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按照这一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一、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概括起来说,可以分为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到小学生,应当培养的良好阅读习惯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专心读书的习惯。这是许多良好阅读习惯中首要的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聚精会神,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抱定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去钻研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努力弄清文章的内容,把自己的心放进文章里,体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简言之,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善于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读书的习惯。若能如此,心不在焉、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等等不良习惯便会被克制。认真读书的习惯愈巩固,阅读的效果将会愈好。
2.边读边想边做标记的习惯。“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自能读书”等,都离不开动脑思考。没有思维的阅读,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阅读。因为从本质上说,阅读主要是靠思维接收文章的信息,思维是影响阅读效果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种种思维的方法,用来提高阅读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中,随着思考,或受到启发,或得到新知,或发现疑点,该画则画,该圈就圈,该点就点,该抄则抄。学习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下去,便能够习练出非同一般的阅读能力。
3.融解困难的习惯。阅读本身的复杂性往往会使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种种困难。小学生所读的课文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宏篇巨著,却包含了相当丰富的自然、社会多种门类的知识。这样,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要把课文读懂,就需要一步步地解决若干个大大小小的不同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艰苦地探索,而不是消极被动,遇难即退。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思考,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融解阅读中的一个个问题和困难。在这种自学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砺,阅读的效率得到提高,阅读信心愈加增强,以至形成良性循环。
4.学会查阅的习惯。小学生在阅读中所能使用的工具书常见的有专为他们编辑(或者社会上一般通用)的字典、词典和成语词典等。从二年级起,教师就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按说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使用工具书的技能和习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的学生却屡见不鲜。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都能向它请教。教师应当向学生得出要求:无论是在课内或课外,只要坐下来一打开书,就自然而然地把工具书放在旁边。到校上课,把带工具书看得和带课本一样重要。一旦使用工具书成了习惯,学生读书便于如虎添翼,对阅读能力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网上查询搜索,解决难题。
二、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目前小学生阅读习惯方面的状况令人担忧。诸如上述几种阅读习惯,很多学生几乎哪一种习惯都不具备。而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不求甚解,浮光掠影;读书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课文时除了老师提出要求画词、句外,看不到自动圈、点、勾、记的情况;遇到阅读中的问题,基本上是被动地等待“吃别人嚼过的馍”,即便有工具书,也会用,却懒得去查找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作长期的努力,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这里讲的阅读教学过程,指的是从课前预习、上课,到课后复习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时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着种种阅读实践,而阅读实践正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算途径。上述几种阅读习惯,无论课前预习,上课,课后复习巩固,教师都要随时提出要求,告诉他们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发现问题,提醒他们改正,使他们懂得为什么必须改正,怎样改正。但是教师指导了,学生明白了,而且有了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养成了习惯。最重要的是通过“强制”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2.在各种阅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大量的多次反复。仅仅阅读语文课本上有限的文章,尚不能满足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因此,无论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还是学生日常生活里阅读各类读物,都要注意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
3.在严格训练的实践中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坚持不懈,不准有一次违反,不准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有的学生身上表现某种不良的阅读习惯的时候,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
在严格训练时,教师还应该注意以诱导为主。几乎可以肯定,多数学生会由于好的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特别留心去发现这种情况,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加以鼓励,这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每一次“成功”都会强化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学生养成了好的习惯,就能广泛阅读,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从而更好的明志、益德、立品、做人。
一、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概括起来说,可以分为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到小学生,应当培养的良好阅读习惯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专心读书的习惯。这是许多良好阅读习惯中首要的一种。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聚精会神,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抱定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去钻研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努力弄清文章的内容,把自己的心放进文章里,体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简言之,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善于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专心读书的习惯。若能如此,心不在焉、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等等不良习惯便会被克制。认真读书的习惯愈巩固,阅读的效果将会愈好。
2.边读边想边做标记的习惯。“熟读精思”“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自能读书”等,都离不开动脑思考。没有思维的阅读,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阅读。因为从本质上说,阅读主要是靠思维接收文章的信息,思维是影响阅读效果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条件。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种种思维的方法,用来提高阅读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中,随着思考,或受到启发,或得到新知,或发现疑点,该画则画,该圈就圈,该点就点,该抄则抄。学习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下去,便能够习练出非同一般的阅读能力。
3.融解困难的习惯。阅读本身的复杂性往往会使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种种困难。小学生所读的课文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宏篇巨著,却包含了相当丰富的自然、社会多种门类的知识。这样,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要把课文读懂,就需要一步步地解决若干个大大小小的不同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艰苦地探索,而不是消极被动,遇难即退。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思考,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融解阅读中的一个个问题和困难。在这种自学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砺,阅读的效率得到提高,阅读信心愈加增强,以至形成良性循环。
4.学会查阅的习惯。小学生在阅读中所能使用的工具书常见的有专为他们编辑(或者社会上一般通用)的字典、词典和成语词典等。从二年级起,教师就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按说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使用工具书的技能和习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的学生却屡见不鲜。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都能向它请教。教师应当向学生得出要求:无论是在课内或课外,只要坐下来一打开书,就自然而然地把工具书放在旁边。到校上课,把带工具书看得和带课本一样重要。一旦使用工具书成了习惯,学生读书便于如虎添翼,对阅读能力的形成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网上查询搜索,解决难题。
二、怎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目前小学生阅读习惯方面的状况令人担忧。诸如上述几种阅读习惯,很多学生几乎哪一种习惯都不具备。而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不求甚解,浮光掠影;读书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课文时除了老师提出要求画词、句外,看不到自动圈、点、勾、记的情况;遇到阅读中的问题,基本上是被动地等待“吃别人嚼过的馍”,即便有工具书,也会用,却懒得去查找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作长期的努力,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这里讲的阅读教学过程,指的是从课前预习、上课,到课后复习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时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着种种阅读实践,而阅读实践正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算途径。上述几种阅读习惯,无论课前预习,上课,课后复习巩固,教师都要随时提出要求,告诉他们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发现问题,提醒他们改正,使他们懂得为什么必须改正,怎样改正。但是教师指导了,学生明白了,而且有了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养成了习惯。最重要的是通过“强制”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2.在各种阅读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大量的多次反复。仅仅阅读语文课本上有限的文章,尚不能满足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因此,无论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还是学生日常生活里阅读各类读物,都要注意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
3.在严格训练的实践中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要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坚持不懈,不准有一次违反,不准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有的学生身上表现某种不良的阅读习惯的时候,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
在严格训练时,教师还应该注意以诱导为主。几乎可以肯定,多数学生会由于好的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特别留心去发现这种情况,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加以鼓励,这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每一次“成功”都会强化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学生养成了好的习惯,就能广泛阅读,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从而更好的明志、益德、立品、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