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专册的儿童情怀刍议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u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治教育专册编排内容呈现方式多样,蕴含深厚的儿童情怀。以宪法为主线,为儿童认知法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活动为主体,为儿童理解法治营造鲜活的场景;以体验为主轴,为儿童遵守法治烙上深刻的印记。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把法治教育专册中的儿童情怀转化成法治素养,凝练为法治精神。
  [关键词] 法治专册,儿童情怀,宪法主线,活动主体,体验主轴
  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需要教化,法律强调遵循。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最核心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群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所以一到五年级教科书通常以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为主线,间杂零星的法治思想渗透。[1]到了六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开始明显侧重于法治,既是对于此前法治教育的呼应,又是法治内容和法治精神的统整和提升,这是六年级法治教育专册的编辑由来。
  法治之于儿童有巨大的认知上的沟壑。法治所表述的内容大多外在于儿童的现实生活需要,在表述方式上更行文整饬、逻辑严谨,这对儿童的理解造成了困难。法治教育专册有深厚的儿童情怀,在贴近法治的同时贴近儿童的心灵,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通俗易懂,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中,让法治以一种平易近人之态融入儿童心智的成长之中,需要每一位教师潜心领会、勉力践行。
  一、以宪法为主线,为儿童认知法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法治教育专册教科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讲述生活中的法律以及宪法的地位;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讲述公民的定义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重点介绍国家立法和权力的制约及监督;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突出未成年人特殊的法律地位。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主线是宪法精神。
  为什么是宪法主线?有两层含义:一是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先讲宪法,培根固本,利于后续内容的展开;二是法治专册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还应当相机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形成法治思想。宪法先行,纲举目张,蕴含了完善的法治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是重要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任务。宪法教学是专册的核心内容,是小学生认知法治,形成法治思维的发端。可以看到,教材在讲述宪法之前还安排了“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是为什么呢?
  法律跟人们产生联系,最初就是通过社会生活发生的。所以,从生活场景入手,渐次凸显法律的身影,让小学生体会到哪怕我们不说法律这个词,法律也在我们的身边。有了法律,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就有了共同遵循的准则。而在纷繁的生活场景中见识了各种法律以后,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些法律管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谁又来管这些法律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宪法的出场也水到渠成了。所以,第一单元两篇课文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也暗含了基本的法治思维。这样的编者匠心是需要老师们深入领会、智慧引领的。
  用儿童的语言解读法治术语,是六年级法治教育专册的一大特色。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母法,如何把宪法和一般法律区分开来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展示了一幅宪法与一般法律的关系图:法律树。这棵法律树,形象准确地诠释了宪法如同树根,其他法律好比枝叶。老师们上课时一定要深入研读这幅图,不仅要看到宪法对于其他法律的决定性作用,也还要看到宪法权威的实现需要依靠其他法律的落实。没有宪法,其他法律就没有立法根据,但空有宪法,就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课堂实践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演一演,通过看图、演示,深入理解宪法精神。
  二、以活动为主体,为儿童理解法治营造鲜活的场景
  一本法治教育专册合计92页,其中明确为“活动园”的内容就达到62处,在篇幅上超过一半。具体类型包括连线题、判断题、读图题、表格题、排序题、讨论题等,并以讨论题为主,这样的有41处。所谓活动园,有情境,有交流,有判断,有观察,有分析,甚至有情节,有情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大家分享。可见,法治教育专册凸显了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深度参与活动中促进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营造鲜活的场景是“活动园”重要的表达方式。比如,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重点讨论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基本思路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较有何特殊之处,借此引出针对未成年人制定专门法律的必要性;随后呈现与未成年人关系紧密的三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后提及未成年人应当如何知法守法、依法維权。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如此,类型各异、生动活泼的活动园贯穿这一单元始终。
  专册中有整体呈现的、讨论专门为未成年人立法的意义的“活动园”(“专门法律来保护”)。该活动要求向课前延伸,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三部专门法律有一个大概了解。教师要有针对性做出必要安排,这样课上的活动才不至于“万马齐喑”。有细节探究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判断的“活动园”,涉及不收学杂费、公益性事业、平等受教育等内容,明确了受教育不仅是权利同时还是义务。学生校园生活中必须好好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等有了法律上的依据。这在过去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较少留意。
  注意选择儿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活动园”设计的突出特点。比如校园欺凌问题,在“守法不违法”中,先从当事人王然的视角分析应当如何做,再从旁观者视角如何选——面对欺凌,是选择躲开,还是勇敢制止,又或者是寻求老师帮助。接下来,在“依法维权有途径”中再进一步讨论校园欺凌“智”“勇”抉择的问题。因此,老师们在使用法治教育专册教材时候要树立整体观念,用联系的方法把教科书中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勾连起来,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2]又如校园性侵害问题,在“守法不违法”第三则“活动园”中,首先从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儿童区分正常的身体接触和不当的身体接触,由此引出性侵害话题。限于篇幅,这样重大的问题,教科书未能展开论述。而教师可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就“隐私部位”这一关键问题补充讲解,并充分运用好接下来的“知识窗”,告诉学生刑法上对性侵害未成年人从重处罚。值得注意的是,性侵害未成年人并不单指女生,这一点教师也必须严肃对待,讲授清楚。   三、以体验为主轴,为儿童遵守法治烙上深刻的印记
  尽管我们离不开法治,但日常生活中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主要还是道德,而非法律。比起道德的柔软,法律有其刚性的特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就是最准确的表达。法治教育专册要传达法律知识,涵养法治思维,就应当贴近儿童,把严肃、严正的法律措辞融入柔软的生活细节,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高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的实效性。
