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建议,研究的过程,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主动,探究方法是否有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社会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透过“奥秘”看本质
与三个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不同,岳麓版《探索历史的奥秘》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执教者须根据这些个性特征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安排学习流程。
《探索历史的奥秘》中介绍了大量历史奇观和未解之谜,如“三星堆奇观”“二里头揭秘”“美洲金字塔”等。但是,猎奇并不是《探索》课程的目的。课程的精髓在第一单元《认识历史》。其中“历史是什么”阐述了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藏在哪里”介绍了文字史料、文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研究的过程”指出了判断史料的价值与认识历史的关系。这些内容虽然都比较专业,但作为选修课未尝不可。学生如果带着兴趣选修此门课程,开篇第一课的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展现历史学的魅力。换言之,《探索》课的本质是引领学生学习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或者说是,历史思维的方法。史论和史法往往就融会在这些未解之谜中。既然是未解之谜,自然都没有结论,这就为“探索”留出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从实际做起。教材使用大量图片的直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根本目的还是要回到探究方法上来。
二、灵活使用现代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探索》模块的主要学习方式。以下案例就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兼有体验式与合作等学习方式。
案例:第三课“研究的过程”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教材把历史研究的过程分为:“前人说过些什么”“读史征信”“‘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解释与问题”。其中起引领作用的是“问题”,通常“问题”产生于查阅现有研究成果之前,修订和完善于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之后,解决于对史料的解释和得出结论。“前人说过些什么”是历史研究的起步,目的是了解现有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劳动,发现新的问题或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初步修订研究问题。收集材料,即“读史征信”,就是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以便进一步完善问题,增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果文献史料不能解决问题,可使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或使用跨学科研究法,借助考古和其他学科,来解决问题。解释是对文献资料中蕴涵的历史信息的提取,一般是根据问题的任务,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归纳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预设
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说出历史研究的过程结构,以及每一环节的目的和方法,能比较灵活地研究某一问题,从而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感悟从事历史研究的责任和价值。
学习过程设计
首先是识记和理解知识,然后是运用知识,最后是灵活运用知识。根据这一理论,本课的学习方法应主要以探究和体验的学习方法为主。
第一环节:利用下列问题,阅读教材并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本课主要分为几个子目?这些子目间有何联系?根据这些联系,尝试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后,检测自学效果,并根据上述问题答案,形成如下知识结构。
总结强调知识结构及其含义:
历史研究的一般的方式是:根据问题,查阅现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使用“读史征信”法,收集材料,解释材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对于文字等材料比较缺乏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又必须材料“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如关于夏商周断代研究就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且综合使用了多种方法等。
第二环节:利用下列各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每一环节的含义、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解决下列各组问题。
1.前人说过些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首先了解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
(2)怎样才能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的前人见解”?
(3)如果要揭开“雍正皇帝即位”的真相,我们从何知道前人的见解?
第三环节:利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习内容,整体掌握研究程序和方法,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模拟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练掌握研究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1)要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分为哪几个重要步骤?使用哪些重要方法?
(2)如果我们要揭示“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怎么做?
(3)下列史料是我们收集到的比较可信的文献资料(展示《韩非子》、《史记》等相关史料,此处略),从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根据这些史料和结论,揭示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
(4)从对“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研究中,你有哪些感受?
(5)说出本课的学习过程,本课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根据问题的层次性特征,探究式学习一般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结构。第二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等。第三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巩固和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
本案例中学生研究“雍正皇帝即位”“秦始皇与韩非的关系”实际就是一次体验历史研究的过程。体验式学习方式的使用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征。本案例首先归纳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给学生一个基本概念,然后举出两个典型实例,让学习者体验历史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本案例中,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信息,属于多人完成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适时适度,首先,学生必须掌握合作方式,才能真正开展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的任务必须是经过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最后,合作学习应当有一个学习方案。
三、怎样预设学习过程
教师要分析学习内容,首先要指出知识的类型。本案例主要介绍历史研究的程序及方法,理性思维的成分多,实例为掌握方法服务。因此,不宜全由教师讲解,必须让学生体验。没有体验那些方法学生就没有真实的感受,学习兴趣就会减弱。
教师还要理解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在这节课中尤其典型。本案例首先归纳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但不是要求学生去研究历史。历史研究的方法说到底就是如何实事求是。这是学生应该达到的普遍素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如果知道得到真实、探求真实的艰难,初步掌握和认识一些方法,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教学智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反思的内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应对学生生成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等。反思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取是否有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等。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效益是否最大化;学生学习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等。反思应对生成的效果,主要包括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成;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成;应对学习生成的策略是否有效等。反思学习动力的强化,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状态是否高度兴奋;学习兴趣的激发途径和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强化途径和方法是否得法;学生是否充分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教育价值;学生从学习中是否获得了成长的养分等。
