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夏末,我和同桌坐在教室里填报志愿,她清一色填报北方的大学。她说她想要在西北风的琴音中,览雪飘荒原,听腰鼓震天,享受凝重而又张狂的北国风光,而后问我是否愿意一同前往?我笑笑说,我离不开这里了,我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于是,当同桌飞往山东大学的时候,我坐上汽车,从北回归线上的小城来到了两百多公里以外的云南师范大学。
水自悠悠云自舒
选择到昆明求学的人,大多受了“四季如春”这四个字的蛊惑,然而一旦开始生活便总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就像魔术揭开谜底后引来的唏嘘。阴晴不定的夏日长空,正午时孜孜不倦炙烤行人的阳光,夜晚降临后需要添衣的薄凉,在发展中不断翻新扩建的街道建筑造成的交通拥堵,都让北方的同学抱怨不已。但生活得久了,不知不觉中对这座城市的依恋便取代了当初的抱怨。
所谓“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我恋着这里的四季飞花,亦喜欢在花谢花开里出行。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挤上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呈贡大学城到昆明市区的圆通山赏樱花,又乐此不疲地辗转三趟公交车回学校;没课的周末,我们相约着去爬西山,站在山顶一览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壮阔,到山脚喂喂在池里戏水的红嘴鸥;国庆黄金周,大多数同学会选择乘几小时的车去丽江或者大理,体验小资情调,在纳西客栈圆—弛揉碎的梦,回眸如素颜般擦肩而过的大理。
我最爱的,还是在十二月的暖冬和舍友坐在校园的薰衣草地上,晒着阳光,听上一段音乐,说说彼此的故事,或沉默地看着云朵发呆。沈从文在《云南看云》里说,云有云的地方性,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朴素,影响到人的性情也挚厚而单纯。这大概就是我依恋着这座城市的原因了,将素朴融为自身气质的云南人,无论何时总散发着一股淳和的气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极其简单,似乎每个人都自有一份水流云在的淡然心态。
洗尽铅华呈素姿
作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前身,学校常常会举办纪念西南联大的系列活动,总有同学对这一类活动很反感,认为云师大在搞面子工程。从校本部搬到呈贡校区的学姐也常常抱怨,新校区虽然有很多仿建的历史遗迹,却失了本部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学习散漫了许多。
“七一七事变”纪念日那天,我终于有机会一睹校本部的风采。我们宿舍六人从当年的西南联大大门进入,依次参观了师林群雕、纪念抗战烈士碑林、西南联大时期办公教学用的茅草房和西南联大纪念馆。
期间,我们遇到一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姐,她身穿“五·四”时期的阴丹士林学生装,刚给一位泰国来访的女士做完讲解。闲聊中我们得知,她是纪念馆的一名义务宣讲员,今年大四,已经从事宣讲工作三年多。
为了详细了解历史,她查阅了大量史料书籍,做了厚厚一本笔记,针对不同的参观者还拟写了不同的解说词;联大老校友回访母校,连夜和队友去采访记录;重大纪念日期间,需要接待大批参观者,有时候接连几轮讲解连水都喝不上一口。一直支撑她的不只是讲解员的身份,而是听众在她透彻的讲解中和她一同回到那个年代的动容。
当我们坐在茅草房笨重的粗木椅上,看着镂空的红木窗里透进来的细碎阻光,我们似乎也回到了那个年代,真正领悟了一所大学的气度。今日云师大的老师,敢于承认云师大“缺大师”,这样一种在历史与山水的沉淀中积累而成的朴实谦逊,让他们孜孜不倦地潜心学术。
在这样谦逊的氛围里,师生是共同成长的,而我们所渴望的,也仅此而已。
遇见理想的自己
作家安宁曾说,最美的原是被浪费掉的时光。我深深赞同,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我们肆意挥霍着最美好的大学时光,只为日后不因青春的单调苍白而遗憾。然而我们也懂得,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需要用心书写每一天。
新闻人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社会发展的瞭望者。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编辑部,采写了一年多的校园活动新闻,参与校稿编辑排版。大二开始学习摄影摄像,校园里随处可见我们拿着摄像机取景拍摄。期末,老师布置我们拍摄一个短片,他将我们写的镜头脚本修改过后,我们便按脚本拍摄。拍完以后,又将一堆零零散散的镜头画面导入电脑,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编辑。
当时正是元旦,跨年之夜,我们坐在宿舍里,盯着电脑屏幕,看画面一帧帧回放,在最合适的画面剪切,恍惚间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偶尔抬头看一眼窗外盛放的烟火,相视一笑,看着即将完成的短片《梦想纪念册》,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梦想也会如同烟花般绚烂。
如今隔着两年的时光望过去,那些成长蜕变的轨迹清晰地刻在岁月之中,看着曾经迷茫卑徼的自己脱胎换骨,露出自信微笑的模样,我无比庆幸那时自己的坚持。两年前的那一天,我走进了云师大,同时开启了自己的美丽新时代。