  哲学三问第一问“我是谁”,最能启迪人们的思想。法治教育专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的学习不妨从这一问导入,引导儿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因时因地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但公民的身份却是我们共同拥有的。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公民身份的法律意义呢?教材“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及“知识窗”有非常形象的描述。“活动园”中外教彼得的自我介绍:我们一家从国外旅游回来办理入关手续,发现通关通道分成了“中国公民”和“外国人”。这些生活场景提示了公民的概念与国家有紧密关联,这一节从公民身份获得的角度说明了公民与国家的依存关系。诸如此类,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具有很好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公民身份的证明具有法律效力的就是身份证。儿童实际生活中一般并不真正需要用到自己的身份证,所以这一块的知识就变得有趣,把法律意义和现实生活融洽相连。课堂实践也证明,这一课效果极好。为什么?原因就是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极佳的知识体验感。
  公民身份是基于法律层面讨论的概念,沿着这样的法治思维自然就引出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话题。教材是如何处理知识呈现的呢?它没有直接引用法律条文来阐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是在生活细节中一一展现。[3]先是读图体会基本权利中的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平等权,再是采取连线,把公民基本权利与具体保障的法律联系起来。这样图文并茂地读图自然不必多说,而权利与法律的连线看似简单,但十分简洁地把权利和法律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很好的体验感,学习效果自然就得以保障。
  好的课程需要好的教材,好的教材需要好的教学实践。法治专册的编排、內容的呈现方式,可圈可点之处随处可见。我们倡导深入研读教材,与编者对话,与儿童对话,努力发现教材的这些闪光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其中蕴含的儿童情怀转化成法治素养,凝练为法治精神,这应当成为我们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晨媚.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六年级法治专册教学初探[J].中小学德育,2019(08):42-43,47.
  [2]方艺.德法兼修  知行合一——六年级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设计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09):30-32.
  [3]李慧.法治教育专册生活化教学策略[J].湖南教育(D版),2019(02):25-26.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低年级语文生态阅读的构建,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阅读要求和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认知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了解阅读需求,呵护求知欲,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阅读、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具体表现在目标的选择性、方法的灵活性、活动的互动性和课堂的发展性四个方面。  [关键词] 生态阅读;目标;方法;活动;课堂  近年来,生态教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实践。生态教育尊重全体学生,关注学
[摘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在STEM教学理念的渗透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好农村小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注入新活力、新养分。  [关键词] STEM教育理念;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STEM教育目前在全世界中小学教育中应用广泛,STEM课程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
[摘要] 运用三层文本解读理论,从文本释义、文本解码、文本评鉴角度进行文本解读,通过挖掘教学价值,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其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以致用。  [关键词] 《藤野先生》;文本释义;文本解码;文本评鉴  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提出阅读教学中的三层文本解读理论,以《藤野先生》为例,通过了解背景和提取关键词进行文本释义,继而解码文本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呈现文本评鉴思考,探
[摘要]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主阵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模型,让学生会学;强化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 教学研究;教法设计;数学建模;潜能开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学的建模和用模问题上升为模型
[摘要] 专念的培养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及创造性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为检验学生专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培养效果,在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倾听、自主时间支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展现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课堂互动情况为观察维度,通过课堂观察检验学生专念培养效果。  [关键词] 课堂观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念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将专念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努
[摘要] 高中生物学课程抽象界定、概括与展示了各类模型、结构以及过程,教学中学生往往因其抽象而难以理解。以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比较、特异性免疫过程为例,提出了生活情境类比、实际功能类比、宏观事件类比的教学方式,以期促进实例类比在生物教学中的多维应用。  [关键词] 生物教学;生物学模型;类比教学;生活实例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板块中指出,教师应
[摘要] “共生语文课堂”以母语浸润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为课程追求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心理,在教师、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中,相互浸润、共生共赢,达到生命的成长。基于共生理念,构建“说写引领,读写共生”单元教学下的“问题探究式共生语文”课堂模式,旨在打造有张力、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共生语文;单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  共生阅读教学强调站在学生立场,提倡阅读教学的生长性、
[摘要]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活动,也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中,学生虽掌握知识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问题颇多。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效果,所以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势在必行。通过小学低年级学生分析问题意识的培养,呈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 数学阅读;辨析能力;教学尝试  根据教学目标,可以把一年级到六年级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年
[摘要]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教师应遵循渗透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选材展现多元文化,律动中体验民间舞蹈,拓展中总结民歌特点,情境中感受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领略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学;律动体验;民族文化传承;蒙古族民歌  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相伴相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让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
[摘要] 统编语文教材散文类课文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借助想象,感受散文画面之美;细读品味,体会散文语言之美;诵读涵泳,领略散文情感之美;习得写法,体验散文表达之美”入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散文类课文的阅读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体验美和领悟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统编教材;散文类课文;阅读价值;教学策略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