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情思共融”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这一“大观念”建构高效课堂,要以打造“情思共融”的课堂为目标开展教学,以此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本文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情思共融”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结合动态演示,实现情思共融;鼓励实践操作,促进情思共融;借助激励评价,达成情思共融三种策略,旨在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思共融;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6-0042-02
  引    言
  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感性和理性思维共存是最理想的状态,教师可营造和创设情思共生的良好氛围和情境,促进智慧和情感之间的巧妙融合,进而生成独特的“课场”。在进入小学高学段之后,数学学科越发突显其逻辑性、系统性及抽象性等特质。因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情思共融,生成个性化的教学机制,启迪学生情感,发散学生思维,从而使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美学教育理念相吻合。
  一、结合动态演示,实现情思共融
  在小学高学段教学中,为了有效丰富数学课堂中的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动态演示的方式创设情境,以此实现情思共融。这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还能够将其与感受、体会等深度融合,使其对数学问题形成更深刻、更透彻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氛围[1]。
  (一)实物演示
  相较于其他方式而言,实物演示这种方法比较基础,需要教师将具体的实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使其体会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得真实可见、可触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圆柱与圆锥”时,教师首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并带到课堂中进行交流和展示。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实物模型,展示类似的其他物品,如水杯、矿泉水瓶等,要求学生进行举例、区分。这一方面能够深化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能够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生活中主动探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品,从而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等。
  (二)多媒体演示
  相较于实物演示的方式,多媒体演示更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往往可以呈现实物不能实现的效果,如动画、视频及清晰的图文等。
  例如,在讲解“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一段表格图,具体内容如下:一次考试,某班50名学生的具体分数如下:90分以上至100分有10人,80分以上至90分有20人。教师可以运用表格的方式,带领学生感知百分数,也可以将其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相结合。这样,学生便能够拥有更直观的体会,从而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二、鼓励实践操作,促进情思共融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亲历实践操作,保持充足的学习活力。从数学视角来看,建立实践操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知内心的想法,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梳理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结论。
  (一)培养动手操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强大动力的关键原因,就是其对所需要学习的材料充满兴趣。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小學生普遍具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及动手操作欲望,所以,在面对新奇事物时,常常会充满好奇。因此,教师需要以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习得和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从而纠正数学课堂及学习过程中学生操作不规范等行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能及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人民币,体会其应用价值,从而加深学生的认知,使其充分体会人民币的意义及商业价值。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些折纸作品,在班级中自主创设交易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准备的人民币模板模拟购物。这样,学生便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了解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从而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二)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的教学问题就是做上教、做上学。所谓“做”,就是要落实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可以通过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过程仍然需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本依据。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发放几个角的模型,带领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认知体验。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脑海中自主建构角的概念。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为每个小组分别发放一枚图钉及两根硬纸条,要求学生据此组成一个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组成了角,还发现可以调整两条硬纸条的位置,此时角的大小也会发生改变,据此了解了与角的大小密切相关的要素。
  三、借助激励评价,达成情思共融
  威廉·詹姆斯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潜藏于内心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欣赏及赞美。实际上,这些也能够对学生形成极大的鼓励,使其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之间的深度融合。
  (一)借助激励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学生主动质疑,即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合理探索,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的有力举措,而学生也能够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但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在质疑方面,很多学生常常不能找到关键之处,甚至还会存在犹豫不决的现象。此时,教师在选择评价语言时,应更多地体现在鼓励方面,从而帮助学生缓解畏惧、畏难等心理。   例如,在教学“分解质因数”时,笔者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习过程中,提问能够充分地展现大家的学习特点,如是不是爱动脑筋、思维是否活跃、反应是否灵敏等。那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把握这次机会?”很快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提出问题:“如果对42分解质因数时,可以写成42=2×3×7,那能否写成2×3×7=42?”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笔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微一笑,说道:“是啊,能否这样写呢?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话音刚落,班内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习氛围异常活跃。一位学生给出肯定的答案,说:“因为它们都是等式,等式能够成立的原因就是左、右两边相同,既然可以写成42=2×3×7,那么就可以写成2×3×7=42。”这时,有一位学生反驳:“我认为不可以,虽然都是等式,但是所指代的含义有所不同,第1个式子是说明42是个合数,后面的三个因数就是被分解成的三个质数。第2个算式所代表的是这三个数的乘积等于42。”面对学生的这一回答,笔者表示肯定:“这么难的问题,你竟然分析得头头是道、层次分明,非常了不起!”其他学生也对他的回答报以掌声。正因为此次研究和交流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天的课后作业没有出现错误的分解格式,而学生充满条理的分析也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具有激励性的语言,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迪学生的数学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借助激励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当前社会所倡导的是全面和个性共同发展,既要鼓励发扬学生个性,又要将其与教育共性的相关要求相统一。教育评价不仅要兼顾个性,还要重视共性,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元化评价。当前教育目标中所体现的是教育共性,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充满个性。所以,教师需要在统一、共同的标准之外设定基于不同个体特点的内差标准。下面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段进行说明。
  师:大家首先拿出一张纸,然后将其对折,你想到的第一个图案是什么?请把它剪下来。
  学生拿出了剪刀,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有五角星、圣诞树、蝴蝶,甚至还有一组手拉着手的小女孩等,每个图案都栩栩如生。
  师:实际上,你们手中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认为它存在哪些特征呢?
