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以观摩的两堂课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回归自然,寻找多彩的艺术课程资源;倡导民主,营造和谐的艺术活动氛围;多边干预,采用有效的艺术教学策略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对艺术生态课堂的理解与感悟。
关键词:田野艺术;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23-2所谓“田野”艺术,应该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和谐的、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每一位幼儿的。而这一理念正好与新课程呼唤的生态课堂应该是回归自然和生命、流淌着挚爱和真情、提倡着体验和幸福、享受着我学习我快乐我收获的这一理念不谋而合。
我曾经来到一所具有艺术特色的幼儿园,该园提出了利用“五亲”(水、沙、石、土、阳光)开展生态自然实践教育的特色,并将“五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开展艺术生态教育,追求艺术的自然美;品味“田野”艺术,构建“生态”课堂。通过观摩大班歌唱活动“落雨哉”、中班节奏活动“我的身体会唱歌”两节音乐活动,让我充分享受到了“田野”艺术带来的自然与清新,也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下,构建和谐的艺术生态课堂的魅力!
下面我就以两节音乐活动为例谈谈对艺术生态课堂的理解与感悟:
一、回归自然,寻找多彩的艺术课程资源
1.选择“生活化、田野味”的活动材料。生态课堂必须是生活化的课堂。因此,教学内容选择的生活化是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重要资源,也是创建生态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如中班节奏活动《我的身体会唱歌》的活动材料“水、沙、石、”都源自于大自然、生活中常见的,教师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物设计节奏游戏,让孩子体验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合奏曲,初步感受节奏带来的乐趣,容易激起孩子的兴奋点,在活动中也显得比较主动、积极。
2.挖掘“本土化、家乡味”的活动素材。在生活中,老师发现:孩子喜爱传唱的歌曲多来自于生活和游戏中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而民俗民间音乐以其特有的生活化、游戏化和琅琅上口等特点,易于幼儿记忆,易于幼儿学唱、传唱,容易让幼儿获得歌唱的情绪体验。特别是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被广大幼儿所喜爱的儿童歌曲作品是相当有限的。于是他们走进幼儿的学习生活、细心挖掘日常教学中的点滴,不断寻找音乐素材,创造出一些适用的音乐作品。大班《落雨哉》就是集大家的智慧诞生的作品。它是一首生动俏皮、诙谐有趣的体现浓郁地方语言特色的儿歌。节奏明快的演唱特点和独特的说唱方式,让幼儿从单纯地演唱到生动地说唱、表演、演奏。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幼儿充分获得情绪、兴趣、能力及对民俗音乐、语言文化认知的发展。
二、倡导民主,营造和谐的艺术活动氛围
1.创设“自由之思想”的自主性学习氛围。首先是为幼儿营造了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机会。如在大班《落雨哉》活动中,听完故事,教师问:谁来告诉大家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在中班《我的身体会唱歌》中,老师出示水沙石材料,讨论乐器制作方法前问:水宝宝、沙宝宝、石宝宝也想让他们的身体发出好听的声音,你们有办法帮助他们吗?你觉得我们自己做的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跟我们身体中哪个部位发的声音更像?这几个问题的抛出,把话语权交给了幼儿,让幼儿充分想象,自由表达。实现幼儿“兵教兵”,“兵练兵”,最后达到“兵强兵”的自主目的。
其次为幼儿营造自选学习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机会。如大班《落雨哉》,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问,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学习难点的机会,师提问:这首歌曲里面,你觉得哪里最难?幼儿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然后老师和幼儿一起放慢速度演唱。再如:在学打节奏时,老师问:谁愿意来打节奏?谁愿意来唱歌?民主性的提问让幼儿有机会自主安排活动类型。
接着幼儿营造了自主创作的空间。如中班《我们的身体会唱歌》,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寻找匹配的声音,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能遵循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他们在玩一玩,试一试、听一听的多通道参与过程中,创作水、沙、石打击乐器,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同时,在边说边敲打乐器过程中,培养了节奏感,发展了幼儿的眼、口、手的协调能力。幼儿在享有自主的空间内展示着自己的个性。
