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区人才工作的要求,实施“人才强教”工程,坚持“宽视野选拔,多形式培训,使用中成熟”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全系统呈现出了“人才推动发展,发展成就人才”的良好局面。
宽视野选拔人才
多渠道引进人才。“十一五”期间,西城区从外省、全市引进优秀校长4人,其中1人具有特级教师称号,并成为我区一所特色校校长,1人担任我区一所示范高中校校长。
从系统内部选拔人才。面对干部新老交替,我们加强从系统内选拔人才的力度。5年来,210多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
同时,我们加大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坚持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公开选拔相结合,通过实行后备干部资格认证制度,选拔出230多名后备干部。
多途径培养人才
我们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如开展干训需求调研,根据干部实际,制定了培训计划;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强化校级干部的培训;加大上岗干部的实操培训,强化干部岗前培训,缩短上岗干部任职适应期和衔接期,提高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同时,我们举办校长、书记高级研修班、校级干部和青年干部提高班、选派干部参加境外培训。
我们还举办了领导干部大讲堂、“校长论坛”、“中学德育干部心理健康专题培训班”、“校长专业化素质与发展自我诊断”研修班等。
深入实施“名校长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名校长。结合近几年干部新老交替的实际状况,在坚持做好常规培训的同时,对新任校长、书记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
2007年6月正式启动“牵手工程”,建立曹保义、李烈等10多个名校长工作室,2009年4月成立柳茹园长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的建立充分发挥了优秀校长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我们组建教育专家服务中心和专家顾问组,进一步发挥老校长、老专家、老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成立教育系统校长工作指导组,给予新任干部具体指导,帮助新任校长适应岗位需要,提升管理能力,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成立高中示范校校长合作体,开展了“学校有效管理”的研讨等。
2009年启动了新锐校长和创新型书记研修班,分别对25名书记、20名校长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
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新老交替需要,采取“挂职锻炼、境外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后备干部。一批起点高、素质好的后备干部正在教育教学一线上接受锻炼并逐渐成熟。
我们充分发挥北京小学、育才学校等校长实践基地的作用,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进行挂职锻炼,一批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管理能力。近年来,选派了77名基层干部参加挂职锻炼,其中50人走上了领导岗位。2010年,选拔5名后备干部参加加拿大教育管理硕士的学习。
健全制度机制 严格管理要求
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制度和机制,是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们注重在完善工作机制、搭设平台上下功夫。
实施校长任期制。我们以目标管理促进日常管理,将任期目标考核与教育督导评价、干部年度考核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发展性的学校评估模式,完善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校长管理机制。目前,59个具备条件的单位实施了任期制。
完善校长(书记)职级制度。我们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扩大职级制管理范围,将职业高中、特教学校、幼儿园党政一把手纳入职级管理的范围内。职级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校长的办学行为,激励校长(书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
制定《教育系统中小学副校长管理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副校长的任职资格与条件、工作职责与任务,学校与教工委对副校长的任用、管理、激励与培训内容。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我们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每年与基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对新任干部进行廉政谈话;与区检察院联合建立了预防教育系统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坚持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注重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健全干部谈话制度,适时进行干部轮岗交流。
加强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我们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根据干部队伍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通过建立“后备干部成长档案”,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为后备干部成才搭建平台。
新西城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目前,西城区教育系统共有校级干部492人。其中,校级正职干部256人,平均年龄48.19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4人,约占总数的83.59%;校级副职干部共236人,平均年龄44.55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21人,约占总数的93.64%。“十一五”期间,我们确定的人才工作目标已经基本达成,建设了一支适应教育发展、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动态择优组合的人才队伍。
根据新西城教育“优质均衡创品牌,促进教育整体高水平发展”的要求,今后我们要着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与首都中心城区功能要求相称,与教育先进区地位相匹配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优秀人才辈出的良好格局。
我们要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教师培训、教育研究、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扩大区内学校之间、与外区外地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全区教育水平均衡发展。
我们要深度挖掘宣南文化等富有特色的区域教育资源,采取项目推动的方式,大力开展特色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教育品牌。
我们将根据需要定期选派干部教师赴境外研修培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开拓国际视野,培养世界眼光;拓展学校国际化交流的广度、深度,加强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管理创新、师资派遣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办好国际部,招收外国留学生,健全完善教育体系;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与国际友好校互派教师教授某些课程。在条件具备时,建立一所高起点、能满足区域需求的国际学校, 填补区域内国际学校的空白。■