想起在新闻采访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一段视频,主持人问杨澜:“你最渴望成为谁?”她回答;“我最渴望成为自己。”我一瞬间就记住了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成为理想的自己才是最完美的人生,我为这璀璨的执著一直向前,直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于是,当同桌飞往山东大学的时候,我坐上汽车,从北回归线上的小城来到了两百多公里以外的云南师范大学。
水自悠悠云自舒
选择到昆明求学的人,大多受了“四季如春”这四个字的蛊惑,然而一旦开始生活便总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就像魔术揭开谜底后引来的唏嘘。阴晴不定的夏日长空,正午时孜孜不倦炙烤行人的阳光,夜晚降临后需要添衣的薄凉,在发展中不断翻新扩建的街道建筑造成的交通拥堵,都让北方的同学抱怨不已。但生活得久了,不知不觉中对这座城市的依恋便取代了当初的抱怨。
所谓“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我恋着这里的四季飞花,亦喜欢在花谢花开里出行。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挤上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呈贡大学城到昆明市区的圆通山赏樱花,又乐此不疲地辗转三趟公交车回学校;没课的周末,我们相约着去爬西山,站在山顶一览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壮阔,到山脚喂喂在池里戏水的红嘴鸥;国庆黄金周,大多数同学会选择乘几小时的车去丽江或者大理,体验小资情调,在纳西客栈圆—弛揉碎的梦,回眸如素颜般擦肩而过的大理。
我最爱的,还是在十二月的暖冬和舍友坐在校园的薰衣草地上,晒着阳光,听上一段音乐,说说彼此的故事,或沉默地看着云朵发呆。沈从文在《云南看云》里说,云有云的地方性,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朴素,影响到人的性情也挚厚而单纯。这大概就是我依恋着这座城市的原因了,将素朴融为自身气质的云南人,无论何时总散发着一股淳和的气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极其简单,似乎每个人都自有一份水流云在的淡然心态。
洗尽铅华呈素姿
作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前身,学校常常会举办纪念西南联大的系列活动,总有同学对这一类活动很反感,认为云师大在搞面子工程。从校本部搬到呈贡校区的学姐也常常抱怨,新校区虽然有很多仿建的历史遗迹,却失了本部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学习散漫了许多。
“七一七事变”纪念日那天,我终于有机会一睹校本部的风采。我们宿舍六人从当年的西南联大大门进入,依次参观了师林群雕、纪念抗战烈士碑林、西南联大时期办公教学用的茅草房和西南联大纪念馆。
期间,我们遇到一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姐,她身穿“五·四”时期的阴丹士林学生装,刚给一位泰国来访的女士做完讲解。闲聊中我们得知,她是纪念馆的一名义务宣讲员,今年大四,已经从事宣讲工作三年多。
为了详细了解历史,她查阅了大量史料书籍,做了厚厚一本笔记,针对不同的参观者还拟写了不同的解说词;联大老校友回访母校,连夜和队友去采访记录;重大纪念日期间,需要接待大批参观者,有时候接连几轮讲解连水都喝不上一口。一直支撑她的不只是讲解员的身份,而是听众在她透彻的讲解中和她一同回到那个年代的动容。
当我们坐在茅草房笨重的粗木椅上,看着镂空的红木窗里透进来的细碎阻光,我们似乎也回到了那个年代,真正领悟了一所大学的气度。今日云师大的老师,敢于承认云师大“缺大师”,这样一种在历史与山水的沉淀中积累而成的朴实谦逊,让他们孜孜不倦地潜心学术。
在这样谦逊的氛围里,师生是共同成长的,而我们所渴望的,也仅此而已。
遇见理想的自己
作家安宁曾说,最美的原是被浪费掉的时光。我深深赞同,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我们肆意挥霍着最美好的大学时光,只为日后不因青春的单调苍白而遗憾。然而我们也懂得,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需要用心书写每一天。
新闻人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社会发展的瞭望者。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编辑部,采写了一年多的校园活动新闻,参与校稿编辑排版。大二开始学习摄影摄像,校园里随处可见我们拿着摄像机取景拍摄。期末,老师布置我们拍摄一个短片,他将我们写的镜头脚本修改过后,我们便按脚本拍摄。拍完以后,又将一堆零零散散的镜头画面导入电脑,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编辑。
当时正是元旦,跨年之夜,我们坐在宿舍里,盯着电脑屏幕,看画面一帧帧回放,在最合适的画面剪切,恍惚间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偶尔抬头看一眼窗外盛放的烟火,相视一笑,看着即将完成的短片《梦想纪念册》,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梦想也会如同烟花般绚烂。
如今隔着两年的时光望过去,那些成长蜕变的轨迹清晰地刻在岁月之中,看着曾经迷茫卑徼的自己脱胎换骨,露出自信微笑的模样,我无比庆幸那时自己的坚持。两年前的那一天,我走进了云师大,同时开启了自己的美丽新时代。
想起在新闻采访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一段视频,主持人问杨澜:“你最渴望成为谁?”她回答;“我最渴望成为自己。”我一瞬间就记住了这个出人意料的回答。成为理想的自己才是最完美的人生,我为这璀璨的执著一直向前,直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