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压迫者教育学》纪念版“引言”中引用了弗莱雷的一段坚定的主张:“对知识客体的好奇心以及对阅读理论性读物和进行理论性讨论的意愿和开放性至关重要。”“序言”中说“不论是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还是半文盲的乡村农妇之间,都在讨论这本书”。于是我也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心,也愿意把我的体会、观点和大家一起讨论。
解放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初读第一章,我明白了“解放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種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解放了自身,同时也解放了压迫者”。“解放教育”课堂的解放意义,就在于以焕发生命活力为人性化宗旨,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封闭学习和僵化学习的尴尬状态,把学生从教师的权威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平等尊重和互为师生的幸福感,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然生成和自由发展,实现一种看得见的自我教育。
“解放就是生育,而且是痛苦的生育。”我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是课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我们感觉依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研究解放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肯定也是十分艰难的,是会经历痛苦的。
“只有当被压迫者认清压迫者的本质,投身于有组织的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他们才会开始相信自己。”我们教师其实也是“被压迫者”,受到社会的“压迫”,上级部门的“压迫”,学生的“压迫”,家长的“压迫”。我们要相信自己,投身于解放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改革肯定是正确的。比如班内总有一些学生拖拉作业,于是我专门弄一本语文作业记载本,学生交了作业就在名字旁边打钩,没交的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利用下课时间催交。一个小小的举措,我们教师就被解放出来了。
解放是一种有效的提问
弗莱雷在第二章写道:“提问式教育,与意识的本质,即目
的性相呼应,它摒弃公报,体现
交流。”
有老师认为,我们现在小学的课堂并非全部是讲解的、灌输的,也是提了很多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
“问题”是一堂课训练学生思维的“利器”。但我们要思考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真的有效。过去的语文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琐碎的、无价值的问题。“解放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教师设置开放的、核心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彰显思维的广阔性,教师要设计适切的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转化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引向新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的思考。
解放是一种批判性思考
弗莱雷在第二章写道:“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学生——不再是温顺的听众——在与教师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是批判性的合作调查者。”
我注意到的是“批判性思考”这个词,在弗莱雷的文章中反复出现。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有批判性思考吗?”我们要鼓励学生“特立独行”,而非“人云亦云”,可以向老师、同学,甚至书本发起挑战。
我以为,我们的课堂并不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起点,以学生解决问题、学会了知识为终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进行批判性思考,在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唤醒学生的学者精神。如果学生有了批判性思考,正是说明学生身心得到解放,已经浸润在深度学习中。
解放是一种自由的对话
第三章,我明白了“对话关系——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的精髓”。 教学,归根结底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看“學”字的上部,其中的两个“■”就表示交往的意思。交往离不开对话。解放—对话,使学教双方在场,在同一个频道相遇、相知、相融,在同一个场域沉入、沉浸、沉醉,学习自然而真实地发生,彼此卷入,一起共识共享共进,实现自由对话。
弗莱雷说:“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对话就是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征服世界。”“调查生成主题,就是调查人对现实的所思所为,这是人的实践。”“主题分解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汇编阶段’。”我的理解是,对话是一种“实践—反思”的过程。学习了一堂语文课,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提出新的问题,这是一种对话。完成了一份语文练习,看看哪里有进步,还有什么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是一种对话。学生放学回家写一篇日记,反思自己这一天最开心的事或者最不开心的事,也是一种对话。
潜心阅读《被压迫者教育学》,静心思索我校的课题《“解放教育”理念下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策略研究》悄然发现:师生平等尊重是解放教育的原初点,批判性意识是解放教育的出发点,提问式教育是解放教育的关键点,对话是解放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这些都如重锤敲击着我的大脑,艰深的理论不再苦涩,那种经历苦难之后的香甜在我心中氤氲开来……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解放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初读第一章,我明白了“解放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種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解放了自身,同时也解放了压迫者”。“解放教育”课堂的解放意义,就在于以焕发生命活力为人性化宗旨,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封闭学习和僵化学习的尴尬状态,把学生从教师的权威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平等尊重和互为师生的幸福感,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自然生成和自由发展,实现一种看得见的自我教育。
“解放就是生育,而且是痛苦的生育。”我们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是课改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我们感觉依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研究解放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肯定也是十分艰难的,是会经历痛苦的。
“只有当被压迫者认清压迫者的本质,投身于有组织的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他们才会开始相信自己。”我们教师其实也是“被压迫者”,受到社会的“压迫”,上级部门的“压迫”,学生的“压迫”,家长的“压迫”。我们要相信自己,投身于解放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改革肯定是正确的。比如班内总有一些学生拖拉作业,于是我专门弄一本语文作业记载本,学生交了作业就在名字旁边打钩,没交的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利用下课时间催交。一个小小的举措,我们教师就被解放出来了。
解放是一种有效的提问
弗莱雷在第二章写道:“提问式教育,与意识的本质,即目
的性相呼应,它摒弃公报,体现
交流。”
有老师认为,我们现在小学的课堂并非全部是讲解的、灌输的,也是提了很多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
“问题”是一堂课训练学生思维的“利器”。但我们要思考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真的有效。过去的语文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琐碎的、无价值的问题。“解放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就需要教师设置开放的、核心的、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彰显思维的广阔性,教师要设计适切的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转化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引向新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的思考。
解放是一种批判性思考
弗莱雷在第二章写道:“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学生——不再是温顺的听众——在与教师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是批判性的合作调查者。”
我注意到的是“批判性思考”这个词,在弗莱雷的文章中反复出现。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有批判性思考吗?”我们要鼓励学生“特立独行”,而非“人云亦云”,可以向老师、同学,甚至书本发起挑战。
我以为,我们的课堂并不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起点,以学生解决问题、学会了知识为终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进行批判性思考,在课堂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唤醒学生的学者精神。如果学生有了批判性思考,正是说明学生身心得到解放,已经浸润在深度学习中。
解放是一种自由的对话
第三章,我明白了“对话关系——教育作为自由的实践的精髓”。 教学,归根结底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看“學”字的上部,其中的两个“■”就表示交往的意思。交往离不开对话。解放—对话,使学教双方在场,在同一个频道相遇、相知、相融,在同一个场域沉入、沉浸、沉醉,学习自然而真实地发生,彼此卷入,一起共识共享共进,实现自由对话。
弗莱雷说:“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对话就是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征服世界。”“调查生成主题,就是调查人对现实的所思所为,这是人的实践。”“主题分解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汇编阶段’。”我的理解是,对话是一种“实践—反思”的过程。学习了一堂语文课,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提出新的问题,这是一种对话。完成了一份语文练习,看看哪里有进步,还有什么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牢固,是一种对话。学生放学回家写一篇日记,反思自己这一天最开心的事或者最不开心的事,也是一种对话。
潜心阅读《被压迫者教育学》,静心思索我校的课题《“解放教育”理念下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策略研究》悄然发现:师生平等尊重是解放教育的原初点,批判性意识是解放教育的出发点,提问式教育是解放教育的关键点,对话是解放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这些都如重锤敲击着我的大脑,艰深的理论不再苦涩,那种经历苦难之后的香甜在我心中氤氲开来……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羊尖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