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人文主义教育,实施生物情感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怎样渗透人文主义教育,这是需要每一个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深思的问题。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人文教育把握不当,就可能给学生带来某种情感方面的缺失。因此,我们在开展人文教育的同时,还应该践行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深入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情感需求,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渗透人文素养素材,注重生物教学过程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其他生物和生物圈的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素材,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内容,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媒介。例如:教学“生物与生物圈——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时,阐述了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后,还引导学生如何关注社会、关注生物科学。并在学习过程中讲述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与人文素质。教学“生物圈中的人的生殖与发育”时,利用生物进化的证据,讲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与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突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榜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素养的融会,并始终贯穿于生物教学中。
  二、结合生物知识教学,发挥生物学史作用
  传授生物学知识是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通过讲述生物学的发展史,可以展现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注重讲述生物学发展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表现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从中展现生物学家们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学习“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一课时,讲述人类起源与进化就要紧抓中国科学家们在探索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成就开展教学。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以及富于创造性的科学精神。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课本中蕴藏的生物学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生物的变异”时,从中体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如栽培植物技术与饲养动物的优良品种,很多都源自我国,如水稻、家猪等。通过介绍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而激发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三、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中蕴含人文教育价值与情感功能。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通常有: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生物学是典型的自然科学。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在书中讲科学、在书中学科学”的方式,“填鸭式”地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往往感到生物知识内容过于抽象、深奥,书本中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还很遥远。③教师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人体的呼吸》中的“模拟膈肌运动”就是通过开展“膈肌运动”演示仪探究呼吸运动中膈肌的运动规律的。它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吸引。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除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实验。在自主实验中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人文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是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存在的形式,是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通过身体生命价值观教育,既能够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够学会珍惜他人,珍惜一切生命。我们纵观现行的生物教材就会发现,课本中展示了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渗透。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从中可以感悟到生命的循环过程: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到果实、产生种子的再循环。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与学生一起领悟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艰难。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开展联想,看看人类的生命循环过程。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同时又是多么幸运。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理解“珍惜”这个词的意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当今全球的环境污染正逐渐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质量与生存环境,继而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五、开发生物课外资源,实现情感层面升华
  生物这门学科的课外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可以利用的课外资源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形式很多,通常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的。如生物圈中有哪些植物?植物的种子是怎样的?只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浅层次的。但是,如果真正接触绿色植物,学生就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例如:教学“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时,我们不妨与学生一起去农村的菜园或者苗圃中,实地观察植物的特点,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并利用工具解剖。这样,就能从中发现植物生长与生殖的过程。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到绿色植物对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弄清楚对大自然有益与有害的植物后,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种植植物对保护对大自然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铲除破坏自然平衡的有害植物。这样,学生的情感层面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人文情怀教育是符合人文学科发展规律的。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情怀的渗透时要注意积极引导,尤其要深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仔细分析,认真探讨,形成学生交流、师生共鸣的局面。这是不断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初中化学教学出发,分析了传统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提问的新要求,论述了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化学教学 有效提问策略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作为探究活动重要环节的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物理学科的概念抽象、规律复杂,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刚接触物理学的初中学生。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物理实验,对初中生学好物理学作用显著。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由一个知识点向相关知识进行思维扩展就是发散性思维。这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深学透。  
摘 要: 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简称。EPD教育项目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现在和将来的全球环境、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从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陈旧和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学习期间,人们需要的是“终身学习”。因此,当今的教学方法不能只停留在“教什么”、“如何教”等方面,而应该重视“如何学”、“如何学之有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