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实例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社会责任是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新教材提倡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挑选典型事例,设计学习任务单,跟踪学习过程,指导迁移学习成果,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和策略,下面,通过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落实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背景与需求:社会需要培养信息社会的责任
  虽然学校和教师在平台的选择、平台的应用和操作层面已有了初步的经验,但推动在线课程的健康发展,改善在线学习平台的适用性是基础,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才是关键。近年来,一系列由网络引发的中学生信息道德缺失现象逐渐显现,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信息社会,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标准》强调,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从而使其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而我国中小学信息社会责任教育起步较晚,仍有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入挖掘信息社会责任教育素材,通过对生活实例的深刻剖析,肩负起传递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
  课标与理解:在真实情境中历练并形成能力
  《标准》指出,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够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合法权益、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对新观念、新事物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理性的判断。如何理解《标准》要求,准确把握信息社会特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信息社会规范,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结合真实情境进行教学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历练并形成学生的能力很有必要,接下来从教师和学生的维度进行说明。
  教师维度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需确定任务的内容和目标,着重考虑各种媒介在教学层面对应的具体内容,如“直播带货”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它跟传统经济形态有什么不同?判定直播价值的基本立场是什么?又如,微信公众号如何策划运营?如何组织推送文案、回复评论?其次,要重视学情调查,教师可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先验图式”,设计合理的学习起点、重点、终点,给学生提供合宜的学习支架和理论参考。最后,要提供学习方法和评价机制,实践活动需要设置在真实的情境里,没有方法引导、原则规范、评价量规,学习活动就必然流于“浮夸”或出现“悬空”结果。信息技术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合理使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信息系统,负责任地发布、使用和传播信息。
  学生维度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成为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者。知识学习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在线实践活动是建构新知识、达成共同理解的高层次的思维建模。其二,建设在线学习共同体。多人合作探讨有助于“翻新”认知结构,反思自我不足;有利于形成“共學、互学”的氛围,获得新知识、新能力。其三,拥有选择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权利。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呈现知识多元、结构开放的格局,体现选择性原则,让学生有选择地主动学习、探究。
  教学与实践:创设应用场景,研讨生活实例,树立科学精神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准确把握《标准》要求,立足新教材,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优化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新教材教学中使用的几个例子。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片段一,选自浙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信息的安全与保护》,教材内容包含“个人信息概述”“个人信息泄漏的危害”“个人信息泄漏的渠道”“个人信息的保护”四个方面。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知道做些什么”“知道谁能信任”“知道避免什么”“知道如何做出反应”“知道后果”。
  本课首先提出问题“微信好友皆为友?”,开展微信朋友圈大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微信朋友圈的三个行为,让学生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供了三份学习材料。
  材料1:你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并不真实的消息,并已经有大量的人转发。
  问题1:搜索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可能面临的处罚。
  材料2:一张分享到朋友圈的火车票图片,并已对乘车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
  问题2:尝试利用这张图片的细节,获取这个人的乘车信息。
  材料3:一张分享到朋友圈的日常生活照片。
  问题3:尝试利用这张照片的信息,获取这个人的家庭住址。
  将上述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分组,使用各种工具完成相关任务,并进行交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对上面三个行为的探究与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微信朋友圈存在的安全隐患,使学生从熟悉的应用开始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引入后续的学习项目。
  2.情境辩论,启迪学生信息社会使命感
  教学片段二,讲授浙教版必修1第五章《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讨论,课堂上进行分组辩论,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完成终结性评价。如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是课堂设计的关键,考虑到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因此采用了“辩论”的形式,通过学生分组、问题筛选、课前查阅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还会衍生出新的问题,综合所学、所查,在做好辩论准备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的认知。学生通过辩论认识、了解问题的本质后,自然能认识到“自觉维护和遵守人工智能社会化应用的规范与法规”的重要性,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其他文献
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无数精美的名画和优秀的画家脱颖而出。例如梵高的《星夜》与莫奈的《日出》等,每幅传世的佳作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画家也有属于自己的画风。而模仿和学习名作名画的风格,千百年来人们趋之若鹜,也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合成具有艺术风格的自然图片引起了计算机科学家的兴趣。把自然图片转化为风格化的艺术图片,被称为风格迁移,提供风格纹理和笔触的图片(如油画)被称作风格图,
最近参加的一个教研活动中,一位上课教师在项目学习小组活动的某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位学生担任小记者的角色,小记者的任务是去其他小组采访并回组内汇报。作为合作学习思路下设计的一种角色,“记者”这种鲜明的身份令人感觉生动,印象深刻。巧的是没过多久,我看到了美国科普作家大卫·迪绍夫写的《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一书提到人的12种心智“元表征”,提供了更多的理解参考。  项目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任务因为比较复杂
第一部分缘起谢作如:今天的重点话题是“中国特色开源硬件”。我在一次会议中得知,装备中心在开展“中国特色的开源软硬件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此我很感兴趣。请问李
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结构来看,算法与程序设计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但三年级才进入国家课程。教师在低年段教学中该以什么为抓手呢?为架起学生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笔者选择图形化编程为切入口,借助图形化编程软件在低年段开展编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算法,用算法去解释常见的现象,用程序将算法数字化,进而学会用算法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了解未来智能生活的底层架构做铺垫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针对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设置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教师在实施此模块教学时,应在了解其整体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制订可行的教学规划,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内容特点  本模块是在综合分析学生认识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的,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遵循真实问题解决的逻辑线索  数据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在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新的评价理念及工具也在不断涌出。笔者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源泉,将评价工具的自主设计与制作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从创设深度思考的思维场、激活深度探究的思
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教育行业来说,信息技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是直观的、可预测的。下面,笔者
谭杰是《篮球》杂志的总编,40岁那年他为了翻译一本关于长跑的畅销书--《耐力》,通过亲身体验《耐力》中的训练方法,成就了一场知与行的体验。这是因为谭杰认为,对于全民健身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数据管理与分析部分被设计为选择性必修模块3,与“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两个模块并列,作为高中学生升学的学习内容之一。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该模块进行解读。  新旧课标中相关内容的异同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中,“数据管理技术”就是5个选修模块中的一个。新旧课程标准对本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凝练了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本质和育人价值,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很多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无从下手。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脑海中没有相关的表征,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