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中考题的再思考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son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目呈现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因此,在数学众多思想方法中,数形结合思想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数形结合的实质是将抽象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或者在研究图形时,利用代数性质解决几何问题。即数形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数解形”,另一个是“以形助数”。数形结合的试题覆盖面广,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及运用数学的意识。
  例题:如图1,将△ABC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中,点A、B、C均落在格点上,
  (1)△ABC的面积等于;
  (2)若四边形DEFG是△ABC中所能包含的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请你在如图所示的网格中.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该正方形,并简要说明画图方法(不要求证明).
  二、题目简析
  本题是2013年中考数学天津卷第18题(填空题最后一题)。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网格内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及锐角三角形内接最大面积的正方形的做法,难度较大。对第(1)的解答,解题关键是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或用矩形面积减去两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对第(2)问的解答,首先在确定最大正方形的边落在锐角三角形的哪条边上,再作图。本题并不是考查学生简单的作图能力,而是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来自主探究求解途径,考查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对此题的解答,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三、问题解答
  (一)对第(1)问的解答
  解法一:借助网格中的格点,直接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
  S△ABC=■×4×3=6
  解法二:借助网格中的格点,间接求,用矩形面积减去两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S△ABC=4×3-■×3×1=12-6=6
  小结:初中阶段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常有以下方法:1.公式法:解题时一般用来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如三角形、矩形等),2.割补法:解题时一般用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本题中的两种解法一是直接用公式求,另一个是补成一个矩形来求解,相比较而言,直接求比较简便。
  (二)对第(2)问的解答
  1. 若正方形的边落在AB上,作出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则△CDG∽△CAB,则■=■,设正方形DEFG的边长为x,则■=■,解得x=■,则正方形的面积S1=■≈2.94;
  2. 若正方形的边落在BC上(图略),根据勾股定理得BC=■,高AQ=■=■=■,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用类似于1的方法,求得x=■■。则正方形的面积S2=■≈2.98;
  3. 若正方形的边落在AC上(图略),根据勾股定理得BQ=2■,AC=3■,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用类似于1的方法求得x=■■。则正方形的面积S3=■=2.88。所以S2>S1>S3,
  发现: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如图2,正方形的边落在BC上,在这个锐角三角形的最短边上。
  小结:本题中涉及到锐角三角形,由于图形过于简单,直接观察看不出什么规律,所以我们借助数的精确性,通过计算让图形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显,进而来阐述图形的属性。要注意的是对图形中的数进行计算时要做到细心准确,只有正确的数的结果才能转化为正确的形的关系。
  四、解后反思
  (一) 思考:是否任意的锐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结论,即:在锐角三角形内画一个充分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落在最短边上?
  验证:如图,锐角三角形ABC中,∠A、∠B、∠C的对边分别计作a、b、c,且a  1. 若正方形的边落在BC上,如图3,设正方形的边长为m,
  由相似可得:■=■,整理得:m·ha=a·ha-a·m
  所以m=■
  2. 若正方形的边落在AB上(图略),设正方形的边长为n,用类似(1)的方法可得:■
  3. 若正方形的边落在AC上(图略),设正方形的边长为p,用类似(1)的方法可得:■
  要比较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只需比较m、n、p的大小。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可得:
  a·ha=b·hb=c·hc
  要比较m、n、p的大小,只需比较a+ha、b+hc、c+hc的大小
  方法:延长BC到点D,使得BD=AB=c,
  则CD=c-a,DE=ha-hc,根据斜边大于直角边,即DC>DE,
  可得:c-a>ha-hc。整理得:c+hc>a+ha
  同理可证,c+hc>b+hb>a+ha,所以,m>p>n
  结论1:在锐角三角形中,画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其边必定落在锐角三角形最短边上。
  (二)思考:是否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结论,即:在直角三角形内画一个充分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落在最短边上?
  验证: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计作a、b、c,且a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可得ab=c·hc,用类似4.1的方法可得
  c+hc>a+b,可证得:m>n
  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画面积最大的正方形,其边必定落在直角三角形最短边上(即直角顶点处)。
  (三)思考:是否任意的钝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结论,即:在钝角三角形内画一个充分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落在最短边上?
  例题:在三角形ABC内画一个充分大的正方形,当正方形的边落在BC边上时,正方形边长为m(如图5),当正方形的边落在AB上时,正方形边长为n。
  若BC=3,tanB=■;1. 当AB=5时,求m的值。2. 当AB=6时,求m,n的值。3. 在AB>5的钝角三角形中,AB为何值时,有mn?
  解答:(1)当AB=5时,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可求得m=■
  (2)当AB=6时,三角形ABC为钝角三角形,此时仍有:m=■,用类似于锐角三角形的方法可求得:n=■此时m=n
  (3)当5n当AB=6时,有m=n当AB>6时,有m  结论3:钝角三角形内画一个充分大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其边必落在哪边上不能确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结论:(1)锐角三角形内画一个充分大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其边必落在短边上;
  (2)直角三角形内画一个充分大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其边必落在直角边上(即落在短边上);
  (3)钝角三角形内画一个充分大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其边必落在哪边上不能确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小结:通过对这一具体问题的解答,我们将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形,而对一般情况的证明,我们也是将“形”的关系用“数”来表示。虽然“形”的形象直观,但在定量方面还必须借助于代数的计算,把“形”正确的转化成“数”的形式。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切莫忘,代数几何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所以,在几何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知识”与“思想”的和谐统一,处处关注与“形”有关的“数”的性质,尝试用“数”来描述“形”,用“数”来刻画“形”,真正做到数形结合。
其他文献
可转换债券在我国资本市场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基于B-S模型的可转债定价模型,用招行转债进行了案例分析,将可转换债券分解为普通债券和买入期权两部分进行理论定
在初中数学阶段,经常会遇到一些求最短路线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绝大部分可以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加以解决。此类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求作一点,使它到同一平面内的多个点的距离之和最短的问题  例1:如图(1),A、B、C、D是四家工厂,现要建一个水厂给这四家工厂供水,请找出一点P,使点P到四家工厂的距离之和最短。  分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到A厂、C厂的距离之和最短的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