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33年,结束一场无望的单相思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的费孝通一头扎进书海,决心要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读完了老师吴文藻书架上的所有书籍,秋季开学后,他考入了清华研究院,跟随俄籍教授学习体质人类学。人类学是冷门,学生只有他一人,“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关注是骷髅”,除老师之外,他在清华很少与人来往,社交圈子依旧停留在相去不远的未名湖畔。
作为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举办的聚会为青年学子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在那里,费孝通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王同惠。她比他低两届,也是吴文藻的学生。学社会学的女生本就不多,所以高鼻深目、温婉娴静、有着古典气质的王同惠自然引人注目,在同学的介绍下,他们很快熟络起来。一个受革命思想影响,有着学术救国的雄心壮志,一个“肯用思想,对学问产生了真正兴趣”,相识后,他们常常就人口问题展开辩论,被“学问”这条看不见的线牵着,两个人的交流越來越多。
圣诞节到来的时候,借着燕京当时流行的“逢节送礼”的习俗,他送给她一本新出版的关于人口问题的书,目的是为他们几天前的一场争论找到依据,以此说服她。尽管只是纯朴的同学关系,但他喜欢那种为了学问各执己见、旗鼓相当的感觉。至于其他,刚刚受过感情创伤的他并未多想。
孰料,一本书打动了王同惠的心,她发现了他的“不平常”。那时,费孝通刚刚翻译完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朋的《社会变迁》,译稿尚未出版,王同惠近水楼台,要求先睹为快。费孝通于是建议她借来英文原本,边阅边校,将来可以作为两人的合译本出版。恰好此时,被吴文藻称为“思想超越,为学勤奋,在语言上有绝对天才”的王同惠也在翻译比利时传教士许让神父的法文著作《甘肃土人的婚姻》,她主张“对等原则”,让法文刚刚入门的费孝通对照原文,边学边抄,算作他们的另一个合译本。合作中,语言功底深厚的她还经常为他补习法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中,爱情枝叶悄然生长,令他发愁的第二外语也不再那么生涩难懂。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二人的交往也频繁起来。每逢假日,不是他骑车到未名湖畔找她相叙,就是她去他在清华的实验室工作、谈笑。大雪天,他站在女生宿舍的红色门前等她,心被温暖和幸福包裹,丝毫不觉寒冷,学校附近的圆明园、颐和园也留下了他们漫步倾谈的身影。彼此倾慕,相互爱悦,她的善良、朴素和执着,让他听到了理解的心声,和谐的琴音。
她的到来点亮了他的灰暗生活,两人从各不相让、不怕争论的同学关系,逐步进入了穿梭往来、红门立雪、认同知己、合作翻译的亲密关系,那段时间也成为他一生中“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畅,生活最优裕,学业最有劲”的时期。
一
两年后,费孝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他考取了奖学金,准备出国留学,教授建议他:“还是先在国内作一番实地调查,这样对你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发展都有好处。”正好广西一家教育研究机构设立了研究特种民族的课题,在吴文藻的接洽下,他得到了去大瑶山考察的机会。
得知这个消息,王同惠格外兴奋,申请一同前往。翻译《甘肃土人的婚姻》时,她就向他提出:“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自己写本这样的书?”她有个愿望,希望他们能写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而去大瑶山作调研,无疑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好机会。可是,以同学身份同行,难免引起非议,爱情已水到渠成,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结婚。
1935年8月,费孝通与王同惠在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由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为终身同工的伴侣”,老师吴文藻称他们为“能说能做的小夫妻”,视他们的婚姻为“最理想,最美满”。
婚后,整理完《甘肃土人的婚姻》的译稿后,蜜月里,这对新婚夫妇踏上了去广西火瑶山的路。大瑶山群山连绵,古树参天,神奇而美丽,却也是蛮荒之地,地势险峻,百兽聚集。因着理想的交融和心灵的默契,风雨长途,他们不知疲倦,忘记了一切可能到来的艰险。月色千里中,在野草蔓生的山路上,他雇了两顶轿子,笑着对她说:“结婚时没让你坐轿,今天补上吧,天还代你挂灯。”爱情新美如画,胸中涌起幸福和激动,他们坚信,此行,梦想一定能实现。
离京两个月后,他们终于抵达目的地。考察困难重重,人类学调查需要对人群进行体质检查,因为瑶人的排斥,工作难以展开。王同惠的女性身份和语言天赋成为便利,她耐心解释,主动帮村民干活,很快获得瑶民的信任和好感。奔走在村落间,他们与瑶民同吃同住,夜卧土屋,日吃淡饭。作为“现代中国第一个作民族考察的女子”,在土屋“噼啪”作响的火塘边,王同惠撰写了《桂行通讯》系列,为《北平晨报》等报纸发回一篇篇鲜活生动、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乡土笔记,吴文藻看后评价: “这些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快乐、勇敢,新颖、惊奇的印象,读完了真使我兴奋!”
