,二者合为一体,才构成了视听结合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和音乐,两者反映生活,都以抒情见长,舞蹈的视觉形象有了音乐的听觉形象的结合,更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在舞蹈作品中,音乐对舞蹈的作用,总的表现在:一是使舞蹈动作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中表现出来,使舞蹈动作的组合、交替都有一定的依据;二是配合舞蹈反映主题,表达情绪,烘托气氛,展示意境和体现风格。因此,舞蹈音乐——不论是纯舞形式的器乐伴奏,还是歌舞形式中的人声伴唱,它们的作用,绝不是仅仅给舞蹈配音响、打节拍,而是舞蹈刻画人物、表达情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什么样的舞蹈音乐,常常关系到一个舞蹈作品的成败,因此在音乐的选择上尤为重要。
这里,我想以少儿舞蹈《秧麦娃》的编排过程为例,谈一点体会。舞蹈《秧麦娃》的音乐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家、词作家罗晓航老师创作的。音乐充满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具有鲜明的赣南地方色彩。如何把这首乐曲的主题、情感意境用舞蹈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呢?那么,首先应该进行的是舞蹈创编的整体构思。进行《秧麦娃》的舞蹈创编,就是要把乐曲的内容变成动作形象,把自己对音乐和对生活的感受,寄托到舞蹈形象创作中去。
本次实践中的第一步我便是在音乐中进行整体构思。舞蹈的构思是舞蹈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舞蹈编导创作作品从萌芽、酝酿到成熟的一个复杂的孕育过程。没有舞蹈的构思,生活就不能升华为舞蹈艺术。如果编导对作品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概念,没有对音乐内涵的充分理解,要编出好的作品是很难的。所谓整体构思,也就是“意想”过程。“意想”是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提出的一种关于艺术创作的概念。他认为:“舞蹈工作者要善于学习音乐,善于从作曲家的‘乐想’中去启发自己的想象力,养成一种听到音乐就仿佛看到画面一样的能力,而当音乐展开和变化时,又仿佛看到这些画面的继续。这样不断地来训练自己的‘意想’,使它和‘乐想’结合,就可以逐步丰富自己的现象力。只有这样的‘乐想’和舞蹈的‘意想’高度地结合,才能创造出内容和形式完整的舞蹈形象。”因此,我一遍又一遍地听《秧麦娃》的音乐,整个身心沉浸到歌曲的意境中去,在视觉和听觉的微妙关联中去展开创造形象的想象。
用什么样的形象合适,要根据创作的需要,由题材和主题及表演的能力来决定,不能随便用一些舞蹈基本动作来充塞。在精心的想象中,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力,听觉和视觉的联想,一副副生动的情景展开着,就像闭着眼睛用耳朵“看”一样,给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根据这样的联想,视觉与听觉沟通了,在创作激情的激发下,对人物的想象便会源源不断。
经过“意想”这一构思过程,然后把整体构思记录下来,就像建筑师绘制图纸一样。这样整个舞蹈已初具雏形,只待在排练中再表现个性和完善。接着,就应该考虑在音乐中处理舞蹈结构和构图。舞蹈的一般结构为“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这几个部分,从开头到结尾的全过程,就是作品主题、内容、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展现的过程。《秧麦娃》的结构就与此相似,这给舞蹈创造提供了方便。
(1)引子
在舞蹈中,我们常见的开头部分大约有两种形式——静中开始和舞着出场。静中开始这种手法,一般在抒情舞中经常运用。引子是舞蹈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必须准确、鲜明、生动。根据《秧麦娃》的音乐特点,我选择了“静中开始”。24个小演员在舞台上组成一副造型。作品主题渗透在有行可见的动作语言中。音乐声中,大幕徐徐开启,观众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舞蹈意境中。
(2)发展
舞蹈的发展脉络必须清晰。根据歌曲内容,第一段动作柔美、亲切、飘逸,带有浓郁的自然美感,由几个小情节表现麦子丰收的季节是娃娃们欢乐的节日。
(3)高潮
在第一、二段的基础上,音乐第三段旋律突然转为高亢,进入高潮。高潮应当是整个舞蹈中最感人、最精彩的部分。在此我采用了一些旋转、扩展、扭拧等手法。在造型构图上,采用了三个层次的“点斜式”。第二个层次为斜线,右力为最高,表演者以仰、跪、倒、伏等各种姿态把情感推向顶峰,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
(4)结尾
结尾是整个作品的总结,要起到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还要耐人寻味,为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们常见的结尾有动中结尾和静中结束两种形式。《秧麦娃》的音乐,我采取了静中结束。随着旋律,第四部分舞蹈表现望着金灿灿的麦浪,娃娃们乐了,娃娃们笑了,在田野上尽情地舞蹈。最后,在欢快的乐声中缓缓结束,构图与开头时完全一样,首尾相呼应,留下一副充满遐想的剪影,给人以延伸感,使它如一首清淡而有韵味的诗,给观众无穷回味。
最后,在设计肢体语言时,必须讲究对比,尤其在编排校园舞蹈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动作的对比,才能突出舞蹈形象的情绪变化。我在设计《秧麦娃》的舞蹈动作时,就较注意对比方法的运用,就像说话生动需要有抑、扬、顿、挫一样,舞蹈也有“刚”与“柔”、“慢”与“快”、“弯”与“直”、“正”与“斜”、“高”与“低”、“动”与“静”、“张”与“弛”等对比,尽可能使人体编织的动作语言更加丰满、突出,也能使舞蹈语言更生动。另外一点就是必要的重复、再现手法同样是不可少的。
同此可见,少儿舞蹈的主题与音乐主题的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功能,少儿舞蹈的主题与音乐的一致才能构成一个新的艺术生命,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是相依为命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古人云:“舞者,乐之容也。”把舞蹈比做是音乐的容貌,两者是内容和形态的关系,这一比喻,说明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总之,少儿舞蹈创编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手段,都必须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旨在为舞蹈的主题服务,使作品主题内蕴、人物心境、整体氛围和谐一致,使舞蹈和音乐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