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两个学科重组,调整合并为一个新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立已愈10年,其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呈明显扩张态势,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初创阶段,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学术难、就业难等问题。准确界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问题,合理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口径,注重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两个学科重组,并将其从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划属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调整合并为一个新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其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呈现明显扩张态势,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初创阶段。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学术难、就业难等问题。
1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走向及其硕士研究生培养初衷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原本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学科不断涌现的“浪潮”和不同学科间的合并、重组“风波”的影响下,1997年组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它的产生,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1]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性描述可以理解为: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2]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与困境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主要表现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施行分类培养的模式,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占主导,甚至完全取代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根源所在。
2.1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导致与其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落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的初衷与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错位。从理论上说,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理论性人才的,相对应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应用性人才的。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注重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或者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生搬硬套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这种培养目标的混乱,必然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配套方案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与专业性人才培养导师的界定模糊与实习基地的极度匮乏。
2.2招生入学模式的单一导致与其相协调的生源质量较低
招生入学模式与生源质量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因子,优质生源的增多会优化招生入学模式,高标准的招生入学模式又能保证生源质量良好,进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长此以往,循环往复。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两对关系也遵循上述规律,招生人学模式“单一”与生源质量不佳辩证地表现在入学要求的非专业限定和招生入学统一考试两个方面。
2.3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导致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流向的逆反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前景,从根本上都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而且,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本身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于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学术延伸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与出路
针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层次上移的客观要求,必须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修正和调整,准确界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问题,合理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口径,注重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以实现从教学科研型取向向学术延伸型取向转变和从单一的院校行政管理型取向向复合型教育事业应用型转变的目标。
3.1明確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作为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必须坚持学术延伸型和复合应用型硕士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延伸型人才为辅”的分流教育培养机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延伸型硕士生的培养是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优秀生源,补充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硕士生主要是面向实际、面向教育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突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及协调决策能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线的管理人才,加强教育事业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从目前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大力发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3]
3.2促进招生入学模式多元化,提高生源质量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自我改造,首当其冲的是严格控制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近几年来,研究生的扩招应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提升,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还很不成熟,加之学科归属界定模糊,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考虑,其招生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宜过多。
3.3多渠道挖掘就业之路,转变人才培养流向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是制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困境产生的根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固然有忽视学科自身发展、建设规律而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人为地拼合组装在一起的原因,但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非个性化也是导致本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 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8(12).
[3] 董克用.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4] 黄文伟,周庆。孙丽媛.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
[5] 谢秋葵.关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走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6] 王梅,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简介:蔡文姝(1982—),女,大连医科大学七年制助教。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两个学科重组,并将其从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划属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调整合并为一个新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其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呈现明显扩张态势,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初创阶段。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学术难、就业难等问题。
1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走向及其硕士研究生培养初衷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原本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学科不断涌现的“浪潮”和不同学科间的合并、重组“风波”的影响下,1997年组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它的产生,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1]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性描述可以理解为: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2]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与困境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主要表现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施行分类培养的模式,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占主导,甚至完全取代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根源所在。
2.1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导致与其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落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的初衷与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错位。从理论上说,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理论性人才的,相对应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应用性人才的。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注重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或者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生搬硬套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这种培养目标的混乱,必然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配套方案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与专业性人才培养导师的界定模糊与实习基地的极度匮乏。
2.2招生入学模式的单一导致与其相协调的生源质量较低
招生入学模式与生源质量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因子,优质生源的增多会优化招生入学模式,高标准的招生入学模式又能保证生源质量良好,进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长此以往,循环往复。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两对关系也遵循上述规律,招生人学模式“单一”与生源质量不佳辩证地表现在入学要求的非专业限定和招生入学统一考试两个方面。
2.3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导致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流向的逆反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前景,从根本上都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而且,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本身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于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学术延伸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与出路
针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层次上移的客观要求,必须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修正和调整,准确界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问题,合理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口径,注重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以实现从教学科研型取向向学术延伸型取向转变和从单一的院校行政管理型取向向复合型教育事业应用型转变的目标。
3.1明確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作为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必须坚持学术延伸型和复合应用型硕士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延伸型人才为辅”的分流教育培养机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延伸型硕士生的培养是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优秀生源,补充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硕士生主要是面向实际、面向教育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突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及协调决策能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线的管理人才,加强教育事业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从目前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大力发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3]
3.2促进招生入学模式多元化,提高生源质量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自我改造,首当其冲的是严格控制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近几年来,研究生的扩招应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提升,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还很不成熟,加之学科归属界定模糊,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考虑,其招生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宜过多。
3.3多渠道挖掘就业之路,转变人才培养流向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是制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困境产生的根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固然有忽视学科自身发展、建设规律而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人为地拼合组装在一起的原因,但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非个性化也是导致本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 卜树春.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8(12).
[3] 董克用.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4] 黄文伟,周庆。孙丽媛.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
[5] 谢秋葵.关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走向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6] 王梅,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简介:蔡文姝(1982—),女,大连医科大学七年制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