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公式推导过程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验证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一样,积累割补法活动经验;然后利用直观操作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与斜边长度无关,与底和高有关的问题;接着利用方格纸引导学生观察:底边、斜边长度不变,随着高的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随之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实施教学,可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由数学直观认识到几何思维的空间发展,在图形转化中体会等积变换思想,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公式推导; 核心素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35-02
  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生动、有趣的。怎样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斜边无关,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初次教学,笔者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一】
  师(出示铺平行四边形草坪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解读信息):怎么求这个平行四边形草坪的面积?
  生1:底乘高。(因为设置了预习环节,所以学生能轻易回答)
  师:是吗?那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与斜边无关呢?
  生1:……(看来生1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师(出示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拉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大家仔細观察,什么不变,什么变了。(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底不变,斜边不变,可高变了,面积的大小也随之改变)
  【反思】铺草坪的情境虽来源于生活,却不是源于学生的内心需求。上课伊始就提出用“底乘高”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虽然学生已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他们还处于懵懂的记忆状态,当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为什么与斜边无关”的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接着借助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拉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让学生观察什么不变,什么变了的学习过程,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斜边无关,然而这样的设计却无法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出来。仔细分析,上述教学应做如下改进。
  1.情境创设除关注“生活味”外更应关注“数学味”,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问题设计应讲究开放且立意深远,避免学生沿着套路走或将学生的思维逼进死胡同。
  3.应处理好数学直观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富有创新精神的周老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并与大家分享,他设计的探索活动很有创意且有研究价值,令人耳目一新。具体如下。
  【教学片段二】
  (课前要求学生剪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并带到课堂上来。课堂上,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再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师: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为什么各不相同?
  生1:因为斜边倾斜度不同,所以平行四边形有的胖,有的瘦。
  师:比较“胖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瘦的”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很快发现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它们面积相等的?
  组1:我们利用剪拼法。先把1号和2号两个平行四边形沿底边对齐,找出两个图形的重叠部分。将2号图形与1号图形不重叠的部分剪下,发现它与1号图形的多出部分完全重合。
  组2:我们的方法与组1类似,只是我们没有剪拼,而是折出2号图形的多出部分,再与1号图形的多出部分重叠,也是完全重合。
  ……
  师:看来不管斜边如何变化,这些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
  生2:底和高。
  师: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尝试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求出其面积)
  【反思】周老师让学生带来课前制作好的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是点睛之笔。情境创设关注“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是可以不同的”。这个活动的设计比笔者的课前预习设计更有利于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吗?其次,教师通过“比较‘胖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瘦的’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出入相补”原理动手操作探究,使学生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对其面积大小与斜边无关这一关键知识点印象深刻。
  【收获】综合上述两个教学片段,笔者有了以下点滴收获。
  一、创设“裸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对比两个情境创设,教学片段一创设铺草坪的生活情境,抽象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情境立足生活问题,但缺乏学生内心需求的驱动力,无法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片段二创设有价值的直击探究问题的“裸情境”:通过让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可能不同,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吗?这个有价值的“裸情境”,直逼数学本质,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设计“大问题”,引领深度探究
  众所周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有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如何设计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核心问题,为学生继续探究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奠定基础呢?
  教学片段一中,教师的问题设计牵引的痕迹太明显,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学片段二围绕“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为什么各不相同?”“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学片段一的学生活动相比,显然更重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片段二中两个基于学生真实问题开展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深度学习过程,从而积累探究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三、把握核心内容,沟通整体联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缘于“怎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怎样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底边、斜边、高的变与不变并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关联起来,产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念头,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结合两个教学片段,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可这样改进:1.制作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若干个,引导学生比较其面积大小;2.利用方格纸观察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化;3.尝试探究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样的教学思路能引导学生沟通图形面积知识(思维)的整体联系。首先,验证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一样,积累割补法活动经验。利用直观操作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与斜边长度无关,与底和高有关的问题。接着,利用方格纸引导学生观察“底边、斜边不变,高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随之变化”,学生再次验证猜想。第三,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有了前面割补法(数方格)的经验,学生便会产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念头。这样改进,可让学生利用经验迁移,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学生由数学直观认识到几何思维发展的转化,在图形转化中体会等积变换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活动场所逐步向普通公众开放,中南海一度成为了北京的新名胜。    “中南海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这不仅因为它是北京城内著名的风景区,还因为它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所在地。一九八零年五月中南海部分对外开放。”这是1986年8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新名胜》一书里,关于中南海的介绍。  该书的《序言》对“新名胜”做了解释:“‘新’是相对的,有些是近年来新开发,新发现的,有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挖掘教材资源  1.创设情境,体现教材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易被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趣色彩。”
概述  圆圈桑巴舞,是巴西诸多桑巴舞中的一种,意为将音乐、舞蹈、编舞、诗歌和节日活动融为一体的桑巴舞。它最早出现在巴亥州的瑞康卡乌地区,起源于当地非洲奴隶的舞蹈和文化习俗。而后,葡萄牙文化的因素,如语言、诗歌的特殊形式、乐器等,融入进来并改变了节奏和编舞。圆圈桑巴舞被认为是弱势族群身份与自由的象征。虽然外来影响不少,圆圈桑巴舞基本保持了非裔巴西人的音乐形态,并成为这一地区流行文化的见证。  园圈桑
4.幸运的37计  贾老师说明天她要外出开会,回来第一时间就要看幸运的考试成绩。她把本子还给了幸运,还亲自把幸运送到教室门口。  贾老师和杜老师说了几句话,杜老师点点头,让幸运回座位听课。  课间,无论大家怎么问,幸运都不肯说出自己和贾老师的秘密。别看幸运表面镇定,其实,此时她更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幸运这次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家,幸运立刻翻开了《幸运的3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们通过活动组织这一平台得以实现。因此,数学活动成了课改后小学数学课堂组织教学的主流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精彩无限。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表层上,活动组织目标不明确,开展不够充分,数学的本质凸显不够,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被真正激活,这极大影响了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聚焦于学生的理解,情境的创设、学法的制定都要服从这一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在理解中学会迁移,熟练掌握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积;商;变化规律;理解;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45-01  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  在“积的变
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自古有“塞上明珠”的说法。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城区内多穆斯林风格建筑,以鼓楼为中心,城南有大型的清真寺和承天寺塔等著名古迹。雄浑的贺兰山与黄河,一起造就了银川平原,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历史的年轮、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党项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浓郁的
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适合学生学习,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潘小明教学“认识三角形”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下面就以其中的精彩片断谈谈自己的感悟。    【精彩片断】    师: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知道干什么吗?  生1:摆角。  师:不,是用来摆三角形的。你们会摆吗?  生:不行,不行!要3根小棒才能摆三角形。  师:那好,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是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你会再配
[摘 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数字较多,算理比较难理解。三年级学生,更多的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过程离不开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支撑。如果教学中能借助好的直观模型,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就能厘清算理,掌握算法。  [关键词]计算教学;直观形象思维;两位数乘两位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平移和旋转”。这个单元主要教学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掌握图形的平移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新增部分,教师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教学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