  生1:首先需要沿着一条直线将两边对折,同时确保对折之后的两个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这一段的描述非常准确。怎样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呢?
  生2:之前所剪出的蝴蝶、蜻蜓都是轴对称图形,还有我们的五官、飞机,我认为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了自己的认知,这说明你有极强的观察能力,能够主动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很棒!
  生3:我们之前所学习过的各种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我认为它们也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出的是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能够想到这些内容,真厉害!
  生4:我认为还有一个图形他没有说到,那就是平行四边形。
  在听到这一回答之后,很多学生立刻表示反对。
  师:不管他的答案正确与否,我们首先要认真倾听,等他回答完毕之后再进行补充,或者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这一点大家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值得称赞!同时,他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平行四边形究竟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探讨。
  对于任何一位数学教师而言,高质量课堂应能够实现情感和思维的相互碰撞,更应落实智慧与包容的共生,并营造愉悦、良好的课堂氛围。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践行情思共融。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情感、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能够对其可持续发展及高质量成长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高晓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的思考[J].華夏教师,2017(15):129.
  作者简介:陆秀梅(1983.4—),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历史研学活动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历史学科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共同体验,合作开展的历史学科探究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形式。就如何操作推进研学活动,笔者结合学校组织的“行走南京”历史研学活动课程,从活动的选址、活动的开展、成果展示与评价和活动反思等方面分享历史研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以“教致广大,育尽精微”为办学理念,以培育“精彩少年”为育人目标,以“精致教育”为办学思想的学校文化体系,孕育了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生活养育课程体系,就是学校课程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优化生活养育课程的内部机理。编写了《中小学生生活养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生活养育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统筹了生活养育课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优化了生活养育课程与专题教育的关系。
中学3D考古社是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社团实践活动与项目化学习设计在学科问题的持续探索、学习情境的迁移创设、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知识和素养的达成目标等维度指向存在一致性。将项目化学习设计融入3D考古社团的学习实践,有利于学生积淀历史解释素养,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是“知”,而终点是“行”。要“知”“行”合一,就要整体思考语文的教学目标,同步分析语文的教材教参,连贯运用教学的基本策略,进行“读悟写”一体式语文教学。一体式语文教学以“读”为基础,以“悟”为桥梁,以“写”来表达,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连贯融通,将知识技能的积累和运用合二为一。
河北赞皇中学始建于1952年,历经近70年的发展,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现坐落于赞皇县城西南角,占地162亩,交通便利、布局合理,设施完善、风景宜人,现有58个教学班,在校生3730人,在编教职工246人,任课教师225人,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占71%,其中,特级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名师4人,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等60余人。
摘 要:地理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PBL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我提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步骤及实践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及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PBL模式;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数学学习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高低,更决定了学生日后能否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趣味游戏”“信息技术”“生活资源”及“操作活动”四个方面入手,针对有效提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游戏;信息技术;生活资源;
在曾经传统媒体占据主流的时代,纪录片是行业专业从业人员的创作特权。现如今,新媒体以及自媒体高速发展,对传统媒体而言已经后来居上,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出现,不仅参与到了影视制作中来,更是将播放平台从大屏搬到了小屏。这样的变化不仅使得传播媒介发生巨大的转变,也更为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机遇。纪录片不仅在传播媒介上有了不一样的表现,更是在本身的制作方面有了极大的创新,呈现出与传统纪录片不一样的转型方向。
摘 要:学生在做作业和考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但大多数教师只是针对错题进行讲解,忽略了让学生整理错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可以使学生集中整理错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错题,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分析了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就错题集的具体运用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集;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新冠肺炎自中国武汉暴发到目前成为全世界性的疫情不仅对全球化世界的经济状况产生极大冲击,还有可能颠覆世界政治的结构,成为整个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因此成为全球性的焦点事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其科学性和指导性为我们分析此次疫情提供了解析的视角,本文主要从联系与发展、主要矛盾观、过程论以及自然和谐观这几个方面来解读疫情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方法论,同时也试图从马克思的角度为全人类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看待类似问题提供思路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