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结合社会的需要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公正意识、国际意识、道德责任是历史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历史教师要经常把这些社会教育的任务融入历史教学中,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升学考试而教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完成这一社会任务呢?
一、要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养成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民族感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超越历史走向未来的时代,中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我们教师要用历史上重视道德教育的成功例子来教育学生,勉励学生。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有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摧残妇女、培养奴才意识等负面作用;但它所倡导的勤劳勇敢、克己奉公、天人和谐、以德治国、尊老爱幼等思想精华,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奉行的道德准则。上课时多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养分,可使学生注重修身,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这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历史教师应该好好把握。
历史上还有许多生动的爱国主义范例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大志,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的典故,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好素材;石敬瑭甘当儿皇帝,秦桧不顾民族利益,汪精卫卖国求荣等反面例子也能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民族情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说明国家落后、国力削弱、民族分裂就会成为别人侵略和欺压的对象,使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认识到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包括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
每个人都是社会成员,作为社会公民,应有公正、公平的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有利于我国社会公正合理秩序的建立,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教师可结合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中国历史上进行的很多改革都采取了减轻赋税的措施,以建立一种更趋于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结果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如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古代的“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农民战争思想体现了想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需求和愿望,虽然这些主张在封建时代不能变为现实,但却反映了人民的追求和愿望。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土地改革政策,都是进行公平公正教育的好题材。
从世界范围讲,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就是建立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资本主义强国通过侵略扩张,把亚非拉广大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二战后,第三世界崛起,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追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雅典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法律体制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制建设等历史事实,向学生说明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作为社会公民,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义务。教师要利用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国古代农田的大量开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过度开垦也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其原因除了战乱以外,黄河流域人口过多和过度开垦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协调农业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阶段,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表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迈进工业化的门槛,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可回避。工业废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出现,工业废水和废弃物带来水污染和环境污染,所以在讲授工业革命时可与学生一起探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为使我国尽量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最后付出高昂代价的老路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战争给环境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生化武器、核武器发明后,对环境的危害日益严重。1945年,美国一颗原子弹投向广岛,近十万生命瞬间灰飞烟灭,到1950年,因为后遗症陆续又死亡了20万人。越战期间,越南大约40%以上的森林受到破坏,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至今还一片荒芜。因多年战争,阿富汗森林一半以上的面积被毁坏殆尽。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多处油井着火,给伊拉克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通过对这些战争危害的分析,学生意识到战争是最大的环境污染者,从而增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要紧跟世界潮流,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开放的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因此,教师要利用新课程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唐朝由于实行开放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沟通,因而出现了经济发达、繁荣昌盛的局面,形成“中华文化圈”,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断绝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良机,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也使产生于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缺乏国际市场,加之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受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不能迅速发展。而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它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了中国的闭关之门,从此中国被迫一次次失去更多的权利,最终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使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更好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国力稳步提升。通过学习以上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开放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开放意味着发展进步,封闭导致保守落后,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总之,历史教师应抓住新课改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他们的社会公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开放合作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胸襟开阔的现代公民。这是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所在,也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要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养成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民族感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超越历史走向未来的时代,中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我们教师要用历史上重视道德教育的成功例子来教育学生,勉励学生。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有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摧残妇女、培养奴才意识等负面作用;但它所倡导的勤劳勇敢、克己奉公、天人和谐、以德治国、尊老爱幼等思想精华,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奉行的道德准则。上课时多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养分,可使学生注重修身,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这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历史教师应该好好把握。
历史上还有许多生动的爱国主义范例供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大志,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的典故,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好素材;石敬瑭甘当儿皇帝,秦桧不顾民族利益,汪精卫卖国求荣等反面例子也能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民族情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说明国家落后、国力削弱、民族分裂就会成为别人侵略和欺压的对象,使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认识到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包括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
每个人都是社会成员,作为社会公民,应有公正、公平的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有利于我国社会公正合理秩序的建立,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教师可结合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正意识。中国历史上进行的很多改革都采取了减轻赋税的措施,以建立一种更趋于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结果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如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古代的“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农民战争思想体现了想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需求和愿望,虽然这些主张在封建时代不能变为现实,但却反映了人民的追求和愿望。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土地改革政策,都是进行公平公正教育的好题材。
从世界范围讲,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就是建立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资本主义强国通过侵略扩张,把亚非拉广大国家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二战后,第三世界崛起,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追求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雅典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法律体制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制建设等历史事实,向学生说明法律对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类的生存环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作为社会公民,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义务。教师要利用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国古代农田的大量开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过度开垦也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其原因除了战乱以外,黄河流域人口过多和过度开垦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协调农业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阶段,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表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迈进工业化的门槛,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可回避。工业废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出现,工业废水和废弃物带来水污染和环境污染,所以在讲授工业革命时可与学生一起探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为使我国尽量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最后付出高昂代价的老路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战争给环境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生化武器、核武器发明后,对环境的危害日益严重。1945年,美国一颗原子弹投向广岛,近十万生命瞬间灰飞烟灭,到1950年,因为后遗症陆续又死亡了20万人。越战期间,越南大约40%以上的森林受到破坏,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至今还一片荒芜。因多年战争,阿富汗森林一半以上的面积被毁坏殆尽。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多处油井着火,给伊拉克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通过对这些战争危害的分析,学生意识到战争是最大的环境污染者,从而增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要紧跟世界潮流,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开放的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因此,教师要利用新课程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唐朝由于实行开放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沟通,因而出现了经济发达、繁荣昌盛的局面,形成“中华文化圈”,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断绝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良机,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也使产生于明朝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缺乏国际市场,加之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受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不能迅速发展。而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它为了寻求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了中国的闭关之门,从此中国被迫一次次失去更多的权利,最终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使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更好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综合国力稳步提升。通过学习以上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开放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开放意味着发展进步,封闭导致保守落后,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总之,历史教师应抓住新课改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他们的社会公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开放合作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胸襟开阔的现代公民。这是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所在,也是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