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能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我从物理教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科学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处处渗透着与物理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了解,所以学生非常渴望了解科学知识。在课堂上,我就经常穿插科学知识,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阅读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后,我问道:“使用空调,不仅污染环境,还消耗能量,氟利昂一旦泄露,会腐蚀大气层,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能研究出一种物质代替氟利昂吗?”,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能”,只要这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热,温度降低时放热,就能代替氟利昂,我又启发道:“晶體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那么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学生异口同声的答道,是非晶体。“这种非晶体的熔化温度应在那个范围之内比较合理?”,学生讨论后说,应在15摄氏度与40摄氏度之间。我兴奋的告诉同学,这种物质科学家已经研究出来了,它叫聚乙烯,人们将它制成颗粒掺入水泥中,做成特殊的可保温墙体材料,用在那些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的建筑物内,调节室内气温,也可用作高级公路路面材料。在课堂上,穿插高新科技会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满足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在物理课上,引入科技知识,要有张有弛,恰当适度,切忌信口开河,毫无目的。知识的引入是为巩固书本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不能过于深奥,难以理解,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够得到,摸得着。
二、创设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和题,越讲学生越迷惑,教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学生却云里雾里。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的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在讲参照物时,我常用创设情境来教学,如:空气中的烟向西飘,甲车的红旗向西飘,乙车的红旗向东飘,问:甲、乙的运动情况。在讲这道题时我先问到:“空气中的烟向西飘,说明空气向哪个方向运动?”“向西”,“甲车的红旗向西飘,甲车上的乘客看到空气向那个方向运动?”“向西”,“乙车的红旗向东飘,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空气向那个方向运动?”“向东”,“那么空气看到甲车、乙车向那个方向运动?”“空气看到甲车向东,乙车向西”,“现在假设空气是坐在一辆向西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到甲车向东,乙车向西,根据实际经验,空气看到那些物体向东,那些物体向西?”学生很自然的就总结出了甲车和乙车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最让学生头痛的参照物因创设情境教学变得可爱了。
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想象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等,都可以做为学习的资源。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更喜欢和生活有关的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情境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深化体验。在讲《光的折射》时,我把光比喻成一群人,“光从空气斜射如水时,就好像一群人要游泳,一部分人跳入水中游泳,好比一部分光浸入水中发生折射;另一部分人说,水太冷,就回去了,于是回到空气中,就像另一部分光返回空气中,发生反射,然后,在演示实验,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看问题可以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使思维得到扩展,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在讲《平面镜成像》实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我让一个学生和我一起表演照镜子,学生表演我在镜中的像,我向后退一步,学生也退一步;我向右走一步,学生也向右走一步,我举起右手,学生也举起了右手,台下的学生叫了起来,应举左手,这样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这个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设情境,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但是切忌,最好是在遇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并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点和题型时用创设情境教学。不能多多益善,只能恰到好处,否则,一堂课会白白浪费,起到画龙点睛、活跃气氛、拓展思维、培养兴趣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机械模仿,过分依赖,在讲授法同时,灵活地运用观察法、探究法、激励法等多种形式。如,在引入新课时,可采用情境创设和观察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质疑,再采用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物理问题,主动观察,记录,接着采用分组讨论法,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在师生交流沟通时,要多采用激励法,多鼓励表扬,少批评。严禁挖苦讽刺学生,避免师生冲突,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使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四、提高课堂参与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提高课堂参与度,首先,引入新课时,可以提问为主,应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物理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可先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讨论,逐渐营造情趣,让学生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现在知识和方法却又无法解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太阳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太阳,那为什么早上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我们也能看到太阳哪?其次,问题要适度,太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可能会放弃,因此要难易适度。刚当教师时,我在讲《光的反射》这一课引入时,直接就问学生:“隐形衣是怎样隐形的?”学生一脸迷茫,怎么也回答不出来,随着经验的丰富在讲这节课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他们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然后再问,穿上隐形衣为什么别人看不到你?