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争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ydd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每周三下午我们教师都聚在一起共议下一星期所讲授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本周教学中的相关热点问题。每次的活动大家可以说是“思的深入、辩得精彩、研的扎实”,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中“争吵”是在所难免,而正是这样的争吵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争吵一:“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推上讲台”——教师烦吗?
  教完连乘连除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围绕如何让学生的应用思路更清晰的问题,教研组内8位数学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做法献计献策。
  甲:将每步思路清晰地呈现于黑板上,让学生互相之间说一说就清楚啦!
  乙:多找一些类似的题让学生做一做,会做了自然清楚!
  丙:学生会做,思路并不一定清晰,可能只是一种模仿。我觉得课上多让学生练练嘴,这样更有助于理解。(几位教师点头同意)
  我说:除了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路描述,还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比如,今晚我就结合布置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任选三道应用题将两步计算的思路及想法分析给爸爸妈妈听,同时考考爸爸妈妈还有什么方法?让爸爸妈妈也说说自己每一步算出来表示的是什么。
  听完我的话,组内有一位教师立刻反驳:如果学生的学习都要家长这样操心,家长一定觉得教师挺烦,况且在学校说过了也做过了,没有必要再动用家长的力量,再说学生说的对与错家长也无从得知。
  我的思考:其实学生的教育本身就不是单一的,他们是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这个成长过程中需要多方的合作,其中家校的配合就是一个主要方面,在学生的初学阶段除了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督促,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是需要家长的用心支持与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很兴奋,很热情地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数学需要的是思维,但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只有将所学知识说清了道明了,思路才会清晰明朗。理解教师良苦用心的家长会说教师“烦”吗?
  争吵二 “在作业中要考虑出题人的意图”——学生累吗?
  校内期中学情调研刚结束,教研组内8位教师坐在一起围绕学生共性的错误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讨论到关于估算的一道选择题时,大家又有了分歧。
  题目:下面选项中得数比1800大,比2800小的是( )。
  ① 46×52 ② 865÷7 ③32×67 ④53×45
  有教师认为这题应该有3个选项:①③④。因为综合估算的知识,这3个选项都在这个范围内。而有的教师却认为只能选③,因为只有第③个选项按小估法得数比1800大,按大估法得数比2800小。选3个选项的认为学了估算就应该综合应用估算的知识,而不能仅仅被教材中呈现的某个练习所限制,教材是就某个单一的题来分析,这题是多个题的选择,应该综合应用。争辩到后来认为只能选③的教师甚至提出:“出题人的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大估与小估之间取舍啊!”
  我的思考: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今后生活中能综合应用,难道他们在做每道题之前应该先考虑这题的出题者究竟是想要什么答案吗?太悲哀啦!其实针对估算这一题的争辩,也反映了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的估算是在“重视”与“忽视”间游走。
  1.估算教学价值的缺失“暗淡”了估算教学
  估算既依托于精算,又高于精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数感、思维、反思等能力的发展意义深远。而“估算”方法的多元、结果的多样、评价的多角度,都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怎么也无法与方法单一、答案唯一的“精算”比。难教又难学怎么办?于是有的教师把估算教得像精算,也有标准答案,不同的类型配有不同的“算法”,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或者干脆充分开放,天马行空,估算成了想怎样就怎样。
  2.估算能走多久多远,教师的数学素养很重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对估算的认识,对教学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估算教学的效果。我觉得学校应结合相关培训让教师系统学习,让教师明确估算的意义、实质、方法和适用情况;同时让教师体会到现实中,精确是相对的,模糊才是绝对的,体会到估算对学生思维模式、数感培养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开展估算教学,才不会流于形式。
  每周的教学研讨可以说是一次教学经验的分享、一次问题的大讨论,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但需要同伴的互助鞭笞,还需要彼此的结伴而行、相互提点,这样才能使教研组成员真正发挥团队优势,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水平!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课堂中,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有教师对教的反思,就应该有学生对学的反思。而现在很多教师在谈到反思的时候都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等,只是关注了教师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方面。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重视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会了
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数(量)时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测量,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检验计算、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它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数感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师
有幸听了两位数学教师执教“倒推策略”一课,他们对教材中例1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的思考。  案例A:  师:昨天,老师家来了两位客人,我女儿给他们倒了两杯果汁。(出示图片)大家看,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将果汁多的甲杯倒一些给乙杯。  师:这是个好办法。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你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他们获取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但媒体演示最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罢了,终究代替不了学生必不可少的操作。最近,笔者聆听了本校某教师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感触颇深,现将教学过程概述如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饼两道例题,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而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初次看这节课的内容,感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初次教学:课堂陷入僵局  按照自己的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变活跃、热闹了,学生用智慧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与感动,课堂因此成为师生、生生间智慧碰撞与心灵交融的舞台。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遭遇一些“不和谐”的提问,对此,教师该如何介入和应对?  声音一:“我已经会了!”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8×44 8×56”后提问:“观察这道题,相同的因数是什么?”“有没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样计算简便,简便在哪里?”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教学起点既要课前预设,更应适时调整  案例(一):“时、分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面模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课、英语课上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小学数学课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正是数学课的“软肋”。正是缺少了这些训练,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尤其是“家常”的数学课总给人以抽象甚至呆板的感觉。因此,在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
数学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很少考虑情趣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当然也就显现不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更别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我认为,数学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情趣,既不利于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下面,结合自己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谈一些关于学生情趣形成的问题。  如这样一道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
一、初步感知规律    听写:圆、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三角形。  师:这里有几个圆、几个三角形?圆与三角形的个数怎么样?接下去会画吗?(学生接着画)  师:怎么不画了?能画完吗?怎么办?  生:用“……”表示。  师:谁来解释一下“……”的意思?  生1:“……”表示有很多很多,画不完。  师:圆有多少个?三角形有多少个?  生:圆有无数个,三角形有无数个。  师:圆和三角形哪个多?  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