□编辑 王雪莉
宽视野选拔人才
多渠道引进人才。“十一五”期间,西城区从外省、全市引进优秀校长4人,其中1人具有特级教师称号,并成为我区一所特色校校长,1人担任我区一所示范高中校校长。
从系统内部选拔人才。面对干部新老交替,我们加强从系统内选拔人才的力度。5年来,210多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
同时,我们加大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坚持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公开选拔相结合,通过实行后备干部资格认证制度,选拔出230多名后备干部。
多途径培养人才
我们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如开展干训需求调研,根据干部实际,制定了培训计划;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强化校级干部的培训;加大上岗干部的实操培训,强化干部岗前培训,缩短上岗干部任职适应期和衔接期,提高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同时,我们举办校长、书记高级研修班、校级干部和青年干部提高班、选派干部参加境外培训。
我们还举办了领导干部大讲堂、“校长论坛”、“中学德育干部心理健康专题培训班”、“校长专业化素质与发展自我诊断”研修班等。
深入实施“名校长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名校长。结合近几年干部新老交替的实际状况,在坚持做好常规培训的同时,对新任校长、书记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
2007年6月正式启动“牵手工程”,建立曹保义、李烈等10多个名校长工作室,2009年4月成立柳茹园长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的建立充分发挥了优秀校长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我们组建教育专家服务中心和专家顾问组,进一步发挥老校长、老专家、老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成立教育系统校长工作指导组,给予新任干部具体指导,帮助新任校长适应岗位需要,提升管理能力,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成立高中示范校校长合作体,开展了“学校有效管理”的研讨等。
2009年启动了新锐校长和创新型书记研修班,分别对25名书记、20名校长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
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和干部新老交替需要,采取“挂职锻炼、境外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后备干部。一批起点高、素质好的后备干部正在教育教学一线上接受锻炼并逐渐成熟。
我们充分发挥北京小学、育才学校等校长实践基地的作用,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进行挂职锻炼,一批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管理能力。近年来,选派了77名基层干部参加挂职锻炼,其中50人走上了领导岗位。2010年,选拔5名后备干部参加加拿大教育管理硕士的学习。
健全制度机制 严格管理要求
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制度和机制,是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们注重在完善工作机制、搭设平台上下功夫。
实施校长任期制。我们以目标管理促进日常管理,将任期目标考核与教育督导评价、干部年度考核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发展性的学校评估模式,完善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校长管理机制。目前,59个具备条件的单位实施了任期制。
完善校长(书记)职级制度。我们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扩大职级制管理范围,将职业高中、特教学校、幼儿园党政一把手纳入职级管理的范围内。职级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校长的办学行为,激励校长(书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能力。
制定《教育系统中小学副校长管理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副校长的任职资格与条件、工作职责与任务,学校与教工委对副校长的任用、管理、激励与培训内容。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我们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每年与基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对新任干部进行廉政谈话;与区检察院联合建立了预防教育系统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坚持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注重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健全干部谈话制度,适时进行干部轮岗交流。
加强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我们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根据干部队伍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充实后备干部队伍人才库。通过建立“后备干部成长档案”,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为后备干部成才搭建平台。
新西城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目前,西城区教育系统共有校级干部492人。其中,校级正职干部256人,平均年龄48.19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4人,约占总数的83.59%;校级副职干部共236人,平均年龄44.55岁,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21人,约占总数的93.64%。“十一五”期间,我们确定的人才工作目标已经基本达成,建设了一支适应教育发展、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动态择优组合的人才队伍。
根据新西城教育“优质均衡创品牌,促进教育整体高水平发展”的要求,今后我们要着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与首都中心城区功能要求相称,与教育先进区地位相匹配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优秀人才辈出的良好格局。
我们要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教师培训、教育研究、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扩大区内学校之间、与外区外地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全区教育水平均衡发展。
我们要深度挖掘宣南文化等富有特色的区域教育资源,采取项目推动的方式,大力开展特色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教育品牌。
我们将根据需要定期选派干部教师赴境外研修培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开拓国际视野,培养世界眼光;拓展学校国际化交流的广度、深度,加强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管理创新、师资派遣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办好国际部,招收外国留学生,健全完善教育体系;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与国际友好校互派教师教授某些课程。在条件具备时,建立一所高起点、能满足区域需求的国际学校, 填补区域内国际学校的空白。■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