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堂之我见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自主;探究;圆的周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61-02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某种概念、原理或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提高智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点
  好奇和好问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求知欲强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天性,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问题情境可设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内容的关键处、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困惑处。
  《圆的周长》这节课是苏教版五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图形的周长求解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的周长,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圆的周长?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吗?灰太狼多次受到喜羊羊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新招,想为难喜羊羊。灰太狼要和喜羊羊赛跑,灰太狼沿着圆形路线跑,喜羊羊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假如他们的速度一样,谁能赢呢?
  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依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并设问: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怎样求出圆的周长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类比。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体验感悟,使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探究。
  《圆的周长》一课中,我预设了三次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
  合作探究1:从材料袋中取出一元硬币,摸一摸它的周长,然后量出它的周长。
  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找到线绕法与滚动法测量出了一元硬币的周长。
  合作探究2:从材料袋中取出4个大小不同的圆,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并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3:
  (1)用计算器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2)观察表格,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经过三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初步猜测或找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时让学生自学课本,进一步明确圆周率与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在整个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推到前面,让学生自主学、努力学,课堂上充盈着学生的“声音”。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同伴互助、深入理解。
  三、学会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善于创新。
  动手操作、善于创新的能力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试一试”“画一画”“换一换”和“摆一摆”“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寻找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提高动手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找到了线绕法与滚动法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有的学生用较粗的线去绕圆一周,再测量这一周线的长度,因为线比较粗,测量误差比较大。通过动手实践,有的学生提出了更好的方法,用透明胶带绕圆一周,再测量这一周胶带的长度,误差减小了,准确性大大提高。
  2.问题解决,发展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问题解决”的目的不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本身,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指出:“优秀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应该注意通过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结合图形指导学生按顺序思考、逆序思考;通过说题意,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求同、求异思维;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编”等算法多样化的开放性练习,指导学生理解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训练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如《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出示下面两幅图:
  先让学生比较图(1)中黑线与灰线的长短,在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图(2),再比较黑线与灰线的长短。图(2)中的灰线图形经过翻转可以变成图(1)中的图形。让学生对照同一条件,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思路开阔,思维火花闪现。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进行猜测与验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再创造。
  总之,探究性课堂涉及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单位: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一要求,苏教版教材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精选了画图、列举、假设、转化等常用策略。苏教版五下安排的“转化”策略是一种十分常见又极其重要的思想性策略,对于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数学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修订版教材将“转化”策略提前到五年级来教学?  在2014版修订教材中,《解决问题的
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学校文化建设这个平台和载体。  然而,当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确定之后,如何将它们付诸实践并取得预期的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语文》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和相处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童心。  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巨人。在世人眼中他是“伟大”的化身,但在课文中当他与一个年龄、地位、名誉等悬殊甚远的普通的小女孩相处时,却发生了有趣的故事,文章以小见大,让我们
管理学理论认为,组织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存在生命周期,并呈现为一条曲线——诞生,成长,成熟,经历摇摆之后必然也会走向衰退,这被称为曲线逻辑。英国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提出“第二曲线理论”:当不断地追求效率却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的时候,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有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下行之前开始一条新的增长曲线。这条增长线
一、直面尴尬:儿童话语依然难登“大雅之堂”  成尚荣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为智慧的生长而教”,掷地有声,一针见血。可是,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仍然难逃这般心境:不管文章体裁如何,学生起点怎样,更不细究学生兴趣点在哪里,朝哪里发展,还是从教者的教出发。儿童话语,依然难登“大雅之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原因之一,不知何为“儿童话语”——缺乏对儿童话语的意义探寻。倾听儿童话语,早在20世纪后期就已得到充
【片段一】  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毛驴怎么少了》,仔细听,听完了请说一说毛驴是怎么少的。(故事《毛驴怎么少了》:有一个人买了10头毛驴,当他骑上1头毛驴的时候高兴地数了数,发现只有9头,他吓出了一身冷汗,马上跳下来又数了一遍,这时就又是10头毛驴了。于是他想:我步行就可以多出1头毛驴,骑上毛驴就会损失1头,看来我还是步行好啊!)  【
【摘要】写作知识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课程的核心因素。写作教学应该教什么样的“知识”,怎么教“知识”,审视几种美国的写作教材内容,从任务设计方面,能够发现其在教学中列出的写作知识,清晰精准,讲求呈现方式,突出过程指导,体现专业性、可接受性等。写作知识成为指导学生写作学习的支架,支撑起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任务设计;写作知识;支架  【中图分类号】H319.36 【文献标志码】A 【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综合性;实践性;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52-02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个课程领域之一,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综合与实践”教学成为大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1)重视程度不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习得;语言支援;秦兵马俑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55-02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习得,多始于教材中语言形式的“破解点”,如观察的视角、布局的策略……“点”的确立,意味着语言习得目标的锁定,接下来就是“路”的选择。李维鼎在《语言支援:语文教师的重要作为》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教师将‘教
语文学科背后承载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智慧、情感和审美内涵等——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隐藏在语文之中了。因此,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着眼于某个内容的思想提炼,而是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和语文学科本体价值的一套体系化的结构。本文尝试结合实例阐释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路径。  一、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挖掘的基本点——学科内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