[作者简介]刘俊利(1968-)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和评价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任世江)
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主动,探究方法是否有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历史和社会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透过“奥秘”看本质
与三个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不同,岳麓版《探索历史的奥秘》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执教者须根据这些个性特征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安排学习流程。
《探索历史的奥秘》中介绍了大量历史奇观和未解之谜,如“三星堆奇观”“二里头揭秘”“美洲金字塔”等。但是,猎奇并不是《探索》课程的目的。课程的精髓在第一单元《认识历史》。其中“历史是什么”阐述了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藏在哪里”介绍了文字史料、文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研究的过程”指出了判断史料的价值与认识历史的关系。这些内容虽然都比较专业,但作为选修课未尝不可。学生如果带着兴趣选修此门课程,开篇第一课的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展现历史学的魅力。换言之,《探索》课的本质是引领学生学习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或者说是,历史思维的方法。史论和史法往往就融会在这些未解之谜中。既然是未解之谜,自然都没有结论,这就为“探索”留出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从实际做起。教材使用大量图片的直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根本目的还是要回到探究方法上来。
二、灵活使用现代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探索》模块的主要学习方式。以下案例就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兼有体验式与合作等学习方式。
案例:第三课“研究的过程”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教材把历史研究的过程分为:“前人说过些什么”“读史征信”“‘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解释与问题”。其中起引领作用的是“问题”,通常“问题”产生于查阅现有研究成果之前,修订和完善于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之后,解决于对史料的解释和得出结论。“前人说过些什么”是历史研究的起步,目的是了解现有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劳动,发现新的问题或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初步修订研究问题。收集材料,即“读史征信”,就是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以便进一步完善问题,增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果文献史料不能解决问题,可使用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或使用跨学科研究法,借助考古和其他学科,来解决问题。解释是对文献资料中蕴涵的历史信息的提取,一般是根据问题的任务,以科学的历史观为指导,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归纳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预设
本课学习目标如下:
说出历史研究的过程结构,以及每一环节的目的和方法,能比较灵活地研究某一问题,从而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感悟从事历史研究的责任和价值。
学习过程设计
首先是识记和理解知识,然后是运用知识,最后是灵活运用知识。根据这一理论,本课的学习方法应主要以探究和体验的学习方法为主。
第一环节:利用下列问题,阅读教材并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本课主要分为几个子目?这些子目间有何联系?根据这些联系,尝试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学生阅读教材后,检测自学效果,并根据上述问题答案,形成如下知识结构。
总结强调知识结构及其含义:
历史研究的一般的方式是:根据问题,查阅现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使用“读史征信”法,收集材料,解释材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对于文字等材料比较缺乏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又必须材料“二重证据法”和跨学科研究,如关于夏商周断代研究就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且综合使用了多种方法等。
第二环节:利用下列各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每一环节的含义、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解决下列各组问题。
1.前人说过些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首先了解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
(2)怎样才能知道“在这个问题上的前人见解”?
(3)如果要揭开“雍正皇帝即位”的真相,我们从何知道前人的见解?
第三环节:利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习内容,整体掌握研究程序和方法,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对模拟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练掌握研究的程序和主要方法。
(1)要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分为哪几个重要步骤?使用哪些重要方法?
(2)如果我们要揭示“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应怎么做?
(3)下列史料是我们收集到的比较可信的文献资料(展示《韩非子》、《史记》等相关史料,此处略),从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根据这些史料和结论,揭示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
(4)从对“韩非与秦始皇的关系”研究中,你有哪些感受?
(5)说出本课的学习过程,本课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根据问题的层次性特征,探究式学习一般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结构。第二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等。第三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巩固和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
本案例中学生研究“雍正皇帝即位”“秦始皇与韩非的关系”实际就是一次体验历史研究的过程。体验式学习方式的使用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征。本案例首先归纳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给学生一个基本概念,然后举出两个典型实例,让学习者体验历史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本案例中,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信息,属于多人完成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适时适度,首先,学生必须掌握合作方式,才能真正开展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的任务必须是经过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最后,合作学习应当有一个学习方案。
三、怎样预设学习过程
教师要分析学习内容,首先要指出知识的类型。本案例主要介绍历史研究的程序及方法,理性思维的成分多,实例为掌握方法服务。因此,不宜全由教师讲解,必须让学生体验。没有体验那些方法学生就没有真实的感受,学习兴趣就会减弱。
教师还要理解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在这节课中尤其典型。本案例首先归纳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但不是要求学生去研究历史。历史研究的方法说到底就是如何实事求是。这是学生应该达到的普遍素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如果知道得到真实、探求真实的艰难,初步掌握和认识一些方法,那就是最大的成功。
教学智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反思的内容至少包括四个方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应对学生生成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等。反思学习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环节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取是否有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等。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效益是否最大化;学生学习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等。反思应对生成的效果,主要包括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成;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成;应对学习生成的策略是否有效等。反思学习动力的强化,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状态是否高度兴奋;学习兴趣的激发途径和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强化途径和方法是否得法;学生是否充分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教育价值;学生从学习中是否获得了成长的养分等。
[作者简介]刘俊利(1968-)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和评价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