2.营造“交流之快乐”的合作性学习氛围。一首美好的音乐、一次生动有趣的节奏活动都可以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而节奏活动更多的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在中班《我的身体在唱歌》活动中,老师为幼儿营造了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的独有时空场所,使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陶冶艺术情操。
为达到统一的目的,活动中注重让幼儿逐步学会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注意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的需要,尊重同伴,了解自己行动的结果对同伴和集体的影响,尽力与集体保持一致,这些无形中都培养了孩子们的意志品质。
三、多边干预,采用有效的艺术教学策略
1.多手段的切入——突破教学重难点。(1)单刀直入、巧用声势,解决教学重点。在大班《落雨哉》活动中,一开始,教师出示小弟弟和小妹妹的图片,用讲张家港方言的方式导入活动,既引起孩子参与的兴趣又单刀直入,又让教学重点部分——学说方言,得到了前置练习。
在学唱歌曲部分,老师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巧用声势,采用体态上的高低变化给予幼儿有关音高和音低的教学暗示,以解决教学中旋律上的难点问题。
(2)音画合壁、音语合壁,突破教学难点。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和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这充分说明了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们发现二位老师都借助与音乐内容想匹配的图谱,利用“音画合壁”效应帮助幼儿突破教学难点。如大班《落雨哉》活动中,第一环节出示了与音乐故事相符的图片,帮助幼儿记忆歌词;中班《我的身体在唱歌》活动中,尝试配乐演奏时,老师先让幼儿思考手中的乐器发出的埋单跟歌曲中身体哪个部分发出声音最象?然后根据讨论出示相应的图谱,帮助幼儿学习演奏方法。
在奥尔夫教学理念指出: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白、律动、甚至是绘画等视觉艺术相联系。“音语合壁”效应是把声音变成了有节奏的音乐,这种方法也就是柯伊达教学法中的节奏读法。如:大班《落雨哉》活动,老师引导幼儿在钢琴的伴奏下,有动作的说儿歌,并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为方言配上节奏,幼儿在朗朗上口的说唱过程、在动感的节奏读法中,获得了最佳学习效应。
2.多形式的练习——教师角色退位。(1)采用“代唱”策略进行练习。代唱就是教师用动作、表情、口形等代替歌词来引导幼儿学习歌曲的一种教学策略,是老师角色退位的一种方式。如大班《落雨哉》活动中,教师用更多体态、肢体语言和表情的变化来对幼儿记忆歌词进行感官上的有效刺激,前面学唱部分刻意用了比较固定的动作和表情来作为提示,以便形成幼儿在记忆中的定型。最后部分便在幼儿基本掌握的基础上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正因为有了教师的退,才给幼儿腾出了主动参与、挑战自我的空间,我们才可能看到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状态。在老师和幼儿共同经历自然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师幼双方都体验了快乐、收获了成长。
(2)采用“对唱”策略进行练习。在大班《落雨哉》活动中,教师考虑到歌唱活动本身反复练唱的枯燥性,将幼儿练唱过程变换成对唱游戏,不管是分左右幼儿,还是幼儿和老师,还是我们和在座客人老师,都是对歌曲本身的练唱,都为幼儿尽快掌握该活动的重难点提供了试练的机会。这时,教师退居在后台,努力做导师,让幼儿在自由、和谐、快乐、尝试的生态体验场中学习音乐,感悟音乐。
3.多情趣的激发——增加课堂生机。在两个音乐活动中,教师都注重用自身富有艺术朝气的情绪感染孩子,在富有情趣性的语言激励中,幼儿获得了成功,教学过程呈现出一幅师幼共长的生命样态。如:在大班《落雨哉》活动最后第二个环节中,采用递减方法,依次拿掉图片,让幼儿大声唱出来。从而变换演唱形式,巩固演唱内容。教师鼓励幼儿挑战自我,我们来看看她的问题:“接下来朱老师要请你们挑战自己”,“挑战正式开始喽”!“最后,我们一张图片都不看,行吗?给我们的客人老师表演下!”教师每一次的语言都富有极大的激发性。她对幼儿发出潜台词是:我相信,你们自己能行!让你们自己努力来验证一下,你们自己究竟有多么行吧!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喜欢的、灵动的课堂。
关键词:田野艺术;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23-2所谓“田野”艺术,应该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和谐的、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每一位幼儿的。而这一理念正好与新课程呼唤的生态课堂应该是回归自然和生命、流淌着挚爱和真情、提倡着体验和幸福、享受着我学习我快乐我收获的这一理念不谋而合。
我曾经来到一所具有艺术特色的幼儿园,该园提出了利用“五亲”(水、沙、石、土、阳光)开展生态自然实践教育的特色,并将“五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开展艺术生态教育,追求艺术的自然美;品味“田野”艺术,构建“生态”课堂。通过观摩大班歌唱活动“落雨哉”、中班节奏活动“我的身体会唱歌”两节音乐活动,让我充分享受到了“田野”艺术带来的自然与清新,也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下,构建和谐的艺术生态课堂的魅力!