是的,因为始终有快乐和勇敢相伴,他们经常手牵手肩并肩,享受爱情的欢喜和力量,他们的身影也让遥远空寂的大瑶山既温馨又生动。此外,他们有了爱的结晶,他想让她先回北平休养,但她坚持说:“我要和你在一起。”
1935年12月的一天,两人按照计划在向导和挑夫的带领下,向另一个村落转移,山路陡峭,翻过一座山时,怀有身孕的她已累得气喘吁吁,他扶着她坐在石头上歇息,不料起身时,茫茫竹林中,已不见向导和挑夫的影子。慌乱和恐惧中,他们摸索前行,天渐渐黑下来,看到前面有一处似房屋的建筑时,他立刻上前推门,不料,石头木块轰然压下,他误入了瑶族猎户为捕兽设的陷阱。
他身受重伤,她奋力搬开他身上的巨石,把他移到安全地带,救夫心切,她决定一个人去寻求援助。深处大瑶山腹地,即便瑶民也不敢轻易涉险,何况是夜里,更何况,她只是个成长在象牙塔里的女学生!爱能给人勇气,临别时,她安慰他:“我们是生死夫妻,上天会保佑你!”
果然心诚则灵,第二天上午,一位放牛的瑶族妇女发现了他,他得救了!可是,她却音信全无。瑶民派出村里所有的青壮年搜寻,七天后,终于在一处悬崖下的山涧边,找到了她的遗体。那里距离他们迷路的竹林足足6个小时路程,细心的瑶民发现,在野藤横生的荒岭,有‘条她用身体拖爬而成的“路”。 爱情成为绝唱,25岁,她魂归大瑶山。拖着重伤之躯,他将她安葬在梧州白鹤山,下葬之时,棺木用两条粗铁链悬空吊在墓穴当中,以使之“不沾泥土,不污同惠圣洁”。怀着悲痛,他亲笔书写了碑文:“通误陷虎阱,自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获更生……妻竟怀爱而终,伤哉!”短短200字,诉尽离殇。她去世那天,他们结婚仅仅108天。
三
“人天无据,灵会难期”,巨大的打击令费孝通痛不欲生,半年后,他才记录下当时的绝望心情:“同惠死后,我曾打定主意把我们二人一同埋葬在瑶山里,但是不知老天存什么心,屡次把我从死亡中拖出来,一直到现在,正似一个打不醒的噩梦!”
“同惠在天之灵,留我之生以尽未了之责”,伤情好转后,费孝通开始整理他和王同惠在瑶山考察中搜集的资料,和着血泪和思念撰写
1933年,结束一场无望的单相思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的费孝通一头扎进书海,决心要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读完了老师吴文藻书架上的所有书籍,秋季开学后,他考入了清华研究院,跟随俄籍教授学习体质人类学。人类学是冷门,学生只有他一人,“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关注是骷髅”,除老师之外,他在清华很少与人来往,社交圈子依旧停留在相去不远的未名湖畔。
作为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举办的聚会为青年学子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在那里,费孝通结识了他后来的妻子王同惠。她比他低两届,也是吴文藻的学生。学社会学的女生本就不多,所以高鼻深目、温婉娴静、有着古典气质的王同惠自然引人注目,在同学的介绍下,他们很快熟络起来。一个受革命思想影响,有着学术救国的雄心壮志,一个“肯用思想,对学问产生了真正兴趣”,相识后,他们常常就人口问题展开辩论,被“学问”这条看不见的线牵着,两个人的交流越來越多。
圣诞节到来的时候,借着燕京当时流行的“逢节送礼”的习俗,他送给她一本新出版的关于人口问题的书,目的是为他们几天前的一场争论找到依据,以此说服她。尽管只是纯朴的同学关系,但他喜欢那种为了学问各执己见、旗鼓相当的感觉。至于其他,刚刚受过感情创伤的他并未多想。
孰料,一本书打动了王同惠的心,她发现了他的“不平常”。那时,费孝通刚刚翻译完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朋的《社会变迁》,译稿尚未出版,王同惠近水楼台,要求先睹为快。费孝通于是建议她借来英文原本,边阅边校,将来可以作为两人的合译本出版。恰好此时,被吴文藻称为“思想超越,为学勤奋,在语言上有绝对天才”的王同惠也在翻译比利时传教士许让神父的法文著作《甘肃土人的婚姻》,她主张“对等原则”,让法文刚刚入门的费孝通对照原文,边学边抄,算作他们的另一个合译本。合作中,语言功底深厚的她还经常为他补习法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中,爱情枝叶悄然生长,令他发愁的第二外语也不再那么生涩难懂。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二人的交往也频繁起来。每逢假日,不是他骑车到未名湖畔找她相叙,就是她去他在清华的实验室工作、谈笑。大雪天,他站在女生宿舍的红色门前等她,心被温暖和幸福包裹,丝毫不觉寒冷,学校附近的圆明园、颐和园也留下了他们漫步倾谈的身影。彼此倾慕,相互爱悦,她的善良、朴素和执着,让他听到了理解的心声,和谐的琴音。