学生经过争论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后,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科学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处处渗透着与物理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了解,所以学生非常渴望了解科学知识。在课堂上,我就经常穿插科学知识,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阅读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后,我问道:“使用空调,不仅污染环境,还消耗能量,氟利昂一旦泄露,会腐蚀大气层,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能研究出一种物质代替氟利昂吗?”,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能”,只要这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热,温度降低时放热,就能代替氟利昂,我又启发道:“晶體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那么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学生异口同声的答道,是非晶体。“这种非晶体的熔化温度应在那个范围之内比较合理?”,学生讨论后说,应在15摄氏度与40摄氏度之间。我兴奋的告诉同学,这种物质科学家已经研究出来了,它叫聚乙烯,人们将它制成颗粒掺入水泥中,做成特殊的可保温墙体材料,用在那些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的建筑物内,调节室内气温,也可用作高级公路路面材料。在课堂上,穿插高新科技会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满足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在物理课上,引入科技知识,要有张有弛,恰当适度,切忌信口开河,毫无目的。知识的引入是为巩固书本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不能过于深奥,难以理解,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够得到,摸得着。
二、创设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和题,越讲学生越迷惑,教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学生却云里雾里。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的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在讲参照物时,我常用创设情境来教学,如:空气中的烟向西飘,甲车的红旗向西飘,乙车的红旗向东飘,问:甲、乙的运动情况。在讲这道题时我先问到:“空气中的烟向西飘,说明空气向哪个方向运动?”“向西”,“甲车的红旗向西飘,甲车上的乘客看到空气向那个方向运动?”“向西”,“乙车的红旗向东飘,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空气向那个方向运动?”“向东”,“那么空气看到甲车、乙车向那个方向运动?”“空气看到甲车向东,乙车向西”,“现在假设空气是坐在一辆向西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到甲车向东,乙车向西,根据实际经验,空气看到那些物体向东,那些物体向西?”学生很自然的就总结出了甲车和乙车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最让学生头痛的参照物因创设情境教学变得可爱了。
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想象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等,都可以做为学习的资源。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更喜欢和生活有关的内容。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情境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深化体验。在讲《光的折射》时,我把光比喻成一群人,“光从空气斜射如水时,就好像一群人要游泳,一部分人跳入水中游泳,好比一部分光浸入水中发生折射;另一部分人说,水太冷,就回去了,于是回到空气中,就像另一部分光返回空气中,发生反射,然后,在演示实验,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看问题可以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使思维得到扩展,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在讲《平面镜成像》实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我让一个学生和我一起表演照镜子,学生表演我在镜中的像,我向后退一步,学生也退一步;我向右走一步,学生也向右走一步,我举起右手,学生也举起了右手,台下的学生叫了起来,应举左手,这样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这个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设情境,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但是切忌,最好是在遇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并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点和题型时用创设情境教学。不能多多益善,只能恰到好处,否则,一堂课会白白浪费,起到画龙点睛、活跃气氛、拓展思维、培养兴趣的作用。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机械模仿,过分依赖,在讲授法同时,灵活地运用观察法、探究法、激励法等多种形式。如,在引入新课时,可采用情境创设和观察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质疑,再采用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物理问题,主动观察,记录,接着采用分组讨论法,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在师生交流沟通时,要多采用激励法,多鼓励表扬,少批评。严禁挖苦讽刺学生,避免师生冲突,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使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四、提高课堂参与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提高课堂参与度,首先,引入新课时,可以提问为主,应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物理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可先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讨论,逐渐营造情趣,让学生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现在知识和方法却又无法解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太阳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太阳,那为什么早上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我们也能看到太阳哪?其次,问题要适度,太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可能会放弃,因此要难易适度。刚当教师时,我在讲《光的反射》这一课引入时,直接就问学生:“隐形衣是怎样隐形的?”学生一脸迷茫,怎么也回答不出来,随着经验的丰富在讲这节课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他们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然后再问,穿上隐形衣为什么别人看不到你?学生经过争论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后,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