下面我就以两节音乐活动为例谈谈对艺术生态课堂的理解与感悟:
一、回归自然,寻找多彩的艺术课程资源
1.选择“生活化、田野味”的活动材料。生态课堂必须是生活化的课堂。因此,教学内容选择的生活化是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的重要资源,也是创建生态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如中班节奏活动《我的身体会唱歌》的活动材料“水、沙、石、”都源自于大自然、生活中常见的,教师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物设计节奏游戏,让孩子体验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合奏曲,初步感受节奏带来的乐趣,容易激起孩子的兴奋点,在活动中也显得比较主动、积极。
2.挖掘“本土化、家乡味”的活动素材。在生活中,老师发现:孩子喜爱传唱的歌曲多来自于生活和游戏中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而民俗民间音乐以其特有的生活化、游戏化和琅琅上口等特点,易于幼儿记忆,易于幼儿学唱、传唱,容易让幼儿获得歌唱的情绪体验。特别是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被广大幼儿所喜爱的儿童歌曲作品是相当有限的。于是他们走进幼儿的学习生活、细心挖掘日常教学中的点滴,不断寻找音乐素材,创造出一些适用的音乐作品。大班《落雨哉》就是集大家的智慧诞生的作品。它是一首生动俏皮、诙谐有趣的体现浓郁地方语言特色的儿歌。节奏明快的演唱特点和独特的说唱方式,让幼儿从单纯地演唱到生动地说唱、表演、演奏。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幼儿充分获得情绪、兴趣、能力及对民俗音乐、语言文化认知的发展。
二、倡导民主,营造和谐的艺术活动氛围
1.创设“自由之思想”的自主性学习氛围。首先是为幼儿营造了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机会。如在大班《落雨哉》活动中,听完故事,教师问:谁来告诉大家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在中班《我的身体会唱歌》中,老师出示水沙石材料,讨论乐器制作方法前问:水宝宝、沙宝宝、石宝宝也想让他们的身体发出好听的声音,你们有办法帮助他们吗?你觉得我们自己做的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跟我们身体中哪个部位发的声音更像?这几个问题的抛出,把话语权交给了幼儿,让幼儿充分想象,自由表达。实现幼儿“兵教兵”,“兵练兵”,最后达到“兵强兵”的自主目的。
其次为幼儿营造自选学习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机会。如大班《落雨哉》,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问,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学习难点的机会,师提问:这首歌曲里面,你觉得哪里最难?幼儿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然后老师和幼儿一起放慢速度演唱。再如:在学打节奏时,老师问:谁愿意来打节奏?谁愿意来唱歌?民主性的提问让幼儿有机会自主安排活动类型。
接着幼儿营造了自主创作的空间。如中班《我们的身体会唱歌》,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寻找匹配的声音,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能遵循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他们在玩一玩,试一试、听一听的多通道参与过程中,创作水、沙、石打击乐器,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同时,在边说边敲打乐器过程中,培养了节奏感,发展了幼儿的眼、口、手的协调能力。幼儿在享有自主的空间内展示着自己的个性。