她的到来点亮了他的灰暗生活,两人从各不相让、不怕争论的同学关系,逐步进入了穿梭往来、红门立雪、认同知己、合作翻译的亲密关系,那段时间也成为他一生中“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畅,生活最优裕,学业最有劲”的时期。
一
两年后,费孝通从清华研究院毕业,他考取了奖学金,准备出国留学,教授建议他:“还是先在国内作一番实地调查,这样对你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发展都有好处。”正好广西一家教育研究机构设立了研究特种民族的课题,在吴文藻的接洽下,他得到了去大瑶山考察的机会。
得知这个消息,王同惠格外兴奋,申请一同前往。翻译《甘肃土人的婚姻》时,她就向他提出:“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自己写本这样的书?”她有个愿望,希望他们能写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而去大瑶山作调研,无疑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好机会。可是,以同学身份同行,难免引起非议,爱情已水到渠成,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结婚。
1935年8月,费孝通与王同惠在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此“由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为终身同工的伴侣”,老师吴文藻称他们为“能说能做的小夫妻”,视他们的婚姻为“最理想,最美满”。
婚后,整理完《甘肃土人的婚姻》的译稿后,蜜月里,这对新婚夫妇踏上了去广西火瑶山的路。大瑶山群山连绵,古树参天,神奇而美丽,却也是蛮荒之地,地势险峻,百兽聚集。因着理想的交融和心灵的默契,风雨长途,他们不知疲倦,忘记了一切可能到来的艰险。月色千里中,在野草蔓生的山路上,他雇了两顶轿子,笑着对她说:“结婚时没让你坐轿,今天补上吧,天还代你挂灯。”爱情新美如画,胸中涌起幸福和激动,他们坚信,此行,梦想一定能实现。
离京两个月后,他们终于抵达目的地。考察困难重重,人类学调查需要对人群进行体质检查,因为瑶人的排斥,工作难以展开。王同惠的女性身份和语言天赋成为便利,她耐心解释,主动帮村民干活,很快获得瑶民的信任和好感。奔走在村落间,他们与瑶民同吃同住,夜卧土屋,日吃淡饭。作为“现代中国第一个作民族考察的女子”,在土屋“噼啪”作响的火塘边,王同惠撰写了《桂行通讯》系列,为《北平晨报》等报纸发回一篇篇鲜活生动、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乡土笔记,吴文藻看后评价: “这些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快乐、勇敢,新颖、惊奇的印象,读完了真使我兴奋!”
是的,因为始终有快乐和勇敢相伴,他们经常手牵手肩并肩,享受爱情的欢喜和力量,他们的身影也让遥远空寂的大瑶山既温馨又生动。此外,他们有了爱的结晶,他想让她先回北平休养,但她坚持说:“我要和你在一起。”
1935年12月的一天,两人按照计划在向导和挑夫的带领下,向另一个村落转移,山路陡峭,翻过一座山时,怀有身孕的她已累得气喘吁吁,他扶着她坐在石头上歇息,不料起身时,茫茫竹林中,已不见向导和挑夫的影子。慌乱和恐惧中,他们摸索前行,天渐渐黑下来,看到前面有一处似房屋的建筑时,他立刻上前推门,不料,石头木块轰然压下,他误入了瑶族猎户为捕兽设的陷阱。
他身受重伤,她奋力搬开他身上的巨石,把他移到安全地带,救夫心切,她决定一个人去寻求援助。深处大瑶山腹地,即便瑶民也不敢轻易涉险,何况是夜里,更何况,她只是个成长在象牙塔里的女学生!爱能给人勇气,临别时,她安慰他:“我们是生死夫妻,上天会保佑你!”
果然心诚则灵,第二天上午,一位放牛的瑶族妇女发现了他,他得救了!可是,她却音信全无。瑶民派出村里所有的青壮年搜寻,七天后,终于在一处悬崖下的山涧边,找到了她的遗体。那里距离他们迷路的竹林足足6个小时路程,细心的瑶民发现,在野藤横生的荒岭,有‘条她用身体拖爬而成的“路”。 爱情成为绝唱,25岁,她魂归大瑶山。拖着重伤之躯,他将她安葬在梧州白鹤山,下葬之时,棺木用两条粗铁链悬空吊在墓穴当中,以使之“不沾泥土,不污同惠圣洁”。怀着悲痛,他亲笔书写了碑文:“通误陷虎阱,自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获更生……妻竟怀爱而终,伤哉!”短短200字,诉尽离殇。她去世那天,他们结婚仅仅108天。
三
“人天无据,灵会难期”,巨大的打击令费孝通痛不欲生,半年后,他才记录下当时的绝望心情:“同惠死后,我曾打定主意把我们二人一同埋葬在瑶山里,但是不知老天存什么心,屡次把我从死亡中拖出来,一直到现在,正似一个打不醒的噩梦!”
“同惠在天之灵,留我之生以尽未了之责”,伤情好转后,费孝通开始整理他和王同惠在瑶山考察中搜集的资料,和着血泪和思念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