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与生活融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融合 生活化教学
在现在这样开放与竞争的时代,世界多彩而急速变化着。当代小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某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教材的课堂分析和讲解,不能完全跟上现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语文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会毫无生气,犹如一个空壳。语文训练必然会呆板枯燥、劳而寡效,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可以从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指的是语文教师在向小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引入社会生活的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文本阅读中,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学习生活并丰富人生。
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充满生活气息。比如复述课文,苏教版的语文课文大多语言优美,读来如行云流水,让人赏心悦目。如果教授时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学生对复述就会有畏难情绪,时间一长,学生就可能产生应付心理。但是,如果我们把复述放到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把书上要求复述的内容回家以讲故事等方式复述给旁人听,然后让听者进行简单的评价。这样“说”者因为有了听众,就会有兴趣说,也会很自然地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这种复述方式我想谁都乐于尝试,学生就不会因此而惧怕复述。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变得生动、自然,发展的智能更宽泛。
第二,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体验途径和方式更多样化。比如在讲课本中关于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时,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赞叹春天多么美,并强行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塞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时间久了,可能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如果我们让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体验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到室外,体验春天的美,让他们真正融入其中;也可以观看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这样他们便可以更直观地领略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也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语文生活化教学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采用多种方式,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实践性。比如《蚕姑娘》这篇课文,其中写了蚕姑娘的几次变化,每次变化都有不同的特点,现在很多学生對蚕姑娘的生长情况可能不是很了解,教师如果运用以往直接讲解的方式,就会枯燥无味。所以我除了将自己养的蚕宝宝给学生观察外,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试着养几条蚕宝宝,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蚕姑娘变化的有关情况,并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通过向同学介绍和拍影像资料等方式,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既训练他们的能力,又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更清楚地了解蚕姑娘,产生对蚕姑娘的喜爱之情。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遵循“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理念,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处处留心皆语文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汲取与运用语文的养分,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第一,努力使学生的日常生活趋于“语文化”。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或运用语文。很多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因为平时没有注意积累素材,而且写的文章往往没有新意,语言比较平淡没有亮点。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看电视节目或者收听广播、看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注意观察与积累,可以将其中用得好的字词或者成语、俗语记录下来,也可以把认为用得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字、词、句找出来。而且学生从中学到的道理可以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教师注意在这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语文学习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去。
第二,使班级生活渐渐“语文化”。班级生活与学生、教师都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可以在班级活动中锻炼自己,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训练能力。比如在进行班委选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这样既可以使班委选举更民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活动,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又能使他们更关心班集体等。班级生活“语文化”可谓一箭多雕: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设计;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这种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很好地运用。
第三,社会生活要“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为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尽公民应尽的责任。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都见到的街头交通、农贸市场、城市环保、治安状况、新建的大厦甚至个体摊点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进行思考,使自己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建设。
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也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能够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好习惯。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活融合 生活化教学
在现在这样开放与竞争的时代,世界多彩而急速变化着。当代小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某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教材的课堂分析和讲解,不能完全跟上现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语文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会毫无生气,犹如一个空壳。语文训练必然会呆板枯燥、劳而寡效,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可以从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指的是语文教师在向小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引入社会生活的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不露痕迹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文本阅读中,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学习生活并丰富人生。
第一,教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充满生活气息。比如复述课文,苏教版的语文课文大多语言优美,读来如行云流水,让人赏心悦目。如果教授时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学生对复述就会有畏难情绪,时间一长,学生就可能产生应付心理。但是,如果我们把复述放到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把书上要求复述的内容回家以讲故事等方式复述给旁人听,然后让听者进行简单的评价。这样“说”者因为有了听众,就会有兴趣说,也会很自然地用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这种复述方式我想谁都乐于尝试,学生就不会因此而惧怕复述。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变得生动、自然,发展的智能更宽泛。
第二,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体验途径和方式更多样化。比如在讲课本中关于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时,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赞叹春天多么美,并强行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塞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时间久了,可能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如果我们让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体验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到室外,体验春天的美,让他们真正融入其中;也可以观看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这样他们便可以更直观地领略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也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见语文生活化教学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采用多种方式,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三,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实践性。比如《蚕姑娘》这篇课文,其中写了蚕姑娘的几次变化,每次变化都有不同的特点,现在很多学生對蚕姑娘的生长情况可能不是很了解,教师如果运用以往直接讲解的方式,就会枯燥无味。所以我除了将自己养的蚕宝宝给学生观察外,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试着养几条蚕宝宝,每天观察它们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蚕姑娘变化的有关情况,并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通过向同学介绍和拍影像资料等方式,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既训练他们的能力,又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更清楚地了解蚕姑娘,产生对蚕姑娘的喜爱之情。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遵循“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理念,在语文学习中养成处处留心皆语文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汲取与运用语文的养分,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第一,努力使学生的日常生活趋于“语文化”。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或运用语文。很多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因为平时没有注意积累素材,而且写的文章往往没有新意,语言比较平淡没有亮点。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看电视节目或者收听广播、看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注意观察与积累,可以将其中用得好的字词或者成语、俗语记录下来,也可以把认为用得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字、词、句找出来。而且学生从中学到的道理可以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教师注意在这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语文学习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去。
第二,使班级生活渐渐“语文化”。班级生活与学生、教师都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可以在班级活动中锻炼自己,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训练能力。比如在进行班委选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演讲,这样既可以使班委选举更民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活动,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又能使他们更关心班集体等。班级生活“语文化”可谓一箭多雕: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设计;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这种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很好地运用。
第三,社会生活要“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为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尽公民应尽的责任。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都见到的街头交通、农贸市场、城市环保、治安状况、新建的大厦甚至个体摊点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进行思考,使自己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建设。
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也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能够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