2.营造“交流之快乐”的合作性学习氛围。一首美好的音乐、一次生动有趣的节奏活动都可以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而节奏活动更多的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在中班《我的身体在唱歌》活动中,老师为幼儿营造了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的独有时空场所,使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陶冶艺术情操。
为达到统一的目的,活动中注重让幼儿逐步学会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注意别人的行动,服从集体的需要,尊重同伴,了解自己行动的结果对同伴和集体的影响,尽力与集体保持一致,这些无形中都培养了孩子们的意志品质。
三、多边干预,采用有效的艺术教学策略
1.多手段的切入——突破教学重难点。(1)单刀直入、巧用声势,解决教学重点。在大班《落雨哉》活动中,一开始,教师出示小弟弟和小妹妹的图片,用讲张家港方言的方式导入活动,既引起孩子参与的兴趣又单刀直入,又让教学重点部分——学说方言,得到了前置练习。
在学唱歌曲部分,老师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巧用声势,采用体态上的高低变化给予幼儿有关音高和音低的教学暗示,以解决教学中旋律上的难点问题。
(2)音画合壁、音语合壁,突破教学难点。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言简意赅地说出了音乐和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这充分说明了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们发现二位老师都借助与音乐内容想匹配的图谱,利用“音画合壁”效应帮助幼儿突破教学难点。如大班《落雨哉》活动中,第一环节出示了与音乐故事相符的图片,帮助幼儿记忆歌词;中班《我的身体在唱歌》活动中,尝试配乐演奏时,老师先让幼儿思考手中的乐器发出的埋单跟歌曲中身体哪个部分发出声音最象?然后根据讨论出示相应的图谱,帮助幼儿学习演奏方法。
在奥尔夫教学理念指出: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白、律动、甚至是绘画等视觉艺术相联系。“音语合壁”效应是把声音变成了有节奏的音乐,这种方法也就是柯伊达教学法中的节奏读法。如:大班《落雨哉》活动,老师引导幼儿在钢琴的伴奏下,有动作的说儿歌,并在学唱歌曲的环节中为方言配上节奏,幼儿在朗朗上口的说唱过程、在动感的节奏读法中,获得了最佳学习效应。
2.多形式的练习——教师角色退位。(1)采用“代唱”策略进行练习。代唱就是教师用动作、表情、口形等代替歌词来引导幼儿学习歌曲的一种教学策略,是老师角色退位的一种方式。如大班《落雨哉》活动中,教师用更多体态、肢体语言和表情的变化来对幼儿记忆歌词进行感官上的有效刺激,前面学唱部分刻意用了比较固定的动作和表情来作为提示,以便形成幼儿在记忆中的定型。最后部分便在幼儿基本掌握的基础上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正因为有了教师的退,才给幼儿腾出了主动参与、挑战自我的空间,我们才可能看到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状态。在老师和幼儿共同经历自然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师幼双方都体验了快乐、收获了成长。
(2)采用“对唱”策略进行练习。在大班《落雨哉》活动中,教师考虑到歌唱活动本身反复练唱的枯燥性,将幼儿练唱过程变换成对唱游戏,不管是分左右幼儿,还是幼儿和老师,还是我们和在座客人老师,都是对歌曲本身的练唱,都为幼儿尽快掌握该活动的重难点提供了试练的机会。这时,教师退居在后台,努力做导师,让幼儿在自由、和谐、快乐、尝试的生态体验场中学习音乐,感悟音乐。
3.多情趣的激发——增加课堂生机。在两个音乐活动中,教师都注重用自身富有艺术朝气的情绪感染孩子,在富有情趣性的语言激励中,幼儿获得了成功,教学过程呈现出一幅师幼共长的生命样态。如:在大班《落雨哉》活动最后第二个环节中,采用递减方法,依次拿掉图片,让幼儿大声唱出来。从而变换演唱形式,巩固演唱内容。教师鼓励幼儿挑战自我,我们来看看她的问题:“接下来朱老师要请你们挑战自己”,“挑战正式开始喽”!“最后,我们一张图片都不看,行吗?给我们的客人老师表演下!”教师每一次的语言都富有极大的激发性。她对幼儿发出潜台词是:我相信,你们自己能行!让你们自己努力来验证一下,你们自己究竟有多么行吧!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喜欢的、灵动的课堂。