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这无疑为我们奏响了“生活德育”的旋律,我们应以生活为土壤,进行德育教育。
一、调查和积累——铺垫道德认识
课前调查是品德课“来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必然要求。对品德课来说,课前调查就像盖房子打基础一样重要,是上好课的关键之一。课前调查使学生看到教材以外的更多的东西,获得更多知识和更丰富的体验,它是教材的延伸,使课堂教学资源得到丰富,让课堂更加生动和圆满。它带动学生主动、自发、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引发思考。对老师来说,可将其从无力、空洞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如《伟大的先人》一课,就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以小组分工的方式搜集孔子、文天祥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先人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收集,不仅积累和整理了大量的事迹材料,而且初步了解了先人们一生的坎坷经历,艰辛历程。上课时学生互相交流材料,激发了求知欲和自信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又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
二、鲜活的材料——提供“源头活水”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
案例:《看电视学知识》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把你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排队了,看:
(播放《智慧树》《大风车》等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片头视频)
你们从这些节目中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谁来给大家展示展示?(学生兴味盎然,纷纷展示从电视节目中学到的知识。)
师:老师也从电视节目中学到了一段小小韵律操——《我真的很棒》,老师教你们做,好吗?
(师生共同做韵律操,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片段二:
师:(出示奥特曼图片)这部动画片适合我们看吗?
生:……(意见不统一)
师: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到底好不好呢?听听智慧姐姐是怎么说的。播放音频:智慧姐姐的话
(生听后顿悟,知道了看这种影片的危害。)
这个课例,运用了电视、录像、录音、图片等多种资料,这些资料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合理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品德课堂中发挥了无穷的魅力。这样来自生活的鲜活资料很多很多,包括文字、图片、数字、音像等等,如果把这些“源头活水”很好地应用到品德课堂中,品德课堂一定常教常新,充满活力。
三、多样的活动——指导学生生活
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说教,效果不好,而结合学生生活,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体验活动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学习活动方式,既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如《伸出爱的手》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只手穿衣服,用肢体语言来问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的不便,从而由内心生发出对残疾人的理解。
2、展示活动
既在课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让他们凸显其个性,展示其才能。如《看电视学知识》一课,就可以让学生把从电视中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课堂上学生有的做小实验,有的展示小手工,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讲故事……这种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实践活动
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练习。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的体验,接触更真实的情况,解决更真实的生活问题。如《认识交通标志》一课,在学生认识了部分交通标志后,一起动手做大型的标志,然后在操场上摆放这些标志,让学生根据标志的意思走一走,这种实践性活动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行为。
此外,还有表演、游戏、信息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品德课只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
四、实践和拓展——规范道德行为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未必能按课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所以,还要在课后加以拓展、加强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如《父母的爱》一课,通过老师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已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然而仅仅感受到这份爱还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表达。这时布置任务:“你打算怎样做?”可以为妈妈捶捶背,洗洗脚,陪妈妈看妈妈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给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说一声“妈妈,我爱你”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后延伸,达到知行合一,使品德课堂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它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如果我们人为地把它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它便成了教条。让我们走进儿童广阔的生活空间,在“生活”这片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里勤奋耕作,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
(作者联通:25505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
一、调查和积累——铺垫道德认识
课前调查是品德课“来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必然要求。对品德课来说,课前调查就像盖房子打基础一样重要,是上好课的关键之一。课前调查使学生看到教材以外的更多的东西,获得更多知识和更丰富的体验,它是教材的延伸,使课堂教学资源得到丰富,让课堂更加生动和圆满。它带动学生主动、自发、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引发思考。对老师来说,可将其从无力、空洞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如《伟大的先人》一课,就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以小组分工的方式搜集孔子、文天祥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先人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收集,不仅积累和整理了大量的事迹材料,而且初步了解了先人们一生的坎坷经历,艰辛历程。上课时学生互相交流材料,激发了求知欲和自信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又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
二、鲜活的材料——提供“源头活水”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
案例:《看电视学知识》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把你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排队了,看:
(播放《智慧树》《大风车》等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片头视频)
你们从这些节目中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谁来给大家展示展示?(学生兴味盎然,纷纷展示从电视节目中学到的知识。)
师:老师也从电视节目中学到了一段小小韵律操——《我真的很棒》,老师教你们做,好吗?
(师生共同做韵律操,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片段二:
师:(出示奥特曼图片)这部动画片适合我们看吗?
生:……(意见不统一)
师: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到底好不好呢?听听智慧姐姐是怎么说的。播放音频:智慧姐姐的话
(生听后顿悟,知道了看这种影片的危害。)
这个课例,运用了电视、录像、录音、图片等多种资料,这些资料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合理的运用,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品德课堂中发挥了无穷的魅力。这样来自生活的鲜活资料很多很多,包括文字、图片、数字、音像等等,如果把这些“源头活水”很好地应用到品德课堂中,品德课堂一定常教常新,充满活力。
三、多样的活动——指导学生生活
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说教,效果不好,而结合学生生活,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体验活动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学习活动方式,既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如《伸出爱的手》一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只手穿衣服,用肢体语言来问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残疾人的不便,从而由内心生发出对残疾人的理解。
2、展示活动
既在课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让他们凸显其个性,展示其才能。如《看电视学知识》一课,就可以让学生把从电视中学到的知识展示出来。课堂上学生有的做小实验,有的展示小手工,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讲故事……这种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实践活动
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练习。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得到更真实的体验,接触更真实的情况,解决更真实的生活问题。如《认识交通标志》一课,在学生认识了部分交通标志后,一起动手做大型的标志,然后在操场上摆放这些标志,让学生根据标志的意思走一走,这种实践性活动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行为。
此外,还有表演、游戏、信息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品德课只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
四、实践和拓展——规范道德行为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未必能按课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所以,还要在课后加以拓展、加强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如《父母的爱》一课,通过老师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已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然而仅仅感受到这份爱还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表达。这时布置任务:“你打算怎样做?”可以为妈妈捶捶背,洗洗脚,陪妈妈看妈妈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给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说一声“妈妈,我爱你”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后延伸,达到知行合一,使品德课堂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它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如果我们人为地把它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它便成了教条。让我们走进儿童广阔的生活空间,在“生活”这片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里勤奋耕作,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
(作者联通:25505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